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第 1 页 共 4 页泸州市龙马高中高泸州市龙马高中高 2022 级级 2022 年秋期第一次月考年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历史试题命题人:刘波做题人:贺海秀审题人:金文彬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2.回答选择题时,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黑。回答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总分 100 分,建议答题不超过 4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一、选择题(本部分选择题(本部分 25 个个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75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
2、中,只有一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项符合题意要求)。1.下列文化遗存位于图中所示“中原文化区”的是A.仰韶文化B.红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良渚文化2.考古研究发现,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还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星罗棋布B.源远流长C.多元一体D.中原核心3.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反映这一时
3、期A.处于仰韶文化时期B.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C.奴隶制度走向繁荣D.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4.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B安阳、济南分别出土过商朝青铜铲、青铜镰刀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农具C甘肃灵台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炼的铁剑春秋时期,我国已能够生产铁器D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王拒绝。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分封制度消亡5.史记对于商代内外服的关系描述道:“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这说明A.商代后期宗法分封制衰落B.商的强弱是维持外服臣属的关键C.频繁迁都导
4、致商实力下降D.商纣王的暴行削弱了王室的权威历史试卷第 2 页 共 4 页6.西周建立后,为稳固和扩大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史称“封邦建国”。当时周王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A.血缘亲疏B.军功大小C.财产多寡D.才能高低7.诗经大雅文王说“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意在相互维系,本支不乱;同时,周人称镐京为“宗周”意即大宗宗庙所在也。这说明西周时期A.祖宗崇拜是思想文化的主流意识B.分封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主要手段C.通过族权和政权的结合维系统治D.周王室对诸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8.据下表可知,西周时期史料史料出处“继自今嗣王以万民惟正之供。”尚书 周书 无逸“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尚书 周书 酒诰“
5、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周书 梓材“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尚书 周书 康诰A.神权政治色彩淡化B.君民关系相对融洽C.民本思想比较浓厚D.礼乐制度雏形初显9.公元前 334 年,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魏改善与齐的关系,与齐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反映出当时A.周王室开始衰微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士阶层日益崛起D.传统秩序遭到破坏10.商鞅变法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征赋税,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一做法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D.废除了宗法血缘关系11
6、.“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B.华夏认同感增强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农耕文明的扩展12.汉书艺文志如此概括某一学派的主要特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下列选项中,属于该学派主张的是A.人性本恶,隆礼重法B.物极必反,柔能克刚C.兼爱非攻,节用节葬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1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A.忠于职守,政务缠身B.大
7、权独揽,控制朝政C.皇帝至尊,君临天下D.忧国忧民,勤于政事14.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迁陵洞庭郡”简,里耶秦简中频繁出现“洞庭郡”,然而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的记录。简牍关于“洞庭郡”的记载与传世文献不相符,这说明A.简牍客观地再现了秦朝历史全貌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定论C.史书的主观性太强导致可信度低D.多重史料互证利于辨别历史真伪15.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据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A.秦二世违背秦始皇统治
8、之道B.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C.郡县制不足以巩固统一局面D.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16.汉初,中央政府在东方原楚、齐、赵等六国旧地主要分封诸侯王;在西部基本沿用郡县制。由此可见,历史试卷第 3 页 共 4 页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意在A.以血缘关系拱卫皇权B.安抚灭楚异姓功臣C.推动边患问题的解决D.从俗而治维护统治17.下表为西汉高帝至武帝时期受封诸侯人数统计表。据此可知封诸王之子封功臣高帝3137文帝1410景帝718武帝17875A.分封制是西汉立国之本B.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激化C.诸侯国势力进一步壮大D.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18.有学者认为:到西汉中后期,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铸铁柔化技术得到进
9、一步的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此论述旨在说明冶铁官营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C.促进了冶铁技术普及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19.董仲舒认为,人和天是可以相互感应的,如果自然界发生了灾害,这就是对人间的警告,如果不去反省改正,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衰败。由此可知,“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A.借助自然强化皇权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宗教迷信盛行一时D.儒学仁政民本思想20.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走向没落B.君主专制的强化C
10、.宦官外戚相互争斗D.豪强地主的发展21.两汉时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A.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C.震烁古今的文人理想D.中外交流的世界视野22.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A.前秦B.西晋C.梁D.后汉23.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11、D.士族专权威胁了君主专制24.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25.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时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历史试卷第 4 页 共 4 页A.多民族政权并立互相争夺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了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二二、非选
12、择非选择题(本部分题(本部分 1 个个小题,共小题,共 25 分分)。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 分)材料一材料一(1)根据图 1、图 2、图 3 的变化,提取两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阐释。(12 分)材料材料二二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演变趋势及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作出的调整。(13 分)图1图 3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