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 务 群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语 文文2023内 容 索 引第一步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第二步典题回顾与盲点排查第三步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第四步新题模拟与变式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检索筛选能力、对核心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既要对已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巩固和提升,又要对一轮复习中的盲点和薄弱之处进行弥补和加强,对重难问题进行集中突破,同时还要注意考查的新趋向和试题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切实提升应考能力。第一步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第一步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第二步典题回顾与盲点排查第二步典题回顾与盲点排查经典试题回顾经典试题回顾(2022全国乙卷)阅
2、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树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油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
3、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
4、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则要在复杂中求关注了。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眼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
5、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而满城战火的残酷性,也在一城之主丧魂落魄的逃难中,渲染得淋漓尽致。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复式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犁,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倏忽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
6、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答案 B解析 B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
7、只是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叙事者、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并未提及“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同时,原文也只是说“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无法据此推断出西方语言“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的结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
8、着差别。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答案 D解析 A项,“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错误,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只是说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常采取的这两种视角“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并没有对二者进行优劣判断。B项,“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错误,原文第二段举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的例子,论证的是流动视角的“三体交融”效应。C项,“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错误,原文末段举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小故事运用复眼映视式视角的例子,论证的是视角在不同层面上采取的流动方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9、一项是()(3分)A.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B.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D.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答案 C解析 C项,“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末段内容可知,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的这则故事中复眼映视式视角的采用,使故事文本具有多
10、重功能,但并未比较笔记小说与长篇作品“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哪一个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考情解码考情解码 文本选材论述类文本阅读涉及内容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艺术、历史、美学、建筑等领域,内容浅近,贴合考生的学习实际,也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体裁看,文章多为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学术性论文,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卷已连续三年考查了书评。高考采用的文本多是经过删削加工的,具有典型的“论证性”特征;文本长度通常在1 200字左右。题型特点考查题型具有稳定性,三个小题功能区别明显。第1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查重点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第2题考查分析论证,重
11、点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第3题考查对文本观点的评价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够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和深层把握。考查的着眼点是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文本意识、敏锐的识别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学情分析在一轮复习中,考生往往暴露出以下问题:(1)缺乏快速梳理、整合信息的能力;(2)对文中重要信息缺乏敏感性;(3)分析与理解内容不准确;(4)想象与推断多是凭主观印象,难以准确找到依据;(5)重技巧轻理解。一轮盲点排查一轮盲点排查(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
12、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
13、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
14、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就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
15、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 理解。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导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
16、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答案 C解析 A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三段“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可知,“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和“典籍记载”各有其价值和意义,原文并没有比对二者的价值和意义高低。B项,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四段“它是一种艺术形态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可知,金银
17、器跟从且传播时代风尚,故研究金银器是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的途径之一,但原文并没有说“应先注意”这一点。D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错误。结合原文第五段“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和第六段“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文化生态”可知,文中只提到了人对物的命名依据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的主要内容之一,而非人对物的命名的依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B.文章通过将金银器与
18、书画、金石等对比,突出其品质特性,凸显了设计的重要。C.文章引用小说家、历史学家的话,来解释将造型和纹饰视作艺术语汇的研究思路。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答案 D解析 D项,曲解文意。结合原文第六段“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可知,文章末段并未论证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的影响,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也只是金银器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的主要内容之一,而非文章末段的论证重点。文章末段重点论证的是影响金银器工艺发展演进的关键因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
19、中来展开研究。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C.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D.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的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答案 B解析 B项,“金银器因其俗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强加因果,“数量偏少”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三段“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可知,原文只是说相较于传世文献记载的金银器数量而言,考古发现的实物数量只是冰山一角,并没有提及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根据原文第四段“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它以它
20、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可知,原文只提到了金银器的“俗”,但并没有说这是“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的原因。第三步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第三步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一任务一 理解与分析理解与分析精准定位信息精准定位信息,善于分析比较善于分析比较第1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分析,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的筛选、整合与判断。选项通常经过了命题人的精心组织、改造和设计,是对文本信息的归纳、概括、转述,判断其正误皆有确凿依据,考生出现失误也是因为未能准确发现和理解这些依据。因此,二轮复习要做到:(1)提升在阅读中获取、辨识信息的能力,增强发现信息、定位信息的敏感性;(2)善于抓关键句、关键词,准确把
21、握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3)提升迅速读懂、分析选项的能力。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典题语境典题语境(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
22、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
23、,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需要
24、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
25、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图解文本图解文本提纲挈领读文章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易错点易错点1抓不住选项关键点抓不住选项关键点,对复杂信息解读不到位对复杂信息解读不到位第1题中的各个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局部性、点对点的信息转述,集中在对某些关键概念、重要句子、某些关系的理解上。虽然选项理解难度不大,但很多考生由于审读、比对不够仔细,对选项所涉及的重要信息理解不到位,以致出现判断失误。这类重要信息主要有:概念内涵、外延,内容要点间的关系,代词指代的对象与范围,语意的必然、或然,程度的深浅,范围
26、的大小,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关系的性质等。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答案 C解析 C项错在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段,远读主要针对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但第段还有补充“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
27、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说明文本集合和单篇文本并不是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唯一标准。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考生答案 B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没有准确理解选项所表述的信息要点,未能正确理解“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与“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之间的关系;对原文第段中“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这一复杂信息理解不到位,以致错误地选择了B项。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易错提醒易错提醒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8、重在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判断选项的正误不可仅凭粗疏的阅读印象,而应仔细分析选项要点及关系,再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区域进行认真比对。选项不可能照抄原文,而是对原文做了同义转换、浓缩或者在转换中故意设置了错误。有些选项涉及的原文内容较多,或者信息点较为分散,需要将选项切分成若干信息段;有些选项设误点较为隐蔽,必须将选项与原文细加比对才能发现错误。大体来说,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遵循以下步骤: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换个题目再练练换个题目再练练阅读下面的文本片段,分析所给选项的正误。(3分)文本片段:美学作为学科是西方学科分类精细化影响中国的产物,是现代文化、思想交流的结果。随
29、着对西方科学观念的接受,现代中国模仿西方自觉进行学科构建。虽然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学科,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美学,中国古人关于美的观念、美的意识遍及各个领域,形而上者如言“道”,形而下者如论“器”。西方美学有一套完整的话语系统,不论从整体上说还是从个体(单个的理论家)上说都是如此;而中国古代美学却是碎片化的,虽然从总体上能够归纳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就个体来说,大多未能发展出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再加上中国古人擅长直观说理,短于西方意义上的逻辑思辨,使得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论说方式表现出根本性不同。(摘自李健中国美学的“中外古今”)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相关选项中西方美学在论说方式上表现
30、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中方擅于直观说理,西方长于逻辑思辨。比对分析 答案 选项错误,以偏概全。原文说“而中国古代美学却是碎片化的,虽然从总体上能够归纳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再加上中国古人擅长直观说理,短于西方意义上的逻辑思辨,使得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论说方式表现出根本性不同”,可见“中方擅于直观说理,西方长于逻辑思辨”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易错点易错点2抓不住语意流向和要点抓不住语意流向和要点,不善分析复杂句群不善分析复杂句群论述类文本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论证性”,其语意流向体现了对某一问题的论证思路。有些文章长句较多,结构复杂,修饰限定成分多,强调表意的严密性;有时候由很多句
31、子组成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语意群,形成一个有机的逻辑链。一些考生由于缺乏思路意识和把控语意的能力,再加上语法知识欠缺,导致对句意、文意的理解出现以偏概全、关系错位、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错误。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例2】下列关于“数字人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数字人文可以借助计算方法来描述大规模文本集合的总体特征。B.数字人文的基础是远读,远读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C.数字人文能够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研究学者所关心的复杂问题。D.数字人文是一种人文研究新形态,可以帮助我们提出新的问题。答案 C解析 C项以偏概全,第段说“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
32、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可见数字人文也具有“能不能”两重性。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考生答案 A错因分析本题考查对“数字人文”这一概念的理解,涉及全篇内容。考生误选A项,主要是因为没有读懂第段文字。第段文字总共有五个句子,主要信息集中在一、三两句,从一、二两句可以看出“数字人文”与“计算方法”的关系,从第三句可以提取出“描述大规模文本集合的总体特征”这一重要信息。同时,文本第段还可以印证A项正确。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增分策略增分策略要深入阅读文本,强化逻辑思维意识和论证意识,善于辨识主次信息,抓住语意流向,分析清楚长句结构,把握句间关系,观察表达用语的特点,仔细推敲
33、其细微差别。还要仔细审读选项,清楚选项的陈述对象、关系类型、复杂概念和陌生信息,审察选项在对原文进行信息转述的过程中是否有换、调、漏、添等现象。注意处理好下面三个环节: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换个题目再练练换个题目再练练阅读下面的文本片段,分析所给选项的正误。(3分)文本片段:技术之维以生命之维为价值前提,技术之维只有在生命之维指导下才有其存在的全部合理性,而生命之维的实现必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以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是在人的智能基础上的人工智能,更是以人的智能发展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当然,未来教育也不可能逃离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仅仅依靠“人的智
34、能”只会让未来教育进展缓慢,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因此,未来教育要将个体的生命成长作为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价值目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都要指向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所有技术平台和资源都应为师生的积极主动发展和交互生长创造条件。可以说,只有技术之维与生命之维的交互和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未来教育的发展。(摘自朱德全、许丽丽技术与生命之维的耦合:未来教育旨归)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相关选项未来的教育,要将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作为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目的,所有技术平台都要为师生交互生长创造条件。比对分析答案 选项错误,“要将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作为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目的”关系错乱。原文句子较为复杂,要理解好各
35、个分句的意思及其关系。原文是“未来教育要将个体的生命成长作为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价值目的”,意思是说:在未来教育中,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价值目的是能够促进个体的生命成长。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二任务二 论证分析论证分析立足整体思路立足整体思路,透析局部特征透析局部特征论证分析题既涉及文本局部,又关涉文章整体;既涉及考生熟悉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又涉及“论证立场”“立论前提”“论证指向”等论证知识。对于一些带有一定复杂性和特殊性的题目,单靠简单比对难以解决问题,考生出现的失误较多。二轮复习中考生要注意以下方面:(1)强化对文本内容和论证思路的解读;(2)要以敏感的文体意识来把握核心
36、内容和论证特点;(3)关注段首句、观点句、转换标志语句以及关系词;(4)结合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来思考、判断选项正误;(5)重视对局部段落论证特点的深度分析。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易错点易错点1对论点与论据的特点及关系认识不清对论点与论据的特点及关系认识不清高考对论点、论据的考查往往是将其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综合分析。题目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其设误方式主要有:(1)论点或分论点概括不准确;(2)错置论点,即论点本身没有错,但不是选项所指向的内容;(3)对论据的论证作用分析偏颇;(4)对局部论证思路有意错解;(5)扩大或缩小论据范围。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例1】(2021全国乙卷)(文本见任务一
37、“典题语境”)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C.文章第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答案 A解析 A项错在曲解文意。据原文第段,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理解文本内容还必须依靠人。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考生答案 B错因分析“转述”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指的是第段
38、第五句“正如米歇尔所说是有挑战性的”。此句前面有四句话,前三句话论述了远读的重要性及远读的种类;第四句强调远读的结果仍需“解读”,第五句的转述正是为了论证这一观点;第六、七两句接着解释如何“解读”,即“细读”(人的阅读)。这样就使读者对远读有了全面的认识。考生由于未能理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而误选。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增分策略增分策略准确把握论点、论据及其关系的方法准确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依据中心论点与文章标题的关系反推中心论点。依据所论述的问题,找作者提出的见解和主张。依据提出方式或位置寻找中心论点:文章开头;引论部分的结尾或本论部分的开头;结尾归纳。依据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及论证角度确定中心论
39、点或分论点。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多角度分析论据及其作用辨别论据类型及作用,要注意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判定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或增添。明确各论据证明的论点(分论点),要注意论据与论点是否对应,以免张冠李戴。注意论据在论证过程中的限制条件,选项往往故意忽略论据的限制条件而设错。注意论据与论证方法的关系,看选项中对论证方法的表述是否正确,关系是否错乱。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分析论证题解题“三步骤”标标选项中关键信息点显示论证特点和论证方式的关键词,如“前提、举例、围绕、通过、顺序、论证、方法”等;显示选项内容指向的中心词,如“过程、方面、角度”等;某些修饰、限制性词语。定定选项对应区间涉及具体的论
40、证方法,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的选项由关键信息点可以定位局部区间,涉及文章论证前提、角度或思路的选项由关键信息点定位全篇或多个阅读区间。比梳理比对定答案定位全篇要着重梳理出文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论证思路的具体呈现;定位局部区间要着重梳理出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证方法的运用情况以及句间关系、层次关系。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换个题目再练练换个题目再练练(2022山西临汾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中,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相较于以局部利益为考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排他的爱国主义,这种建立在一体宇宙观基础上的家国情怀更加包容、博大,具有更深刻
41、、更广泛的内涵。因此中国在历史上对内能把不同的民族团结得亲如一家;对外能协和万邦,形成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这对于当代中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仍具有重要启示。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礼记祭统记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法中记载了古圣先王制定下来的祭祀原则:“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祭祀的目的是国家通过定时举办的纪念礼仪来表达对天地、自然、万物、先祖以及有功于国家社稷之人的恭敬与感恩之情。古人通过祭祖的方式培养人的家国情怀。在祭祖的过程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昭述祖德。每逢重要祭祀,全家族的人都被召集到祠堂中,共
42、同听讲祖先的风范,传承家道、家规、家风、家教,培养人的家国情怀。东汉时期,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的路上不收“四知财”的故事,教育了杨家世世代代的子孙,使得杨家的后代出现“四世三公”贤才辈出的盛况。在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反腐倡廉、为国竭忠尽智的教育,就已经通过祭祀祖先、昭述祖德的形式开始了。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修家谱也同样起到了培养家国情怀的教育作用。家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荣辱、兴衰、成败的历史。修家谱能够激起人对祖先功绩美德的思慕之心、恭敬之心,培养一个人对家族的责任感和传承家族美德、荣誉、文化的使命感。更重要的是,因为古人有“同姓不婚”的礼俗,通过修家谱溯源历代祖先,在一个家族的谱系中汇集了
43、来自各个民族、各个姓氏的人,不同民族、不同姓氏是真正的一家人,这就培养了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奉献之心。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古人还建有“百姓宗祠”,“宗祠”所起到的文化教育意义相当于今天的“纪念馆”,共同纪念各个姓氏中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祖先,有助于培养家国情怀,传承中华文化。“百姓宗祠”就相当于“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建设“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在其中共同定时纪念中华民族的万姓先祖、古圣先贤,可以培养现代中国人不忘根本的家国情怀,延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一体”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内可以凝聚十四亿同胞的人心,对外可以团结世界各地的
44、华人同胞,使之万众一心、和谐一体,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具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念的博大胸怀,正是这种胸怀孕育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为解决当代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摘编自刘余莉、聂菲璘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与历史文化内涵)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以杨震为例,旨在说明祭祖时可以通过昭述祖德的方式,传承家风,培养家国情怀。B.文章旁征博引,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的论证方法,充实了论证内容,增强了说理的力量。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古人祭祖、修家谱、建宗祠三个方面进行
45、论述,脉络清晰。D.文章主要论证中国古人家国情怀的培养方式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启示,观点明确。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答案 D解析 D项,“文章主要论证中国古人家国情怀的培养方式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启示”曲解文意。本文主要论证了中国古人的家国情怀对当代中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启示,从文章第段和第段都能看出来。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易错点易错点2对对“论证特征论证特征”理解偏狭理解偏狭,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相关论证”不仅仅指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它涉及论证艺术的方方面面,选项所涉及的文本范围有时是局部,有时是全篇,不少题目答题时往往需要“跳出”文本综合审视才能
46、作出判断。这类题目的选项中会出现若干体现“论证”特色的术语,术语前后会关联相关的文本内容,这些内容多是对文本的概括与提炼。有些考生缺乏敏锐的捕捉意识,阅读选项时抓不住这些敏感点,疏忽了某些关键性表述,再加上阅读文本时不细致,导致内容上、思路上的梳理出现遗漏或者理解出现差错,从而误选。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典题语境典题语境(2022江西南昌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责”强调的是责任和担当,表达了国家治理中个体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在中华历史文明中,有许多与此类似的文化伦理。这些文化伦理的初创期基本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其后的国家治理中得到了进一步
47、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伦理派别。就其对当前治国理政的现代价值而言,主要有以德治国、诚信爱国、家国同构三大内容。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以德治国。中国的德治传统源远流长,很早就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说法。商朝的治国方案中就已有德治思想萌芽,其后得到儒家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施仁政于民”“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思想都是对德治思想的进一步阐述。董仲舒创立的“天人合一”的神学伦理思想体系更是将“天志”“天命”和道德联系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制政权组织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古代以德治国的思想与现阶段治国理政中强调的德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前
48、者从本质上看就是人治,是与法治相对立的。它的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要求最高统治者及其所有官吏都必须是道德高尚的或有道德的人;二是十分重视老百姓的道德教育,重视老百姓“羞耻心”的培养;三是强调对老百姓实行“德政”。在当前国家治理的新征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以德治国思想,必将为转型期的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诚信爱国。儒家的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认为“民无信不立”;法家商鞅“立木为信”不同学派的政治家在其治理中均强调诚信的重要作用。它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一种范式,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它要求国家对普通民众诚信,国家在制定各项公共政策之前须与社会大众达成契约,并按
49、照该契约予以执行。另一方面,它也强调民众诚信爱国的行为,要求普通民众对国家言而有信,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一种诚信的精神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促成整个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生产生活氛围。我们只有始终坚定不移地奉行诚信立身、诚信立国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好国家治理这件大事。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家国同构。“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稳定,社会才可能稳定。家庭不断放大,可以延伸为家族,乃至国家。因而,家国同构的国家治理,家庭中存在的文化伦理也随之成为社会或国家伦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修身之道也即国家治理之道,帝王的修身之道更是与国家治理的成效息息相关,正所谓“自
50、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在当前“小家庭大社会”的治理背景下,许多个体缺乏家国情怀,只关注自身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因而更应该重视和提倡明德和修身,并促使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积极的功效。(摘编自彭继红、向汉庆国家治理与文化伦理)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图解文本图解文本提纲挈领读文章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点面结合,开篇即肯定“责任意识”的价值,然后就古代文化伦理的主体内容展开阐述,条理清晰。B.文章第段在梳理中国德治思想传统和指明古今德治思想的本质区别时,都采用了纵向分析的方法。C.文章阐述古代文化伦理的主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