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期末检测试卷1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河北一座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说明()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2.明朝中后期,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闽广人追求其利B.明朝的对外开放政策C.中国沿海地区适合种植甘薯D.新航路的开辟3.新航路开
2、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带来的物种交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4.狄更斯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这表明工业革命()A.引发了社会的动荡B.使民众与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导致经济发展和
3、民众生活产生反差5.“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正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相互推动B.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C.世界历史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D.世界历史始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6.中国古代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坊市布局中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A.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4、形成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D.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7.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农业与工业结构不合理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8.有学者指出,在500余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扮演了一个开拓者和革命者的角色。其依据是罗斯福()A.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B.挽救了岌岌可危的资本主义C.放弃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D.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9.有人说:“皖南古村
5、落与其他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而是保留和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皖南古村落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的根源是()A.当地居民普遍脱离农业生产B.明清时期徽商劲旅异军突起C.人们的意识和追求有所提高D.深受文人和官宦阶层的影响10.漆侠在中国经济通史中认为宋朝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另一种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产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据此可知当时()A.农村
6、与城市联系日益紧密B.农副产品不断向城市集中C.手工业产品开始行销各地D.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11.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到23。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圈地运动使农民涌入城市B.城市大量吸收外来移民C.“日不落帝国”建立D.工业革命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12.史学家在查阅19世纪中期的一些文献时,发现热气、臭气、烟气、毒气等字眼都是描写城市环境最为常见的词汇。该城市最有可能是()A.伦敦B.日内瓦C.莫斯科D.东京13.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中说道:“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地只以此项路工实关
7、大局。”据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A.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B.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D.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14.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李鸿章在试办招商轮船折中说道:“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 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C.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逐步增强D.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15.现在我国农民绝大多数都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有的还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这说明我国正在逐步完善()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家庭联产承
8、包责任制C.国有企业改革D.社会保障体系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1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始自宋朝,元朝黄道婆发明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18世纪初期起,随着葡、荷、英等国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
9、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兼论丝绸之路衰落与变迁的内在原因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
10、和外围、工业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归纳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简析中国在这一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5分)17.随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从而对本国和世界产生了不同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破坏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财政和商业网。随着国际合作中止,
11、政府转向求助于它们自己的资源和成熟的经济民族主义。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政治家们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但在全球互相依赖的时代,这一目标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经济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取得了相反的结果。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大事年表年份事件1929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指导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
12、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 000人,技术人员10 000多人;共派遣2 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1933年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124个技术援助协议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1935年出现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据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民族主义的具体表现。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经济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取得了相反的结果”。(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13、料一隋唐交通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四百里之上。然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唐的国内交通路线,据元和郡县志于每州下所记的“八到”,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朝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材料二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
14、、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租界出现的。摘编自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8401927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 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千米,翻了一番。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建设的意
15、义。(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医药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已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医巫分业、医疗分科。春秋战国以后,再没有出现过鬼神观念统治医坛的情形,医学战胜了巫术。成书于汉朝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公元5世纪,创立医学教育体制,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官办医学校的教育。在政府的鼓励下,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读书人逐渐改变了“医为小技”之观念,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
16、草纲目是一部中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材料二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先后建立了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病理学等。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教会医院为外国驻军、商人、侨民服务,同时救治中国病人。教会医生和本国教会组织联系密切,能及时输入新技术,使教会医院在中国保持技术优势。治疗范围涉及眼科、内外科、骨科、牙科等。19世纪50年代,英国传教士合信出版了全体新论,成为向中国人讲授西医的重要著作。1915年,在华教会医学校有23所,护士学校、药学校等有36所。1921年,北京高校开展卫生教育运动,由北京教会医学会指导,北京大学负
17、责,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利用暑假做关于公共卫生的演讲。西医传入,近代中国人医药观逐渐多元化。摘编自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医大量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其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1933年,毛泽东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
18、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78年后,各项工作逐渐恢复。除了创建卫生城镇,1987年,中央爱卫会还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提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1分)1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战国时期铁农具占铁器的绝大部分,可知当时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故选C项;铁器在春秋时期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排除A项;B、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2答案:
19、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甘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项。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造成贫富分化加剧,即导致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产生反差,故选D项。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正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
20、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加强了国家间的联系,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故选B项;题干材料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排除A项;世界历史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世界历史始于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而非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排除D项。6答案:C解析:城市的发展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故选C项。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工业经济结构,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故排除A、C两项;题
21、干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故排除D项。8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在500余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强调其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的本质。题干材料“开拓者和革命者”强调其措施具有创新性与建设性,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故A项正确;B项未能体现其创新性,故排除;罗斯福新政并未背离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排除C、D两项。9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皖南古村落的建设和发展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即村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商业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徽商兴盛,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根源,故均排除。10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概括了宋朝商品流通
22、的两种形式,B、C两项分别只说明了其中一种形式,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商品流通的两个方向,这说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故选A项。1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8世纪70年代”“19世纪初”可知此时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开展时期。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故选D项。12答案:A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故A项正确。13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地”,可知京张铁路的修筑促进了经济交流,
23、故选D项。1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晚清时期,我国的海洋事业艰难推进,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逐步增强,故选C项。15答案:D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到新阶段,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现在我国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故选D项。16参考答案:(1)原因:棉纺织工具改进(棉纺织技术进步);政府鼓励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商品经济发展;中外贸易推动。影响:棉花、棉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大宗货物;影响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推动东西方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
24、场的拓展。(2)有利条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贸易;国内政局稳定。变化:从独立的市场主体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或从中心到边缘;从独立自主到成为附庸等)。影响:冲击了中国的棉纺织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7参考答案:(1)表现: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和附属国倾销商品、增加捐税以转嫁危机。说明:世界各国各自为战,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25、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德日法西斯上台,发动局部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条件:为工业化创造稳定宽松的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保证;证明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可行性,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强化。18参考答案:(1)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河的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变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的建设。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但
26、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3)意义: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19参考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重视经验积累与总结;强调“天人合一”,综合施治;医学教育先进;著述丰富,人才辈出等。原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传承性;受传统天人观念的影响;历代政府的鼓励与支持;读书人观念的转变;历代医者的潜心钻研;受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等。(2)背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医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上的优势;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适应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需要等。影响:
27、弥补了中医药学在实验医学上的不足;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近代化;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冲击了中医的地位。20参考答案:观点: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卫生与健康工作。论证: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根据地军民开展群众卫生运动,成立专门机构,重视和推进军民卫生运动,把卫生与健康工作当成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大事来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粉碎细菌战,普遍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巩固了新生政权,改善了卫生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爱国卫生运动恢复发展,并延伸到城市环境治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现了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