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完美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93314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X 页数:72 大小:56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完美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完美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完美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完美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完美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入门明确文体特征 掌握阅读技巧一、文言文史传类选文特点(一)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1.人物的基本情况。2.人物的主要事迹。3.人物的性格作风。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2)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3)从言辞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文本而言,一般都包含下列这些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二)形式特点高考试题所

2、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通常说来,人物传记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一般先介绍主要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后文写到的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三)语

3、言特点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号、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平时要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这种做法很危险)。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王祎”称“祎”,“沈通明”称“通明”。二、传记类文本的四大关注点1.知人知人,就是清楚地认识人物及人物关系。其一,一般都要写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

4、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其二,常采用人物对比映衬的手段,阅读时一定要理清这个人物链上的有关人物。明确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比人物、陪衬人物等以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2.明事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觅线觅线,就是寻觅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样的思路展开的,是总

5、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史传文学中,人物的表现常在于它的不同地点中的不同表现,依地点理出事件依事件带出事迹依事迹看人物的思想境界、社会价值、事件的社会意义。理清情节线索,理清地点转换。即人物地点事件事迹思想。4.评价所谓评价,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做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评价”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分析,也就是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三、史传文学的阅读方法1.通

6、读通读之前可结合“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选项对文章内容做个大概了解。通读时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内容大致理解就可以了,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2.圈画对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一些表现人物情感态度或事件处理方式、结果等的词语,如“怨”“敬”“默然”“辟”“当”“唯”等。3.跨“难”通读时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了的词句,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因为

7、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暗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因此,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最后也可以根据尽可能多的信息来答题。4.借助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有时也可以借助阅读材料的出处或注释理解。阅读示范高考原文高考原文读文示范读文示范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文,阅读这类文言文需要抓住人物的任职和主要事迹,分析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步骤一: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请用双曲线画出开头表现于休烈主要性格特点的语句。步骤二: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一任:秘书省正字。二

8、任:比部员外郎、郎中。三任:中部郡太守;时间:杨国忠辅政期间。四任:太常少卿;时间:肃宗登基之初;事件:委婉回答史官职责的问题;奏请购赏国史实录,得到国史一百余卷。高考原文高考原文读文示范读文示范 五任:工部侍郎、修国史;事件:进献五代帝王论,得到皇帝的赞许;遭宰相李揆嫉妒,被贬官,于休烈很不介意。六任:右散骑常侍;时间:代宗即位。七任:东海郡公、金紫光禄大夫。步骤三:巧借阅读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以第3题A项为例)请尝试用此方法在阅读中借助下面第3题B、C、D选项,看看能帮你疏通哪些读文障碍,继而判定各个选项的正误。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解析:C本

9、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解析:B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

10、力。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等断句。如句子中的“宰相”“国子祭酒”等专有名词,“以”“之”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

11、,终日捧读,直至去世。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直言不讳”错误。于文无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译文:(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罪己”“规过”,译出大意。第(2)句得分点:“亲贤”“推毂”“曾”,译出大意。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于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

12、,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坚贞诚信,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于撰写文章。考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佐朝政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回到京城,振作精神,听从谏言,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这才是杰出的史官。如

13、果朕有过失,你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于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倾覆,国家的制度法令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查检。于休烈上奏章说:“国史实录是圣朝的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祈请下诏让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命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另外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官府会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中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给官府。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非常赞许他。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任

14、他为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考核鉴定官员的名位品级,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授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的官职,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多次升迁被封为东海郡公,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什么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将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大历七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皇上特意下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乐。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

15、,赐给助丧用的绢一百匹,布五十端。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儒者所受之恩宠,少有能与之相比的。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高考体验把握高考考情 感知高考真题年份年份卷别卷别内容内容出处及类型出处及类型考点考点20132013全国全国卷卷马文升传马文升传明史明史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实词解释实词解释;信息筛选信息筛选;内容概括与内容概括与分析分析;翻译。翻译。全国全国卷卷李揆传李揆传旧唐书旧唐书人物传记人物传记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于休烈传于休烈传旧唐书旧唐书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实词解释实词解释;断句断句;内容概括与内容概括与分析分析;翻译。翻译。全国全国卷卷韩文传韩文传明史明史人物传记人物传记20

16、152015全国全国卷卷孙傅传孙傅传宋史宋史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断句断句;古代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内容概括与内容概括与分析分析;翻译。翻译。全国全国卷卷来护儿传来护儿传北史北史人物传记人物传记20162016全国全国卷卷曾公亮传曾公亮传宋史宋史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全国全国卷卷陈登云传陈登云传明史明史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全国全国卷卷傅珪传傅珪传明史明史人物传记人物传记考情概览命题命题总结总结 (1)(1)选材十分稳定选材十分稳定,均为均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作品中的人物传记作品,选文篇选文篇幅为幅为650650字左右。从近字左右。从近4 4年年(2013(20132016)2016)看看,所考查的

17、所考查的9 9篇文章涉篇文章涉及及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的中的北史北史旧唐书旧唐书宋史宋史明史明史四四部史书。其中部史书。其中,北史北史1 1篇篇,占占11%;11%;旧唐书旧唐书2 2篇篇,占占22%;22%;宋宋史史2 2篇篇,占占22%;22%;明史明史4 4篇篇,占占45%45%。(2)(2)材料中的人物多为有远见卓识、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关注材料中的人物多为有远见卓识、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关注民生、政绩卓著的清正廉明的官吏。民生、政绩卓著的清正廉明的官吏。(1)(1)题量没有变化题量没有变化,共共4 4道题。道题。(2)(2)题型及考查点的变化题型及考查点的变化,2014,2014年用客

18、观断句题替代了信息筛选年用客观断句题替代了信息筛选题题,2015,2015年用文化常识题替代了实词题年用文化常识题替代了实词题,减少了常规考点减少了常规考点,避免重避免重复考查。增加的新考点复考查。增加的新考点,体现了对古代文化基本素养的考查。变体现了对古代文化基本素养的考查。变化之后的化之后的4 4道题依次为道题依次为:客观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内容概括与客观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和翻译题。分析题和翻译题。20162016年题型及考查点与年题型及考查点与20152015年相同。年相同。1.选材2.题型题量真题体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

19、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B给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此部分大意为:曾公亮以端明殿学

20、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一次,过往的客人丢失口袋中的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地方,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偷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

21、争端。解析:C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尤其是在课文和课文注释中出现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来确定正误。C项,“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

22、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解析:C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译文:.(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译文:.答

23、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安心吗?(关键点:“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关键点:“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闸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

24、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一次,过往的客人丢失口袋中的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地方,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偷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含银的矿石,有人偷取这些含银的矿石,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含银的矿石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旨意让有司讨论,比照劫取禁物的法律,盗贼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听任渔民在界河捕

25、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前往制止),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款待),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安心吗?”于是使者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

26、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他)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曾经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参与王安石的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谢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任职)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加餐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答案:(1)担任(2)当作(3)暗地里(4)感谢2.翻译下

27、列句子。(1)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译文:(2)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译文:答案:(1)他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旨意让有司讨论,比照劫取禁物的法律,盗贼得以不被判死刑。(关键点:“固”“比”“得”、大意)(2)大凡改变行事计划,(他)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关键点:“庶事”“若”“不与”)文海拾贝1.进士甲科明清时期,通过殿试的贡生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2.致仕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28、。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3.郎中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自隋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张衡传)【我来积累】.二、(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

29、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解析:C本题考查断句,答题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根据名词、动词,或句中表停顿的词,来判断即可。“每扬言”是间接叙述,不应断句,排除B、D,“重惩科场冒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故答案选C。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

30、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解析:D本题考查文化常识。D项,移疾: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

31、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解析:D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译文:(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译文: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词或句式进行

32、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1):岂、弗胜、龃龉;(2)啖、矢、囊示。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因政绩好)升为御史。外出巡视辽东,上奏章陈述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上奏请求加速建立赏赐首功的制度。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回到京城,恰逢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阻挠。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

33、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而且广泛交结术士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由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尊重圣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

34、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的,谏官占了一半。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备受屈辱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错误任用而斥免他,不如开始举荐时慎重。”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35、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资历应当提升为朝廷大臣,多次搁置不下达,于是称病辞官归家。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加餐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答案:(1)授予(2)忧惧(3)期望(4)赈济2.翻译下列句子。(1)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译文:(2)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译文:答案:(1)与其错误任用而斥免他,不如开始举荐时慎重。(关键词:“误”“斥”“进”)(2)按资历应当提升为朝廷大臣,多次搁置不下达,于是称病辞官归家。(关键词:“以”“当擢”“累寝”“移疾”)文海拾贝【我来积累】.1.御史官名,秦以前本为史官,为君主的秘书,

36、在君主左右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唐代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三种,至明清仅存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职能。2.礼部侍郎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最高长官之副官,地位渐高。明侍郎升至正三品,清侍郎升至从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三、(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

37、/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解析:B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断句。画线语段中,官职称谓较多,可据此先试探断句。上文有“迁左中允”,画线句中有“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可据此断句,排除C、D项。再根据前文“瑾恶之”,根据画线句中“多所糜费”,可以判断“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是对参与编修会典的人员进行惩罚,“降珪修撰”断句是合理的。排除A项。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38、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解析:A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区分文化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土地、户籍”应由户部掌管。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

39、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解析:C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

40、之。译文:.(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译文:.答案:(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弘治年间,授官编修,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他参与修纂大明会典,完成后,晋升左中允。武宗即位,因在东宫时的恩德,晋升左谕德,充任讲官,纂修孝宗实录。当时文学侍从之臣不附会刘瑾,刘瑾嫉恨他们。刘瑾说,会典

41、成于刘健等人,糜费很多,参与修纂者的官被降职,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孝宗实录修成,晋升左中允,再次晋升为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事务比其他部司简单,从傅珪开始屡有争端,奏章于是增多。皇帝喜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请求田产一百顷作为法王下院,宫中直接下旨到礼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一起下诏。傅珪假装不知道,持章表上奏说:“哪一个是大庆法王,胆敢与天子一同下诏,大不敬。”皇帝诏令不追究,求田的事也最终罢止。傅珪平时像木讷的人。到担当大事时,(傅珪)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的事而离职。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依照古代朝

42、士所用牙牌的形制制作,又请求改铸方印,傅珪阻止不施行。臧贤就日夜在宦官中毁谤他,希望使他离职。御史张羽上奏云南受灾,傅珪于是极力论说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又上报四月受灾,于是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记载灾变六十九件事。而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天鸣,冰雹降落,星宿陨坠,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四十二件事,而水灾、旱灾没有计算在内,灾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传皇帝诏命令二人退休。两京谏官纷纷上书请求让他们留任,权贵不予理睬。傅珪回乡三年,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有古代大臣风范,家无积蓄,每

43、天的供给都很困难,请求颁发月廪、岁隶,以体现优礼。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傅珪正在此时去世,时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收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加餐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答案:(1)不久(2)憎恨(3)最终(4)希望2.翻译下列句子。(1)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译文:.(2)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译文:.答案:(1)到担当大事时,(傅珪)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的事而离职。(关键点:“当”“执持”“夺”“卒”“忤”)(2)恰逢户部尚

44、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传皇帝诏命令二人退休。(关键点:“会”“矫”“致仕”,被动句式)文海拾贝【我来积累】.1.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官员。主要掌管国家经济,包括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费等等。2.月廪、岁隶“月廪”,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岁隶”,每年供给官吏仆人的食米。四、(2015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9分)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

45、/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A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所给语段中,“入贡”“过”“调”“治”“言”“索”“谓”“同”等可为谓语,“高丽”“使者”“宰相”等为专有名词,据此可准确判断各句间的层次。解析:D本题考查识记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

46、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为“太子”。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上

47、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解析:C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错误,文中是说杀了两个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死囚,献上首级,说这十几个人是误伤太子之人。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48、语。(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译文:.(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唯、帝、苟、死。其中“帝”是名词用作动词,“死”是为动用法。第(2)句得分点:不吾索、酋、庶或、济。其中“不吾索”是宾语前置。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唯、帝、苟、死,句意各1分)(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不吾索、酋、庶或、济,句意各1分)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

49、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担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赶快做些更改,否则一定会失败。蔡翛不听。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前来进贡,使者所经过的地方,调发民夫备办舟船,引起骚动,费用又颇多。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对于中国却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贬他到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议论只是偶然与苏轼的相同,但没有他意,根据职责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靖康元年(1126),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他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时的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时的法度有利于奸臣。

50、”当时的人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冒着箭雨飞石督战。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孙傅的军队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当天,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1127)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安排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写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等到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死刑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完美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