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题研究重难点突破专题一:浮力计算的四种方法专题一:浮力计算的四种方法计算浮力的方法:计算浮力的方法:4.二力平衡法:二力平衡法:F浮浮 =G物物 (漂浮漂浮 、悬浮、悬浮)1.称重法:称重法:F 浮浮=G F示示 3.阿基米德原理法: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浮=G 排液排液 =m排排g=液液 g v排排2.压力差法:压力差法:F 浮浮=F向上向上 F向下向下 F 浮=G物 F示1 1、称重法测浮力、称重法测浮力GF示一物体在空气中称重一物体在空气中称重为为3737牛,浸没到水中称重为牛,浸没到水中称重为1212牛,牛,则物体受的浮力是则物体受的浮力是 。25牛牛F 浮=G物 F示1 1、称重法测
2、浮力、称重法测浮力2.压力差法:压力差法:F 浮浮=F向上向上 F向下向下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的压力差压力差产生的。产生的。针对训练针对训练3:3:边长为边长为5cm5cm的正方体金属块,完全的正方体金属块,完全浸入水中,其上表面距离水面浸入水中,其上表面距离水面5cm5cm,则金属块,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受到的浮力是多少N N?2.压力差法:压力差法:F 浮浮=F向上向上 F向下向下 h h上上=5cm=5cmh h下下=1 10cm0cmS S上上S S下下P P上上P P下下F F上上F F下下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正方体金属块上下
3、表面的深度分别为正方体金属块上下表面的深度分别为h h上上=5cm=0.05m=5cm=0.05m、h h下下=10cm=0.1m=10cm=0.1m,已知,已知g=10N/kgg=10N/kg,液液=1.0=1.010103 3Kg/mKg/m3 3,依据依据 计算出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计算出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 P上上和和P P下下;再利用压强公式再利用压强公式 分别计算金属块上下表面受分别计算金属块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到水的压力F F上上和和 F F下下,最后再利用,最后再利用F F 浮浮=F=F下下 F F上上计计算浮力。上下表面的面积算浮力。上下表面的面积S S上上=S=S下下=0
4、.05m=0.05m0.05m=0.0025m0.05m=0.0025m2 2h h上上=5cm=5cmh h下下=1 10cm0cm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 P上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 P下下P上1.0103Kg/m310N/kg0.05m=500Pa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F上F下=P下S=1000Pa0.0025m2=2.5N解:P下1.0103Kg/m310N/kg0.1m=1000Pa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F F下下F上=P上S=500Pa0.0025m2=1.25N物体所受浮力:物体所受浮力:F 浮浮=F下下 F上上=2.5
5、N-1.25N=1.25N答:答: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为1.25N.针对训练针对训练 解题思路:浮力浮力F F浮浮=G=G排液排液=液液gvgv排排物体浸没时所受浮力3333106.0/10/101mkgNmkg=6N答: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答: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6N。解:由于物体浸没在水中,所以 V排=V物=0.6dm3=0.610-3m3文字说明公式运算过程答案 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写出所用公式写出所用公式 写出运算过程写出运算过程 写出明确答案写出明确答案4.二力平衡法:二力平衡法:F浮浮 =G物物 (漂浮漂浮 、悬浮、悬浮)课堂练习:练习册课堂练习:练习册45页页1.中
6、国人只要看到土地,就会想种点什么。而牛叉的是,这花花草草庄稼蔬菜还就听中国人的话,怎么种怎么活。2.中国人对蔬菜的热爱,本质上是对土地和家乡的热爱。本诗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采摘野菜的同时,又保卫祖国、眷恋家乡的士兵。3.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不能。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4.开篇写湘君眺望洞庭,盼望湘夫人飘然而降,却始终不见,因而心中充满愁思。续写沅湘秋景,秋风扬波拂叶,画面壮阔而凄清。5.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心理,尤其动人。凄清、冷落的景色,衬托出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并为全诗定下了哀怨不已的感情基调。6.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7.文学本身就是将自己生命的感动凝固成文字,去唤醒那沉睡的情感,饥渴的灵魂,也许已是跨越千年,但那人间的真情却亘古不变,故事仿佛就在昨日一般亲切,光芒没有丝毫的暗淡减损。8.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用情去触摸,你终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人性的光辉,智慧的温暖。9.能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作蕴涵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