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考点提纲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 1、哲学的本义是什么?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2、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3、为什么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4、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要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与普通人无关。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5、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6、具体知识分为哪几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
3、知识。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二者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或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B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8、总结归纳:哲学是什么?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从它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它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别。2、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唯
5、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3、唯物主义在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各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A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进步性:把自然科学上的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
6、性。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本原,认为客观世界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5、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第三框 科
7、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科学前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
8、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相结合,宣告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使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阶级性)的统一。A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反复检验。B革命性(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
9、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10、2、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构成要素是物质的,这些要素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是物质的,规律的运行条件和机制都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变化的过程。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4、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概括和抽象,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
11、实在性,是抽象的永恒的不变的。物质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是具体的暂时的多变的。5、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6、为什么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物质世界)的反映
12、。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1、什么是哲学上讲的运动?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运动的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2、物质和运动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静止观点,是形而上学,是错误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C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方法论】我们要坚持辩证法的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观。3、什么是规律?事物运动过
13、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4、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意识能动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调控生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情、决心、
14、意志、干劲)。意识能动作用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A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促进事物的发展;B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正确意识指导实践;要有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6、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7、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15、,要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8、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16、。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2、什么是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3、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
17、立的观点。4、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实践的需要,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5、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和间接联系,现象和本质联系,内部和外部联系,眼前和长远联系。【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且要把握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找出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分析和把握事
18、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重视客观条件,又要恰当地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有利物件,又要把握事物的不利条件。6、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7、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二)强调整体重要性的原理【原理内容】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c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方法论
19、:a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b要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三)强调部分重要性的原理【原理内容】a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b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c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8、什么是系统和要素?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第二框
20、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联系、变化发展、矛盾三者之间的关系?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方式,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侧重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和性质的改变。变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一种是下降的倒退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质变,但并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3、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21、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观点;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解放思想,勇于改革。4、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了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属性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5、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
22、趋势相符合。不以事物形式的新旧、出现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为标准。6、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质变有两种,一种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这是发展。一种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不是发展。 7、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
23、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8、在量变和质变问题上反对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一种是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另一种是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9、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24、,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10、为什么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11、为什么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第三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事物
25、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为什么?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对立统一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相互对立。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
26、化和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全面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和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一,促进事物的发展。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斗争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27、,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二、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2、矛盾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3、矛盾特殊性主
28、要有哪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4、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
29、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填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在复
30、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坚持重点论。【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矛盾
31、的主要方面,认清事物的主流和性质。【原理内容】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但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认清事物的主流和性质,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
32、重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认清事物的性质。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的重点论,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4、全面理解矛盾观点与矛盾分析法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全面观点,坚持两点论。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
33、面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的含义及类型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类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
34、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客体)是客观事物。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
35、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5、实践具有哪些特点(特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因为:第一,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这些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因为: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料和新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因为:第一,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第二,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6、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
36、来源。(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第二,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第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第一,要检验认识正确与否,主观认识本身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回答;第二,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获得认识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7、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发展认识。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
38、发展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原理【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过程的推移,条件和范围的变化,真理也要随之变化,否则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发展真理,要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要正确对待错误,勇于纠正错误。3、真理
39、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5、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含义和原因是什么?人类认识是
40、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6、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循环过程,这种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 社会历史的本质1、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2、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
41、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4、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
42、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方法论】
43、要求我们要尊重社会实践,尊重社会现实,坚持从社会现实出发制定对策和措施;要坚持正确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落后的社会意识。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的重要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2、什么是生活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力水平标志)。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
44、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重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客观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推动社会发展。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
45、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反之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客观规律。【方法论】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
46、。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7、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这一趋势是怎样实现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改革)加以解决。A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B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