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什么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什么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反映经济活动的区位特征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概念概念本质内涵本质内涵影响影响四大理论四大理论 二、核心二、核心-边缘理论边缘理论一、增长极理论一、增长极理论三、点三、点-轴渐进理论轴渐进理论四、圈层结构理论四、圈层结构理论 “增长极”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将其引入地理空间,
2、认为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双层意义上的增长,即: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对周围区域具有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区域经济增长核心的打造,以发展增长极带动整个区域。增长级理论的出现与形成增长级理论的出现与形成佩鲁最早提出的“增长极”概念 由其在20C50S提出,是一种纯经济概念,认为经济元素间存在不均等的相互影响;并将“经济元素间的结构关系”理解为经济空间。在经济空间中,存在着类似“磁极”作用的现象,一些经济元素支配着另一些元素。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元素具有“推
3、动”效应,能够推动其它相关经济元素的增长;从而成为“经济空间”中的“增长极”,即“核心”。在佩鲁看来,“增长极”是那些具有强大外部经济能力的推动型企业。布德维尔赋予增长极 地理空间上的内涵 法国布德维尔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上的运用”。地理空间的“增长极”仍与推动型产业密切相关,但特指“推动型产业及其复合体集聚的地理空间”,即城镇,也即“增长中心”。自20C60S,规划学者、地理学者等空间学者便以“空间增长中心”为主线展开对“增长极”的研究。增长级对周围区域的影响过程增长级对周围区域的影响过程 “增长极”与周围区域的相互作用关系
4、是增长极提出来后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增长极对周围区域同时产生“极化”和“扩散”的双重作用;不同发展阶段,两种力量的作用大小不同。增长极周围腹地(1)极化作用)极化作用:对周围地区产生负效果。由于增长极推动型产业的发展,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将这一过程称为“回流效应”;并认为,增长中心无论最初扩展的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累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而这一过程是通过资本、货物和服务等的流动得以实现的。(2)扩散作用)扩散作用:对周围地区产生正效果。核心地区
5、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它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它地区的就业机会,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将这一过程称为”涓滴效应“。并认为,增长极的累积性集中增长,在起始阶段会扩散中心与外围的差距;但从长期看,地理上的涓滴作用将足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向心式极化向心式极化。即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过程;(a)向心式极化(b)等级式极化(c)波状圈层式极化增长级的空间影响方式增长级的空间影响方式极化方式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极化方式涉及:极化波及的范围,单、多极吸引方式,极化现象的地域空间形态等内容。其中
6、,后者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三种形式:等级式极化等级式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增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中心向外做波状圈层式展开。核心辐射扩散核心辐射扩散。即由极化中心向四周扩散,主要发生于中心城市向近郊或近邻地区扩散;(a)核心扩散(b)等级扩散(c)波状扩散(d)跳跃式扩散扩散方式 扩散是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扩散方式也同样涉及:扩散影响的范围,单核、多核辐射方式,扩散作用的地域空间形态等。其中,后者是区域规划研究的最重要内容,包含四个类型:等级扩散等级扩散。即按照增长中心的等级层次,由高级到低级逐渐进
7、行辐射。该种方式中,与极化中心的距离因素将退为次要;波状圈层扩散方式波状圈层扩散方式。即由极化中心向外围逐步辐射,此时距离因素将明显发挥作用;跳跃式扩散方式跳跃式扩散方式。即极化中心的对外辐射,不受中心的等级层次和距离的影响,直接由高等级中心向低层次的中心或区域辐射。二、核心二、核心-边缘理论边缘理论 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重在解释一个重在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
8、区域系统系统。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Friedmann)于)于1966年年完整地提出。完整地提出。其解释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演变机制的角度仍是极化效其解释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演变机制的角度仍是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应与扩散效应。故与增长极理论有些相似,也有人该两种故与增长极理论有些相似,也有人该两种理论相提并论,或视为同一理论相提并论,或视为同一。核心核心-边缘是什么样的理论?边缘是什么样的理论?a.a.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低于业产值比重低于10%10%,各地方基,各地方基本自给自足,经本自给自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济发展
9、水平的差异小,区际之间异小,区际之间联系不紧密,彼联系不紧密,彼此孤立。此孤立。按照该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关系的演变;也对应着特定的经济空间结构形态。(a)工业化前阶段(b)工业化初期阶段(c)工业化成熟阶段(d)空间相对均衡阶段b.b.在某些位置优越、在某些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或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或交通便利之处,成为物资集散之处,成为物资集散交换中心,加工业和交换中心,加工业和制造业得到发展,出制造业得到发展,出现高经济增速,发展现高经济增速,发展成为核心,也即城市。成为核心,也即城市。核心
10、区域和边缘区域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经济增速速度不同,经济增速速度不同,差异扩大。工业比重差异扩大。工业比重占到占到101025%25%。c.c.工业产值工业产值的比重在的比重在2550%2550%,核,核心区发展很心区发展很快,与边缘快,与边缘区存在不平区存在不平衡关系,导致两者矛盾加剧,边缘区衡关系,导致两者矛盾加剧,边缘区内部相对优越的地方便会出现规模较内部相对优越的地方便会出现规模较小的核心区域,把原来的边缘区域分小的核心区域,把原来的边缘区域分开,并被并入到几个核心区域中去。开,并被并入到几个核心区域中去。d.d.核心区对边缘区的扩散作用加强,边缘区域核心区对边缘区的扩散作用加强,边缘区
11、域产生的次中心逐渐发展,并趋于发展到与原来产生的次中心逐渐发展,并趋于发展到与原来的核心区域相似的规模,基本达到相互平衡的的核心区域相似的规模,基本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整个区域成为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状态,整个区域成为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又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系,又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及空间结构形态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及空间结构形态离散型离散型聚集型聚集型扩散型扩散型均衡型均衡型 边缘区域边缘区域 是国内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又分为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而过渡区域有分为两类:上过渡区域: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位于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
12、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下过渡区域: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产业部门老化,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资源前沿区域:又称资源边疆区,一般地处边远,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开发的条件,因此有城镇形成的可能。资源前沿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心区域。如何划分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如何划分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核心区域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这类地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也即是说,核心区域是经济发
13、达地区。包括如下几类:国内都会区;区域的中心城市 地方服务中心 a.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b.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如何在区域规划中运用核心如何在区域规划中运用核心-边缘理论?边缘理论?该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将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目前,该理论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三、点三、点-轴渐进理论轴渐进理论 是战略布署生产力地域空间组织安排
14、的理论是战略布署生产力地域空间组织安排的理论。最初有波兰。最初有波兰的区域规划学家萨伦巴提出,认为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应采的区域规划学家萨伦巴提出,认为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应采取取“据点据点”和和“轴线轴线”相结合的模式。相结合的模式。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点点-轴轴”渐进式扩散理论渐进式扩散理论。同时构设了同时构设了“中国沿海与长江流域相交的中国沿海与长江流域相交的T型空间发展战型空间发展战略略”。理论核心是:理论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点
15、点-轴渐进扩散是什么样的理论?轴渐进扩散是什么样的理论?陆大道认为,生产力地域组织的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式,是在大量的地区发展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普遍规律。该种组织模式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a)均匀分布状态(b)点轴形成(c)轴线形成(d)轴线形成点-轴渐进扩散示意图ABFECDABADCEFBa.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是均匀分布的;b.工业化初期,资源丰富、区位优越的地方首先出现工矿居民点和城镇,且建设了交通线,以满足社经联系的需要;同时集聚效益使地方中心城镇有更多的经济企业和社会团体;连接城镇的交通沿线变成了交通线、能源供应线、通讯线、供气、供水等线状基础设施束。C.在
16、沿线及城镇周围,必然出现新的集聚点;而那些发展好的城市会成为更大的集聚点,其之间的线状基础设施也更完善,新集聚点变成次级经济中心,并延伸出次级发展轴,构成中心和轴线系统。d.这种模式不断演变下去,整个区域将发展成不同等级城镇和发展轴线的“点轴系统”的空间结构。如何解释该理论模式?如何解释该理论模式?首先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如何在规划中运用该理论?如何在规划中运用该理论?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点点-轴开发模式认为,区域内各城镇是成等
17、级系轴开发模式认为,区域内各城镇是成等级系统的;而联结城镇的发展轴也是可分若干等级的,不同等级的轴线对周围的区域具统的;而联结城镇的发展轴也是可分若干等级的,不同等级的轴线对周围的区域具有不同强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不同强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区域规划时重在分析和确定“点”和“轴”的位置与等级。具体的步骤是:其次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重点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和吸引区域。再次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在一定的区域内,重点发展的轴线、城镇应与其等级、开发先后次序相适应。如何确定重点开发轴和
18、重点发展点?如何确定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重点开发轴的选择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交通运输干线及相应的综合运输通道是城市、发展中心、增长极、经济发展区域的联结线路。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重点发展点的选择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城镇的发展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城镇的发展规模;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四、圈层结构理论四、圈层结构理论 是揭示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一种理论。认为,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关系频繁联系的郊区。城市与周围有
19、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区,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该理论认为,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 作用的“距离衰减率”法则的制约,这样就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形态。值得说明的是,“城市的扩大”不是建成区扩展前沿的简单延伸,二是呈线状或点状逐步向外扩大,形成不联系的土地利用方式。边缘区向建成区的转化实际就是乡村向城市的转向。什么是圈层结构理论?什么是圈层结构理论?圈层结构反映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围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圈”,实际意味着“向心性”,“层”则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纵观世界城市和其周
20、围区域,从内到外最少可分为三个圈层:圈层结构的景观特征?圈层结构的景观特征?a.内圈层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和服务业高度密集。b.中间圈层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即城乡结合部。c.外圈层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差别明显,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一)、(一)、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是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卫星城镇。卫星城镇的布局具有很强的向心性空间层次分的布局具有很强的向心性空间层次分化特征,一般围绕母城由近及远地圈化特征,一般围绕母城由近及远地圈层状配置卧城、工业城和城市疏散点。层状配置卧城、工业城和城市疏散点。圈层结构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圈层结构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二)、在构建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二)、在构建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中的应用。济区中的应用。例如我国许多城市经例如我国许多城市经济圈的构想。诸如武汉都市圈、中原济圈的构想。诸如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等等。城市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