1、中医内科学病因病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机中医内科学基础第一节 病 因 学三因学说三因学说 (一)六淫(一)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当即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当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时,感受六淫之邪即能发病。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时,感受六淫之邪即能发病。(二)七情(二)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过激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过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可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生。(三)饮食(三)饮食 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若饮食不节或不洁、偏嗜等常能人体营养的主要来
2、源,若饮食不节或不洁、偏嗜等常能使脾胃纳化失调而致病。使脾胃纳化失调而致病。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2 (四)内生五邪(四)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的统称,是脏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的统称,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五)痰饮(五)痰饮主要是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变生。主要是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变生。痰粘稠而饮清稀,痰无处不到,症状多端,而饮则易停留痰粘稠而饮清稀,痰无处不到,症状多端,而饮则易停留空腔或组织疏松之处。空腔或组织疏松之处。(六)瘀血(六)瘀血血脉中血液
3、流行不畅、停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称之血脉中血液流行不畅、停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称之瘀血。瘀血。气滞、气虚、血热、阴血不足、阳气不振以及外伤等产生。气滞、气虚、血热、阴血不足、阳气不振以及外伤等产生。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3 (七)劳逸太过(七)劳逸太过 劳指劳累,逸指安逸。劳指劳累,逸指安逸。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逸包括长期既不劳动,也不运动,致使人体气逸包括长期既不劳动,也不运动,致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内经所说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内经所说“久久卧伤气卧伤气”就是此意。就是此意。(八)外伤(八)外伤 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
4、重努伤、烧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烫伤、冻伤、虫兽伤、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这些因素不仅能引起外科病证,而且能等,这些因素不仅能引起外科病证,而且能使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内科病症。使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内科病症。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4中医内科学基础第二节 病 机 学 伤寒杂病论提出伤寒杂病论提出“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的方法,开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先导。的方法,开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先导。温病学说的发展,提出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和温病学说的发展,提出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三焦辨证的。一、脏腑病机、病证的基
5、本概念一、脏腑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候。候。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5心之病理机制如下图示意;心之病理机制如下图示意;禀赋不足 心气虚弱 心 阳 虚 心神不足 虚证病因 病后失养 心血亏虚 心 阴 虚 劳心过度 脾虚湿困 停痰留饮 阻遏心阳 思则气结 化火生痰 痰火上扰,蒙蔽心包 实证 痹证日久 血 淤 血脉淤阻 内舍于心 病证范围:主要有心悸、心痛、健忘、失眠、癫狂、昏迷、舌疮、病证范围:主要有
6、心悸、心痛、健忘、失眠、癫狂、昏迷、舌疮、等。等。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6附:小肠附:小肠 小肠之病,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下小肠之病,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下传而引起。传而引起。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故心亦移热于小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故心亦移热于小肠。一旦小肠为病,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浊清不分,一旦小肠为病,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浊清不分,转输障碍,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转输障碍,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7肝病的病机如下图示意:肝病的病机如下图示意:肝火上炎 化火上冲 情志所伤 肝气郁结 肝阳妄动 实证 血行不畅 血脉淤
7、阻病因寒邪侵袭 寒滞肝脉 经气失宣 肝阴不足 肾阴亏虚 肝失濡养 虚症 虚阳上扰病证范围:肝与胆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上,主要有中病证范围:肝与胆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上,主要有中风、眩晕、头痛、痉、痫、昏厥、积聚、耳鸣、惊恐、风、眩晕、头痛、痉、痫、昏厥、积聚、耳鸣、惊恐、不寐、麻木、震颤等病证。不寐、麻木、震颤等病证。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8附:胆附:胆 胆因寄附于肝,禀春生之气,其性胆因寄附于肝,禀春生之气,其性刚直,故在病理情况下,多现阳亢火旺刚直,故在病理情况下,多现阳亢火旺之证。之证。火热可灼津成痰,故胆病又多兼痰火热可灼津成痰,故胆病又多兼痰证。痰火郁遏,常扰心脾,故辨证施治证。痰火
8、郁遏,常扰心脾,故辨证施治时,既要泻胆化痰,又要清心安神。时,既要泻胆化痰,又要清心安神。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9脾脏发病机制如下图示意:脾脏发病机制如下图示意:饮食不节 湿热内蕴 湿浊困脾 实证病因 外感寒湿 寒湿内停 素体虚弱 中气不足 病后失调 运化无权 虚证 思虑劳倦 脾阳虚衰病证范围: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有泄泻、霍乱、病证范围: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有泄泻、霍乱、黄疸、胃脘痛、呕吐、呃逆、水肿、鼓胀、痰饮、黄疸、胃脘痛、呕吐、呃逆、水肿、鼓胀、痰饮、吐血、便血等。吐血、便血等。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10附:胃附:胃 胃为水谷之海,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胃为水谷之海,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
9、,都能影响胃的功能,发生病变。或冷热不适,都能影响胃的功能,发生病变。胃为燥土,故性喜润恶燥,所以一般以食胃为燥土,故性喜润恶燥,所以一般以食结郁热、口渴便秘等燥热之证皆属于胃。结郁热、口渴便秘等燥热之证皆属于胃。胃主受纳,所以临床常以呕吐为胃病之主证。胃主受纳,所以临床常以呕吐为胃病之主证。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11肺病病机如下图示意:肺病病机如下图示意:劳伤过度 肺气亏虚 虚证病因 痨虫侵袭 阴津亏耗 外感寒邪 肺气不宣 风热上受 肺失清肃 实证 感受外邪 肺不布津 痰浊阻肺 肺系的疾病,临床上常见者有感冒、咳嗽、哮喘、肺系的疾病,临床上常见者有感冒、咳嗽、哮喘、肺痈、肺痨、咳血、失音、衄血、
10、胸痛等。肺痈、肺痨、咳血、失音、衄血、胸痛等。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12附:大肠附:大肠 大肠为大肠为“传导之官传导之官”,所以大肠的病理主,所以大肠的病理主要表现在大便异常方面,特别是大便秘结。要表现在大便异常方面,特别是大便秘结。一切热证,均可灼伤津液而便秘;一切热证,均可灼伤津液而便秘;肺脏清肃之气不能下降,也能发生便秘;肺脏清肃之气不能下降,也能发生便秘;肾水不足,肠中津液缺乏,所以造成大便肾水不足,肠中津液缺乏,所以造成大便秘结。秘结。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也可影响大肠,而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也可影响大肠,而致传导功能失常。致传导功能失常。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13肾病病机如下图示意:肾病病机
11、如下图示意:禀赋虚弱 肾气不固 久病失养 肾气亏损 肾不纳气 阳虚病因 肾阳不足 肾虚水泛 劳倦过度 肾阴不足 淫欲不节 肾阴亏虚 阴虚火旺 肾脏疾病常见症状:水肿肾脏疾病常见症状:水肿 淋证淋证 癃闭癃闭 腰痛腰痛 咳喘咳喘 遗精遗精 阴虚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14二、气血病机、病证基本概念()气()气 素问所谓素问所谓“百病皆生于气百病皆生于气”。气来源于脾肾,升降。气来源于脾肾,升降出入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统血贯脉而周行于心。出入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统血贯脉而周行于心。外感疾病外感疾病,风寒外束,肺气失宣,而为咳嗽;风寒外束,肺气失宣,而为咳嗽;风热内炽,肺失肃降,见咳黄痰;风热内炽
12、,肺失肃降,见咳黄痰;热扰心包,心气逆乱,神昏惊厥;热扰心包,心气逆乱,神昏惊厥;湿浊阻遏,在肺则气机壅塞而喘逆吐涎,湿浊阻遏,在肺则气机壅塞而喘逆吐涎,在脾则清气不升而见泄泻。在脾则清气不升而见泄泻。内伤之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内伤之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见劳倦、饮食和情志所伤气下,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见劳倦、饮食和情志所伤亦与气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亦与气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病病 因因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16气气 病病 证证 候候 (1)气虚:劳伤过度,久病失养而耗伤元气者。)气虚:劳伤过度,久病失养而耗伤元气者。表现:少气懒言,语声低
13、微,自汗,心悸表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少,小便清或频,怔忡,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少,小便清或频,脉虚弱或虚大等。脉虚弱或虚大等。气虚易下陷,久病阳亦虚,故脱肛及子气虚易下陷,久病阳亦虚,故脱肛及子宫脱出等,亦属气虚范畴。宫脱出等,亦属气虚范畴。(2)气实:痰火、食滞、湿热、郁结,外感治)气实:痰火、食滞、湿热、郁结,外感治 疗不当疗不当 表现:胸闷脘痞,痰多喘满,气粗,腹胀,表现:胸闷脘痞,痰多喘满,气粗,腹胀,大便秘结,脉弦滑或弦数等。大便秘结,脉弦滑或弦数等。气实易化火,故有气实易化火,故有“气有余便是火气有余便是火”之之说。说。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
14、17(二)血(二)血 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之于脉,化而为血。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之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无不赖血之营养。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因血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因血属阴,赖阳气以运行
15、,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脱则血失,故有脱则血失,故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之说。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血瘀、血虚。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血瘀、血虚。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18三、风火湿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风)风风有内外之分。风有内外之分。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内风阳气所化,火热炽盛、肝阳偏亢、阴血亏虚。内风阳气所化,火热炽盛、肝阳偏亢、阴血亏虚。外风: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外风: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或骨节红肿,游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或骨节红肿,游
16、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舌强等。舌强等。风、寒、湿。风为阳邪,其性善行数变,故侵犯经风、寒、湿。风为阳邪,其性善行数变,故侵犯经络骨节,其痛多游走流窜而无定处。络骨节,其痛多游走流窜而无定处。内风:多系肝阳肝火、阴血亏虚所产生,或因情志、内风:多系肝阳肝火、阴血亏虚所产生,或因情志、起居、饮食失节而诱发,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多有头目起居、饮食失节而诱发,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多有头目眩晕,抽搐震颤,癫狂,或卒中,口眼喁斜、语言謇涩,眩晕,抽搐震颤,癫狂,或卒中,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等。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血虚生风半身不遂等。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血虚生风。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19(二)
17、火(二)火 在生理状态下,人体脏腑活动赖水谷之气以营养,在生理状态下,人体脏腑活动赖水谷之气以营养,从而生火生热以为用;反过来,人体又赖此火热之能从而生火生热以为用;反过来,人体又赖此火热之能以腐熟水谷、化生精气而维持生命,这种火称之为以腐熟水谷、化生精气而维持生命,这种火称之为“少火少火”。病理状态下,精血耗伤,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其病理状态下,精血耗伤,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其相对平衡,因脏腑阳偏亢所生之火称为相对平衡,因脏腑阳偏亢所生之火称为“壮火壮火”,是,是反常之邪火,能伤人正气而致病,即内经所谓反常之邪火,能伤人正气而致病,即内经所谓“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言少火为
18、正常之火,物赖。言少火为正常之火,物赖以生;壮火为反常之火,物因以耗。以生;壮火为反常之火,物因以耗。实火感受火热,或它邪化火而成;实火感受火热,或它邪化火而成;虚火则是脏腑病理变化病症,多由气血失调,精血虚火则是脏腑病理变化病症,多由气血失调,精血亏耗而生。亏耗而生。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20(三)湿(三)湿 湿为阴邪,得温则化,得阳则宣。但湿邪性粘腻而滞,湿为阴邪,得温则化,得阳则宣。但湿邪性粘腻而滞,故不易速去,常反复经久不已。故不易速去,常反复经久不已。外湿:与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处雾露潮外湿:与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处雾露潮湿,均易发生湿病;湿,均易发生湿病;脾胃素弱,
19、也容易感受外湿。脾胃素弱,也容易感受外湿。临床表现多有身重体酸,关节疼痛,甚者屈伸不利,难临床表现多有身重体酸,关节疼痛,甚者屈伸不利,难以转侧,其痛常限于一处不移,苔白微腻,脉濡缓等。以转侧,其痛常限于一处不移,苔白微腻,脉濡缓等。内湿:内湿之证,皆与脾胃有关,内湿:内湿之证,皆与脾胃有关,脾胃症状为主,口淡乏味而腻,食欲不振,或食而不脾胃症状为主,口淡乏味而腻,食欲不振,或食而不多,胸脘痞闷,嗳气泄泻,肢软无力,头痛身重,苔白多,胸脘痞闷,嗳气泄泻,肢软无力,头痛身重,苔白厚雨腻,脉濡弱等。厚雨腻,脉濡弱等。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21(四)痰(四)痰 痰和饮病理变化的产物,痰和饮病理变化的产物
20、,“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水、饮、痰三者的区别即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水、饮、痰三者的区别即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更清者为水。痰饮之产生,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痰饮之产生,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从发病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从发病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全身各处均可出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痰之为病,全身各处均可出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张景岳说:张景岳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化而
21、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22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23第四节 治 疗 学一、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其内容可概括为整体治疗原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其内容可概括为整体论治、治病求本、动中施治、医护结合和八法运用等。论治、治病求本、动中施治、医护结合和八法运用等。(一)整体论治(一)整体论治 由于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形体诸窍构成一个完整的由于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形体诸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同时又与自然界保持密切联系。从调理整体达有机体,同时又与自然界保持密切联系。从调理整体达到治疗局部病变的目的。治疗中
22、采取因时、因地、因人到治疗局部病变的目的。治疗中采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方法,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制宜的方法,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指对发病的根本原因予以治疗。治病求本,是指对发病的根本原因予以治疗。“本本”和和“标标”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而言的,就正邪而言,正气是本,邪气是标;就正邪而言,正气是本,邪气是标;就疾病先后而育,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续发就疾病先后而育,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续发病是标。病是标。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24 正治正治:是逆其证候形之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是逆其证候形之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为逆治。又称为逆治。反治反治:是顺
23、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如又称从治。如“热因热用热因热用”治疗真寒假热证,治疗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寒因寒用”治疗真热假寒证,治疗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塞因塞用”治治疗真与假实证,疗真与假实证,“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治疗真实假虚证等。治疗真实假虚证等。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并重或标本同治的原则。及标本并重或标本同治的原则。扶正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此法则适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以正抗病能力。此法则适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以正气虚为主要矛
24、盾而邪气不盛的虚证。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证。祛邪祛邪:即是用泻实之法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邪:即是用泻实之法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邪祛正安。此法则适用于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而正祛正安。此法则适用于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而正气不衰的实证。气不衰的实证。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25 预防为主:预防,是指采用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预防为主:预防,是指采用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的发生与发展。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动中施治面动中施治 动中施治动中施治 疾病发生以后,则有好转或加重的变化,因此,必须疾病发生以后,则有好转或加重的变化,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动
25、态的观点进行观察和处理。在临证过用发展的观点、动态的观点进行观察和处理。在临证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常法、主方,而且应该随病情的变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常法、主方,而且应该随病情的变化进行治法乃至方药的加减增损,不应于在治疗中用一化进行治法乃至方药的加减增损,不应于在治疗中用一法一方守到底。法一方守到底。医护结合医护结合 疾病的治疗效果与调护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疾病的治疗效果与调护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加强精神、饮食起居、服药等方面的治疗疾病过程中,加强精神、饮食起居、服药等方面的护理,至关重要。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在护理,至关重要。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
26、在辨证施治的同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疗效。辨证施治的同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疗效。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26(五)八法运用(五)八法运用 八法,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汗法汗法是开泄肌腠,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是开泄肌腠,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适用范围:汗法除适用于一般外感初期外,还适用于适用范围:汗法除适用于一般外感初期外,还适用于水肿和疮疡的初期以及斑疹将透的阶段水肿和疮疡的初期以及斑疹将透的阶段吐法吐法是病邪或有毒物,是指从口涌吐而出治法。是病邪或有毒物,是指从口涌吐而出治法。适用范围:吐法适用于痰涎壅盛,食积胃脘不化,恶适用范围
27、:吐法适用于痰涎壅盛,食积胃脘不化,恶心欲呕,或误食毒物尚留胃中等疾病。心欲呕,或误食毒物尚留胃中等疾病。下法下法是攻是攻 逐体内积滞、通泄大便治法。逐体内积滞、通泄大便治法。适用范围:常用于邪在肠胃,燥屎内结,热结于丧,适用范围:常用于邪在肠胃,燥屎内结,热结于丧,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27 和法和法祛邪而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和解治法。祛邪而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和解治法。适用范围:此法运用范围很广,如少阳证、太阳少阳适用范围:此法运用范围很广,如少阳证、太阳少阳及少阳阳明合病,肝胃不和,肝郁所致的月经不调,肝及少阳阳明合病,
28、肝胃不和,肝郁所致的月经不调,肝木乘土的腹痛泄泻等。木乘土的腹痛泄泻等。温法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治法,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治法,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治病的目的。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治病的目的。温法适用于寒邡留滞或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的疾病。温法适用于寒邡留滞或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的疾病。清法清法 退热降火、保津除烦止渴退热降火、保津除烦止渴 适用范围热有在气分、在营血的不同,故具体治法适用范围热有在气分、在营血的不同,故具体治法包括:辛凉清热,苦寒清热,清营透热,咸寒清热,养包括:辛凉清热,苦寒清热,清营透热,咸寒清热,养阴清热和清热开窍等。阴清热和
29、清热开窍等。补法补法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脏腑虚损的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脏腑虚损的 适用范围:适用于正气不足、体力虚弱的病人,如适用范围:适用于正气不足、体力虚弱的病人,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正气虚弱而无力逐邪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正气虚弱而无力逐邪者。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28二、治疗方法二、治疗方法 ()内治法()内治法 汤:散:丸:膏:丹:酒:注射液汤:散:丸:膏:丹:酒:注射液(二)外治法(二)外治法 贴、涂贴、涂、敷、熨、熏、浸、洗、蒸、扑法、敷、熨、熏、浸、洗、蒸、扑法、填法、导法以上,就内科临床常用的内治法填法、导法以上,就内科临床常用的内治法和外治法作一简要介绍,正确使用、积极推和外治法作一简要介绍,正确使用、积极推广这些方法,定会提高治疗的效果。广这些方法,定会提高治疗的效果。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