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培优模块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专题07古代诗歌鉴赏 【考向分析】 分析考试大纲及近几年课标全国卷试题可以看出: 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2016年前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改为一道多选题和一道简答题;改为一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 2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难度有所增加。这种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应该会保持不变。 一、整体阅读指导 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指要 1三读晓大意 鉴赏古代诗歌,
2、首先要读标题、读作者、读注释。做好这“三读”,就能明晓诗文大意。 (1)读标题:看诗歌标题,圈出题眼(某一词语)。有的标题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暗示了该诗的感情基调。由标题可初步判定诗歌的题材。 (2)读作者:一般试题中的诗歌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及其创作风格、主流思想,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例如,李白的诗热烈奔放,豪迈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的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 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清楚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风格。如果不熟悉诗歌的作者,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论世”,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
3、如南宋对诗人爱国思想的影响)。 抒情类诗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由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来看,后一类居多。 (3)读注释:注释对鉴赏诗歌有重要作用,虽篇幅短小,却是命题人给考生的提示。有的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提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提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提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注意,注释有助于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寻找到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而这些恰是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如果了解历史,弄清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使读不懂诗文,也能找对整体方向,快速答题。 2熟悉题
4、材,有的放矢 熟悉古代诗歌的题材类型,就能有的放矢。思乡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诗、闺怨诗等七类诗歌的内容不同,抒发的感情更不同。如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怡然自得的闲适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 3抓点带面,把握主旨 鉴赏诗歌,要重视诗歌中的“情感语”,即诗歌标题或正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愁、寂)。许多诗歌中不仅交代诗歌所咏对象和事件,还常以“怨、愤、哀、喜、别”等词语点明全诗感情基
5、调和写作目的。高考所选诗歌大多具有篇末点题的特点,后半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揭示诗歌的主旨,因此把握诗歌主旨的捷径就是深入探究诗歌中末尾一、两句的含意。 4涵咏画面,体会情思 诗歌之所以能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意境。古人有所谓“诗情缘境发”“意与境合”“思与境偕”的说法,诗歌欣赏要由“境”入“意”。要完成由“境”到“意”的升华,把诗人浓缩的生活还原,把诗人结晶的感情展示出来,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抱负及诗人写作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如要理解李清照前期词的清新明快与后期词的深沉低吟,便要了解李清照后期因国破家亡而导致的与前期迥然不同的生活状况及思想状况。 5融身诗境,
6、引发共鸣 所谓融身诗境,就是沉浸在诗歌给我们造成的整体的情绪感受里。 在诗歌鉴赏中,鉴赏者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形象思维体悟了意境,并能融身其中,引发共鸣,这就是真正读懂了诗歌。 6紧扣原诗,排除干扰 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选择题选项常设置干扰性的选项。如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主观臆断等。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真题解析】 高考文本阅读导引参考译文 (2018.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
7、宋词,完成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 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 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 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 如见万里烟尘清。一、读标题。从诗歌的标题看,这是作者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书法作品后创作的一首诗。借醉中作草书的情景,表达了渴望为国立功的迫切之情。 二、读作者。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有心杀敌卫国,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忧愤成疾,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不久离开了人世。 三、读题干。读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巧妙运用3/4的有效信息,借题解文;读简答题,明确问题和要求,通过读题干,锁定读文的重点,为后面的答题奠定基础。
8、四、读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诗人因为为国作战的愿望不能实现,只能通过书法艺术抒怀解忧。颔联以书前喻战前,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颈联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勇士挥刀杀敌,纵情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尾联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
9、倾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看见万里战场上,烽烟尘土终于平静。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目,明确要求 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结合诗歌,分析选项 选项分析 A项通过诗歌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可知,
10、本诗是写自己观看自己的一幅书法作品,通过“题”可以判断出来。 B项通过诗歌第一联“藏五兵”“无路”“空峥嵘”等词可以看出诗人有心杀敌,却无用武之地的现实,只能借书法抒发情怀。 C项通过诗歌第二联“酒为旗”“笔刀槊”等词语看出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了战场上的战士,“势”“倾”看出不可抵挡的势头。 D项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 第三步,整理思路,做出答案 【自主试笔】_ 【答案】D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第一步,明确考点,掌握思路 本题考查“酒”的作用,实际是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需
11、要抓住诗歌中意象的基本知识及相关联内容解答。 第二步,分析诗句,找出含义 “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第三步,整理语言,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 【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 【思维导图】
12、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主要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种。 考向一人物形象 在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典型例题】1(2017.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
13、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1)“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属于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2)“本诗首联”,界定了答题范围;“请加以分析”,要求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进行阐释。 第二步,找出角度,分析结构。 找角度找
14、对应,分析结构 概括 形象“那因远适更沾巾”,虽“远适”但不“沾巾”,表达出诗人的旷达之情。 分析 文本“云海相望”是说兄弟天各一方,“远适”是指苏辙将远赴契丹,“更沾巾”是说悲伤落泪。 指明 作用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对兄弟的担忧以及诗人旷达的性格。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_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技法梳理】 (一)鉴赏人物形象的4大思考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作用。如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
15、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
16、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二)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步骤一概括形象特点借助“4大思考角度”,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概括多种性格和形象身份。 . 步骤二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诗句,抓关键词,要点化分析形象特点。 . 步骤三概括形象意义点明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
17、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此步骤有时不涉及. 小贴士 诗歌中常见的诗人自我形象 类型示例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形象“
1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形象,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这是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描绘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词人形象,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塞上
19、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个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考向二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的,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是景物形象,即“意象”。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写景时,作者常常挑选特定的景物,并用带有浓郁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词去修饰这些景物。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
20、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自然中有万般景象,因为作者有思乡之愁,所以他偏挑选“藤”“鸦”等景物;这些景物也有各种特征,而作者偏偏要用带有思乡之愁的词去修饰它们。 【典型例题】2(2018.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
21、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1)“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属于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界定了答题范围。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找角度找对应,分析结构 找景物, 绘画面解答这类试题应抓住主要景物,再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本联诗中应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 析特点, 设意境明确本联在这首诗中的重要位置,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一联写景所烘托的意境,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指明作用这首诗写出了田野上的勃勃生机。(有时情感可不涉及)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22、 【自主试笔】_ 【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技法梳理】 1找景物,绘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抓住描述景物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景物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景物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基调。 3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
23、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小贴士 一、景物所营造的意境常见特点 意境特点举例 雄浑壮丽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萧疏凄寂
24、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二、常见答题术语 答题 术语1.动景类:活泼、热烈、喧闹、高亢、繁丽、富庶 2静景类:恬静、幽静、清幽、静谧、明净、宁谧 3悲凉类:渺茫、寥落、萧条、冷寂、孤寂、寂寥 4苍茫类:辽阔、宏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 5细腻类:朦胧、缠绵、清新、清丽、淳朴、和谐 考向三事物形象 以事物为描写对象,托物言志,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
25、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设题的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诏赴临安,陈端仁为他设宴饯行,席上辛弃疾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26、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并简要分析“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1)“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属于诗歌鉴赏中的事物形象。(2)“概括并简要分析”,要求既要有对内涵的概括,又要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释。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找角度找对应,分析结构 借助词句或注释分析物象从注释看,“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三句,化用屈原离骚诗句,可见,这些意象带有屈原的人格特征。 由表及里挖掘物象的具体含义“兰”“蕙”全是美好的事物,“餐英”也是洁净的行为,词人借此表明自己的节操。 结合背景和阅历分析辛弃疾一生志趣高洁,力主
27、抗金,从不愿趋炎附势,词人借助这些物象正是表达这种高尚的志趣。 第三步,汇角度,组答案 【自主试笔】_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典型例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简析这首诗塑造的杏花形象。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1)“杏花形象”,属于诗歌鉴赏中的事物形象。(2)“简析”,要求既要有对内涵的概括,又要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释。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找角度找对应,分析结构 借助诗句或注释分析物象从诗句看,“绕花身”“妖娆”“
28、占春”等词语,表现了杏花的美丽,风姿绰约,“纵”“绝胜”表现了杏花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形象。 由表及里挖掘物象的具体含义杏花是美好的事物,它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通过对它的描绘,借此表明自己的志向。 结合背景和阅历分析王安石是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一生主张变革,即使面对重重阻挠,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诗人正是借助杏花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这种精神。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_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杏花形象。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宁为玉碎不为
29、瓦全,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技法梳理】 鉴赏事物形象的方法 1调动内涵积淀,分析象征意义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沉淀其中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如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芭蕉,芭蕉在古诗文中主要表达“孤独寂寞和离情别绪”,知道这些就不难理解本词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及所寄寓的作者情感了。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季节事物特点感情抒发 早春欣欣向荣喜悦之情 暮春鲜花凋零感伤、惋惜和留恋 秋冬万物萧条凄清、肃杀和悲凉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色调之分。暖
30、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3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解题关键点抓副词、动词综合考虑诗词中物象的内涵 抓抒情、议论句 关注隐含信息 抓注释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思维导图】 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借此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赏析字词表达效果、赏析诗句表达效果、赏析诗
31、歌语言风格。 考向一赏析字词表达效果(炼字) 赏析古诗字词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能够鉴赏字词的表达效果。 【典型例题】1(2017.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 唐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
32、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本题实际考查鉴赏炼字的能力,要求分析两字如何使景物特征鲜明的。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释字义,即解答所炼字的含义,这一步包括字的本义和在诗句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其次考虑这个字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如果有技巧就要对技巧进行解读;最后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解读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这样才是完整的赏析,当然这几步需要视具体的诗歌确定有无。 本题先从词语的修饰对象入手,“斗”修饰的是“两崖”,而“攒”修饰的是“群峰”。找出了修饰对象之后,可以进一步分析,诗句描绘的是什么情形。“两崖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群峰攒”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最后指出表达的效果。“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_ 【答案】“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技法梳理】 1关注字词的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