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红色革命小说汇编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高考模拟小说汇编之 红色革命小说 此类小说具有非常明显的主旋律色彩,主旨也不难把握,答题时在运用一般的答题技巧外还应尝试与“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相结合 【A1】(2022年新高考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门阵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
2、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
3、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 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4、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5、“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
6、,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
7、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
8、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
9、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6.(3分)B7.(3分)D 8.(4分)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9.(6分)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10、;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A2】(202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幺姨的灿烂年华贺捷生 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这让我们两代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104岁的她和84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灿烂,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18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克将军的女生呢。 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蹇先佛,1916年7月出生,毕
11、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了在湘西创建红军队伍的贺龙。15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1934年12月26日,幺姨记得清清楚楚,18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面前。 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他故意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着父亲卖的关子说,我一个正宗的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
12、,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那是,我们还真缺你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 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牲。她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都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能。 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没有说话不算数的。 红二、六军团进驻慈利县城关镇时,父亲和萧克将军进城就去拜访在城东开染坊的我的外公蹇承宴。外公对他们说,蹇家怕是着了共产党的魔,先是大儿和二女当了红军,如今幺
13、女和二儿也争着要跟你们走。我想好了,不阻拦他们。就是这次拜会,当年只有27岁的红六军军团长萧克将军与幺姨相遇相识,两人爱好相近,趣味相投。没多久,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在母亲和幺姨的故乡结婚了。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命令,踏上长征路。我在这年11月1日出生,幺姨在贵州境内发现怀孕。在接下来的路上,被称为“红军姊妹花”的母亲和幺,一个背着越来越沉的我走,一个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走。 母亲姐妹俩在长征路上很少见面,1936年7月终于在甘孜住下来,母亲就背着我来到幺姨身边。幺姨给我们准备的礼物,是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和采来的一大把野菜。见面时,母亲告诉幺姨,她们做卫生员的弟弟在翻越雪山
14、时,因跑前跑后照顾伤员,累死在雪山上,埋在雪谷里。 没等姐妹俩从悲伤中缓过劲来,传来了部队开拔的号角声。她们心知肚明,命令是她们的丈夫方面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共同下达的,十万火急,即使幺姨随时会分娩也得出发。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第一天走了大半天,四野茫茫。幺姨突然哎哟一声,羊水破了,疼得失声喊叫,蹲在地上起不来。母亲四处巡一遍,看见路边有个只剩四堵颓败断墙的藏民放羊用过的土堡,忙把幺姨搀进去。没有器械,没有产床,也没有水,就让姨父铲来一些草皮,垫在地上,铺上野营用的被褥,天当房,地当床。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婴,哭声响亮。姨父喜不自禁,给他取名萧堡生,草原上土堡里出生的
15、意思。 休息了几个小时,继续上路。 第三天,幺姨刚被扶上马走了几步,就一头栽下来。恰巧杨尚昆夫人李伯钊大姐路过,上前一看,说失血过多是原因,但主要是饿的。说着,摘下身上装着大约有一斤大米的干粮袋,扔了过来。幺姨拼尽全身力气说,不行呀,李大姐,过草地,粮食是每个人的命啊!但李伯钊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母亲和幺姨走出了草地,大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 幺姨与萧克将军的第二个孩子,还有第三个孩子,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书名叫浴血罗霄。 五年前,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岁的她虽然最终
16、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 (有删节) 文本二: 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是唯一的,是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我觉得这种说法没什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没齿难忘地爱着和记住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 (选摘自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的后记和
17、自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既有“九一八事变”的时代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 B.作者对贺龙元帅着墨不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几句对话,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风趣随和、思虑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 C.文章以幺姨坐上轮椅、让人伤感开篇,又以幺姨坐上轮椅、仍“顽强挺立”结尾,这样写既首尾呼应,又升华主题。 D.文章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已届耄耋之年的作家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幺姨的革命往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与文中
18、“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等描写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红军的革命意志。 B.作者的舅舅为照顾伤员而牺牲,李伯钊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幺姨,这两件事的叙述方式虽然不同,但是都能体现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 C.浴血罗霄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在战火中诞生,具有虚构性,是萧克夫妇的“孩子”,也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军史的珍贵资料。 D.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前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后者再现了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 8.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请简要分析。(4分) 9.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
19、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6分) 6.(3分)A 7.(3分)D 8.(4分) 幺姨的青年时代是灿烂的,她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投身革命,并收获了爱情。幺姨的一生是灿烂的,她献身革命事业,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从不向命运低头。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 幺姨的灿烂年华刻画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营造了“红色意境”;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抒发崇敬、费美之情,体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热情讴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 (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A3】(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喝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
21、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备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
22、,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
23、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br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
24、,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
25、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
26、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5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4B 5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军人的冷峻:遭严剂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6既能表现当代
27、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A4】(长沙市2023学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把斧头的记忆 赵明山 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的大队长。他个子不高,方脸阔嘴,黝黑粗壮,不像个带兵的队长,倒像个卖苦力的。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用大拇指试着我的舌刃,他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突然抡起我劈向一根木头。在我深深嵌进木头的那一刻,奇袭姜庄子的作战方案已经成竹在胸。 很快,我和另外15把斧子别在了16
28、名战士的腰里,这些战士来自县大队和二区小队,我们要去执行一项神圣的任务。文安城南姜庄子据点刚刚住进一群日本兵,我们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村,给敌人的脑袋搬搬家。大队长在动员会上说,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姜庄子据点不仅有25个日本鬼子,还有百十号伪军协防,硬拼代价太大,只能智取,出奇制胜。 他们开会商量的时候,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时间是1942年阴历正月初八,春节刚过,天空像黑黢黢的锅底压下来,零零星星的雪花像锅里掉下来的米粒儿。他们开会的村子叫牛各庄,在文安城东北方向,距姜庄子30多里。16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潜入姜庄子,伺机行动。 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抽打在战
29、士们的脸上,也打在我的身上。我躁动不安,内心有一种情绪在奔涌,大队长觉察到了,安抚着我,摸摸我的头,让我冷静。 我数了数,他们16个人除了每人一把斧子,只带了7支短枪。这不是去玩儿命吗?要知道姜庄子据点里有一门野炮、两挺机枪、30来支三八大盖儿和短枪,一屋子的弹药。这还不算伪军的装备。那天有个孩子送来情报,据点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孩子是县大队的眼线,为据点里的鬼子扫地,把犄角旮旯都给扫描了。 研究作战计划时,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步棋太险,孤军深入,敌众我寡,恐有不测。储国恩马上接过话茬:我们唯一的胜算就在于冒险。如果连日军都认为我们不敢冒这个险,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等出了正月,日军建
30、了岗楼、挖了封锁沟,再想下手就难上加难了。大家心里明白,大队长也是被逼的,县委和县大队已经没有了退路,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揳入了抗日根据地,建成半个月,县里的工作就受到很大影响,上下不通,左右不畅,不及时剔除这根毒刺,损失不可估量。 我们是正月初八前半夜进入的姜庄子。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嘴里吐着热气,我们身上闪着寒气。 我们杀进日军据点是正月初九的凌晨,天似亮非亮,站岗的哨兵偷偷回屋取暖,做早饭的伙夫刚刚打开门。战士们像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伙夫当时就晕成了一摊泥。日军睡觉很讲究,每人一个睡袋,三九天也脱光了,像头煺了毛的猪钻进去。我们的到来终结了他们的美梦。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这场战斗会更漂
31、亮,会成为一场更为经典的斧头战,不用一颗子弹就把日军送上西天。伴随着日军的枪声,一名战士倒下了,他手里的斧子掉在了地上。即使最后是激烈的枪声为胜利画上句号,这场战斗仍被传颂为“姜庄子斧头战”,受到冀中军区司令员通令嘉奖。那是我第一次尝到血的滋味,侵略者的血。因为这场战斗,我被载入史册。时至今日,在华北地区一提起“姜庄子斧头战”几乎无人不晓,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战斗结束后,大队长指挥打扫战场,我在他手里左顾右盼,生怕漏掉一个喘气的脑袋。院子里躺着21具日军的尸体,仓皇逃跑的4个日本兵也在村边被“报销”了。我一不留神碰到了那门三八野炮,发出响亮的金属之声。我的面前,横躺竖卧着缴获的武器,
32、野炮、机枪、步枪、弹药。我在它们面前昂首阔步,它们向我低下了头,连那门向来仰着脖子不可一世的野炮,也跪在我的脚下。我轻轻敲击着它们,有几分胜利的快感。 从腊月二十三日军进驻,到正月初九被县大队一锅端,姜庄子据点只存在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这大概是中国战场上最短命的日军据点了。日军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煞费苦心构筑的堡垒,连同他们的脑袋,被十几把斧子砍得七零八落,不到一个小时,灰飞烟灭。 当敌人的援军赶到时,县大队的战士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县委机关都转移了。日军也不是白跑一趟,收尸的活儿正等着他们昵。村边协防的伪军脚底下抹油,差不多跑光了。 一场战斗,让我名垂青史,但我不愿过多分享文新县大队的荣誉
33、,我不能喧宾夺主,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战士张广寿,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姜庄子。我没有走进历史博物馆,战争结束后,我悄悄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 (小小说月刊2022年11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一次奇袭日军据点姜庄子的行动。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中,战士们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B.小说写研究作战计划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可是大队长储国恩并没有听从,而是我行我素,虽然最后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但这种做法实在不太可取。 C.小说写到了战士张广寿的牺牲,要不是有个日本兵开了枪,也许他并不会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即便前期准备再充分,战斗也是有偶然性的。 D.小说结尾写到了“我”的结局,没能走进历史博物馆,只能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流露出“我”无法继续发挥价值的遗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储国恩队长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开头,借助对“那一刻”情境式地刻画,树立起了一个强壮、果敢、坚毅的抗日队长形象。 B.小说借助“黑黢黢的锅底”一样的天空、“米粒儿”一样的雪花、“漆黑的夜”“漆黑的路”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紧张的战争气氛。 C.小说善用对比。如把“战士们头上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