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v定义v针灸治疗作用v针灸治疗原则1教学目标与要求v掌握针灸治疗学定义。v掌握针灸治疗作用。v掌握针灸治疗原则。2一、定义v针灸-工具-经络腧穴刺法灸法v治疗-运用-中基中诊中内v学-学科v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针刺和艾灸为主要手段,遵循辨证论治等规律,防治疾病,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3二、针灸治疗作用v疏通经络v扶正祛邪v调和阴阳41.疏通经络5含义v疏通经络又称解结。指针灸治病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理,在腧穴部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取得“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作用,从而祛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6机理v人体经络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是沟通表里内外
2、、气血循环的通路。就病理而言,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病可先起于外,由经络先病而后内传脏腑;或病先生于内,由脏腑先病而后反映于经络。故针灸能运行气血,治疗经络气血痹阻;针灸能通畅脉道,驱邪外出,治疗经络气血邪阻;针灸能调畅气机,治疗经络气血逆乱;针灸能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经络气血偏盛偏虚。7方法v疏通经络是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疾病最主要、最直接的针灸治疗疾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作用。大凡针刺的一切方法,都有疏通经络。大凡针刺的一切方法,都有疏通经络的作用。的作用。例如例如实寒证针用泻法加灸、虚寒实寒证针用泻法加灸、虚寒证用补法加灸。证用补法加灸。8举例v阑尾炎、胆囊炎阑尾炎、胆囊炎在腹痛、在腹痛、胁痛
3、的同时,都可在其胁痛的同时,都可在其下合穴附近找到压痛点。下合穴附近找到压痛点。这类病证是由于某些致这类病证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导致腑腑经络气病因素导致腑腑经络气血盛衰变化,并反映于血盛衰变化,并反映于经络,取这些穴位治疗,经络,取这些穴位治疗,可缓解疼痛。可缓解疼痛。9举例1.“不通则痛不通则痛”2.千金方千金方:“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102.扶正祛邪11含义v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扶正就是利用针灸方法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正气得复而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利用针灸方法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使病邪得
4、除而减轻对正气的损伤。12机理v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化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作用的过程。13方法v1.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v例如例如:艾灸多为扶正、刺络放血多为祛邪:艾灸多为扶正、刺络放血多为祛邪v2.选用适当的针刺手法选用适当的针刺手法 v例如例如:扶正用补法,祛邪用泻法:扶正用补法,祛邪用泻法v3.选用部份有补泻性能的穴位选用部份有补泻性能的穴位v例如例如:如膏肓俞、气海、关元:如膏肓俞、气海、关元 多偏补而用于扶正;多偏补而用于扶正;十宣、中级、人中多偏泻而用于祛邪。十宣
5、、中级、人中多偏泻而用于祛邪。v4.根据邪正消长转化,病证标本缓急,决定扶正与根据邪正消长转化,病证标本缓急,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祛邪的主次先后。143.调和阴阳 15含义v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达治愈疾病的目的。16机理v阴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了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导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病理变化。17方法v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针刺补泻手法和经穴配伍来完成的。18举例v补阴泻阳:
6、如阳气盛阴气虚之失眠,宜补照海,泻申脉。v补阳泻阴:如阴气盛阳气虚之嗜睡,宜补申脉,泻照海。v从阴引阳:如六腑病(阳)取募穴(阴位)。v从阳引阴:如五脏病(阴)取背俞(阳位)。v阴中求阳:阳不足者,补阳时兼以滋阴。19举例v阳中求阴:阴不足者,滋阴时兼以补阳。v滋阴潜阳:阴虚阳亢之头目昏眩,可补太溪,泻太冲。v补阳消阴:脾阳虚乏,湿浊困脾之嗜睡,可补脾俞,泻阴陵泉。20三、针灸治疗原则v补虚与泻实补虚与泻实v清热与温寒清热与温寒v局部与整体局部与整体v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v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v三因制宜三因制宜211.补虚与泻实22辨虚实v虚证表现为人体正气不足的一类证候。v
7、实证表现为邪气亢盛的一类证候。23含义v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v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是针对虚证、实证制定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v补虚扶助正气,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以抗御疾病。v泻实祛除邪气,以利于正气的恢复。24方法v1.选用正确的补泻手法:v虚证用补法v实证用泻法v2.选择一些有偏补或偏泻作用的穴位:v气虚取气海,阳虚取命门。v祛痰取丰隆,泻热取大椎。v 3.选用一定的针灸方法:v灸法偏补,刺血法多泻。252.清热与温寒 26辨寒热v寒证,是由感受寒邪,或体内阳虚所引起的一类证候。v热证,是由
8、感受热邪,或体内阴虚所引起的一类证候。27含义v灵枢经脉篇:“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这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v清热指热证用清法,用针法疏热、清热、泻热,即以寒治热。v温寒指寒证用温法,用针灸温通经络,温养阳气,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即以热治寒。28方法v1.运用一定的方法操作:v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少留针。v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候气散寒。v针刺凉泻法透天凉v针刺热补法烧山火29方法v2.选择一定的治疗方法:v艾灸、火罐、火针等方法可以温寒。三棱针、皮肤针、毫针放血可以泻热。v3
9、.选择某些有特殊作用的穴位:v热证取荥穴,如心热泻劳官。v点刺大椎、曲池、十二井穴泻热。v阳虚灸命门、关元。303.局部与整体31辨局部与整体v辨局部局部症状。v辨整体某一疾病的病因,全身情况的综合辨证。32含义v局部治疗指治疗解除局部症状。v整体治疗指治疗某一疾病的根本原因。v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是根据疾病的局部表现与整体的联系而制定的原则。33方法v局部治疗对症治疗,属治标。例如:如牙痛、面瘫取地仓、颊车。v整体治疗对证对因治疗,属治本。例如:如阳明头痛取太溪、太冲滋阴潜阳。v局部与整体兼顾病证结合治疗。例如:脾虚泄泻,取大横、天枢止泻,整体取脾俞健脾。344.治标与治本35辨标本v标指事物
10、的现象。v本指事物的本质。v1.以疾病而分:症状为标,病因为本;v2.以正邪而分:邪气为标,正气为本;v3.以病位而分:体表为标,内脏为本;v4.以疾病发生而分:新病、继发病为标,旧病、原发病是本。36含义v治标与治本是根据标本学说及疾病的缓急情况而制定的治标、治本及标本同治的基本原则。v治标应急情况下缓解病情、解除新病的治疗。v治本对疾病根本原因的治疗。37方法v1.急则治标:在紧急情况下,标病急于本病时,应先治标病,后治本病。v2.缓则治本:在一般病势不急的情况下,根除本病,正虚者扶正,邪盛者祛邪。v 3.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并重时,采用二者兼顾。385.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39辨同病与异
11、病v同病病位、病症同,证及病机异。v异病病位、病症异,证及病机同。40含义v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用不同方法治疗。v异病同治不同疾病用同一方法治疗。v其实质是辨证论治的灵活运用。41方法v1.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病机不同,则治法异,取穴异,手法、方法异。如胃痛:肝气犯胃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取期门、章门、太冲、中脘、足三里,针用泻法。脾胃虚寒宜补脾益胃,温中散寒,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针用补法加灸。饮食积滞宜消食导滞,通调腑气,取中脘、建里、天枢、公孙、内关,针用泻法。42方法v2.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出现相同病机变化,则治法同,取穴同,手法同。如直肠脱垂、子宫下垂、胃下垂均为内脏下垂性病变,病机均为中气下陷,故可益气举陷,针灸百会、气海、中脘。436.三因制宜44定义v三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季节、时辰、地理环境和治疗对象等不同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45方法v1.因时制宜 即根据不同季节、时辰的特点,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v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均是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v此外,因时制宜还应把握针灸治疗的有效时机,例如,治疗疟疾多在发作之前2-3小时针治,治疗痛经一般宜在月经来临前开始针治等。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