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2022高考帮·语文)新高考版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26182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PPTX 页数:210 大小:56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2022高考帮·语文)新高考版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10页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2022高考帮·语文)新高考版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10页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2022高考帮·语文)新高考版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10页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2022高考帮·语文)新高考版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10页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2022高考帮·语文)新高考版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高考帮语文】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考情解读核心考点考向考题取样题型统一命题自主命题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2017全国卷,152017天津,14(2)问答题鉴赏事物形象2020全国卷,152018全国卷,15 问答题鉴赏景物形象2016全国卷,82020天津,14(2)2019天津,14(2)问答题 考情解读核心考点考向考题取样题型统一命题自主命题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品味“炼字”之妙2016全国卷,82020天津,14(3)2017山东,14(1)问答题赏析“炼句”之美2017全国卷,152020浙江,20问答题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2019全国卷,

2、152019天津,14(1)选择题问答题续表 考情解读核心考点考向考题取样题型统一命题自主命题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017全国卷,152016山东,14(1)问答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2019全国卷,142017天津,14(3)选择题问答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2019全国卷,142019江苏,92019浙江,20选择题问答题鉴赏诗歌的篇章结构2019全国卷,15 问答题续表 考情解读核心考点考向考题取样题型统一命题自主命题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2020全国卷,152020江苏,102019天津,14(3)问答题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3、2019全国卷,152019江苏,102017山东,14(2)问答题续表 考情解读核心考点考向考题取样题型统一命题自主命题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2020全国卷,152020江苏,102019天津,14(3)问答题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2019全国卷,152019江苏,102017山东,14(2)问答题续表 考情解读 命题分析预测1.选材特点:选文立足经典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以唐诗、宋诗为主;内容风格更加多样化,题画诗、唱和诗、读书感悟等;提升品德修养,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2.考查内容:考点分布较为均衡,以鉴赏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为主。选择

4、题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判断、诗人观点态度的理解等为主要设题点。问答题设问具体,考查角度明确;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探究情境。主观题倾向于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诗歌,是否真正具备鉴赏能力。聚焦学科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备考要求:重点关注唐诗、宋诗,不局限于名人的作品,要关注映射时代主流思想的诗歌;建构古代诗歌知识网络,包括常见的意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题材等;对推荐背诵的诗歌了然于心,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目 录阅读帮核心素养聚焦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考点帮解题能力提升考点2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考点4

5、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目 录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命题方向1 多考点综合(客观题)积累帮完善知识储备命题方向2 比较鉴赏性试题阅读帮 核心素养聚焦 一、读作品信息 1.读标题。诗歌标题暗含着许多重要信息,如一首诗的标题为“题许道宁画”,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而题画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2.看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有时考生不太熟悉高考题中的古代诗歌的作者,所以平时做题碰到不熟悉的作者时,要注意了解其生平,并积累记忆。3.读注释。借助注释扫清阅读障碍,也可借助注释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二、读题目选项 通读选项,

6、提取有效信息。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有以下特点:一般是按照顺序对诗歌逐句解读或由局部到整体解读,仅有个别选项会聚焦于诗歌的某一点进行多角度解读;信息量大,往往囊括对诗歌情感、内容、主旨、手法、语言等方面的赏析;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一般只是在细节上设错,因此,可先默认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借此大致疏通诗歌内容,再逐项斟酌,在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的情况下排除错误项。二、读题目选项 通读选项,提取有效信息。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有以下特点:一般是按照顺序对诗歌逐句解读或由局部到整体解读,仅有个别选项会聚焦于诗歌的某一点进行多角度解读;信息量大,往往囊括对诗歌情感、内容、主旨、手法、语言等方面的赏析;只有一个错误选

7、项,并且一般只是在细节上设错,因此,可先默认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借此大致疏通诗歌内容,再逐项斟酌,在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的情况下排除错误项。二、读题目选项 通读选项,提取有效信息。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有以下特点:一般是按照顺序对诗歌逐句解读或由局部到整体解读,仅有个别选项会聚焦于诗歌的某一点进行多角度解读;信息量大,往往囊括对诗歌情感、内容、主旨、手法、语言等方面的赏析;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一般只是在细节上设错,因此,可先默认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借此大致疏通诗歌内容,再逐项斟酌,在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的情况下排除错误项。三、读诗歌正文 1.读懂“诗家语”,准确理解句意。读懂诗歌,要懂得“诗家语”,懂

8、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诗歌语言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词语省略、语意具有跳跃性等。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逻辑,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即“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但是按诗中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画面中心移到了“浣女”“渔舟”上。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2.抓意象,体悟意境。找出诗歌中写景、写物或写人的名词,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找出这些名词前后的动词或形容词,把握诗歌营造的氛围。如2019年全国卷,在题许道宁画中,颈联描写的意象是“众木”和“孤云”,一个“

9、晚”字点明了苍茫暮色,而“不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孤云”在暮色中自由飘浮,还未归去的情态,这是作者赏画时的主观感受。3.抓关键句,把握主旨情感。大部分诗歌的结构是起承转合,所以考生要特别关注诗歌的首句(联)、尾句(联)。常见的律诗四联八句,通常是首联、尾联表达主旨情感,颔联、颈联展示作者的艺术才华。把握诗歌的关键句,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如2019年全国卷,在题许道宁画中,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之风。结合“有佳句”“吟断”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画中有诗”,意境深远,纵使吟尽心中所想也觉得不合画意,极赞画之神妙。四、要善于展开

10、想象与联想 古代诗歌跟考生有较长的时空距离,加之古代诗歌的语言普遍凝练、跳跃、含蓄。因此,考生阅读时只有调动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与联想,才能进入诗歌情景,感知作者情感。真题解读2020全国卷,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阅读指导 一、读作品信息 1.读标题。“苦笋”,意为苦涩之笋。诗歌以笋为歌咏对象,意在托物言志或者借物抒怀。2.看作者。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

11、、爱国诗人。他有政治抱负,满腔政治热情。爱国情绪融入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创作的作品里。3.读注释。从注释看,魏征的典故在诗中应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细加揣摩。二、读题目选项 对照诗歌原文读选项,能大致疏通诗歌内容,为下一步准确理解诗句含意奠定基础。三、读诗歌正文 1.读懂“诗家语”,准确理解句意。作者用“骈头脱襁白玉婴”喻笋,语意跳跃。“与生俱生”,意为与生俱来,不断成长。“干霄”,意为冲入云霄。2.抓意象,体悟意境。诗中“苦笋”这一意象的特征有两点:“耿介”“苦节”。这样苦笋就有了人格化的意味,和魏征这个人物形象融合在一起。3.抓关键句,把握主旨情感。“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这

12、两句是全诗思想集中处,作者从苦笋想到了人才养成这样一个问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应考思路 (一)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题干要求选择“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可知本题选项主要是对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理解和赏析。(二)读懂选项内容 分析各项内容,看其分别是对诗歌哪一方面内容的分析鉴赏,并标

13、注分析的关键点,以备下一步的对比。本题A项考查对诗歌语句内容的理解,B项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赏析,C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项考查对全诗主旨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三)原文对照,判断正误 选项中的设错点可以是词语、句子、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等,因此要仔细比对,看选项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是否有所依据,找不到依据的地方可能是设错点。A项,诗人看到盘中(藜藿盘中)摆放的一对(骈头)剥去外皮(脱襁)的竹笋,洁白鲜嫩(白玉婴),不禁眼前一亮(忽眼明)。B项,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苦节乃与生俱生),又有所引申(极知耿介种性别),使苦笋人格化(这里达到了物象与人物形象融合的境界)。C项,诗人虽然喜

14、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诗人认为苦笋长成后就具备了如魏征一样的美好品质,应该静待其成长,告诫孩子们不要在苦笋娇嫩时就过多拔出来。选项理解错误)。D项,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人才自古要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放使干霄),也要经受风雨磨炼(战风雨)。答案 C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应考思路(一)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要求分析苦笋与魏征的相似之处,咏物诗以物写人,考生要注意诗歌中能够体现人与物相联系的内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二)辨明答题方向 题干要求找出苦笋和魏征的相似之处,即要求联系魏征的性格特点对苦笋形象进行具体

15、分析。魏征是著名的谏臣,以“犯颜直谏”著称,常被认为“言行无礼”,而魏征令人难以接受的言行犹如苦笋并不适口的滋味。从“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来看,苦笋具有“耿介”“苦节”的特点,这与魏征刚直方正的品格相似,应该得到众人的认可。答案 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考点2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考点4 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 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帮 解题能力提升 考点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

16、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从考查题型上看,以主观题为主,也可以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9年全国卷第14题A项“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2018年全国卷第14题C项“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考查内容示例概括或分析诗歌中某一形象的特点1.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17、请简要分析。(2020全国卷,T15)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2017全国卷,T15)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2017全国卷,T15)续表考查内容示例分析诗歌所写物象的作用1.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020山东,T16)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018全国卷,T15)概括或描述诗歌中的画面、意境等1.“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020天津,T14(2)2.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16全国卷,T8)考向1 鉴赏

18、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即主人公形象。一种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往往就是作者的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涉及对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的概括、人物形象心理状态的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的概括和分析等。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形象类别具体分析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边关将士形象;诗经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作者形象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

19、这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续表分类形象类别具体分析作者 形象藐视权贵、傲岸不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藐视权贵的品质,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作者大志空落,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刻画了一个悲怆、忧郁的不遇之士的形象。续表分类形象类别具体分析作者 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风雨中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寄情山水、热爱田园如陶渊

20、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塑造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形象。续表分类形象类别具体分析作者 形象羁旅他乡、思念故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形象。寂寞愁苦、身世飘零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描绘了一个形影相吊、漂泊孤独的形象。典例12017全国卷,15,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21、。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既要联系诗意、相关背景,还要参考诗人一贯的性情。首联点题,写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而且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只是暂时分离。“那因远适更沾巾”巧妙化用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明一向乐观旷达的诗人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作儿女之态。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

22、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典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白帝【注】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诗歌尾联中的寡妇是怎样的形象?她在诗歌中有何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该题有两问,对于第一问“诗歌尾联中的寡妇是怎样的形象?”,考生需要简明概括;对于第二问“她在诗歌中有何作用?”,考生则需要具体分析。第一问,由尾句“

23、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等描写可以概括出寡妇孤苦无依、生活艰辛、受尽盘剥的形象。第二问,分析寡妇的形象,要将其置于战乱这一社会背景之下。“千家今有百家存”,社会凄凉萧索、满目疮痍。她的丈夫或许死于战乱,其生活之困苦、心境之悲凉不言而喻,但是她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与救助,反而需要面对官府严苛的赋税,尽管她苦苦地诉说哀求,还是被搜刮殆尽,她是“恸哭秋原”上苦难者的代表。这反映了百姓生生活的艰辛、官府的残酷无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府不体恤民情的暴行的批判和对苦难百姓的同情。答案 形象:诗中的寡妇是一位孤苦无依、生活艰辛、命运悲苦、历经战乱、深受残酷压迫的妇女形象。作用: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艰

24、辛;揭露了官府残酷剥削百姓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方法点拨 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作用 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

25、(词)句。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思路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这首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诗人的形象。有人认为,这首诗歌的主人公是“”的形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比较两首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异同。【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

26、等。第二步,分析文本。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第三步,指明作用。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参考句式】这首诗歌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诗歌通过()(如语言、手法、内容等),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考向2 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中具有特定内涵的物象。既指古代诗歌里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松、竹、梅等,也指被作者临时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或某种人格精神的事物,作者往往通过描写这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物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等。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主要要求考生通过分析事物的特点,探求它所象征的人格特征以及作

27、者的心境,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样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确定描写物象特征的诗句。本诗后六句均为描写山泉的句子。其次,抓住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把握物象的外在特征,由表及里,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三、四两句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描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最后两句“恬淡”“无人见”“长自清”等,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

28、的情感要根据最后两句并结合山泉的形象来把握。诗歌的最后两句既体现了山泉的品格,也是诗人自我情怀的抒发。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方法点拨 把握物象寓意,体会思想情感 1.熟记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物象及其寓意。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等,都与愁苦有关;寒蝉,象征高洁清廉、清高自守、凄切悲凉;月亮,象征家国之思、行旅之愁;等等。当然,有些物象表达的意思不固定,考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考生要抓住诗歌中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或诗(词)句,包括形态、色泽

29、等,以及描写物象所用词语或诗(词)句的感情色彩,由表及里,把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挖掘出来。3.结合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分析物象蕴含的意义与情感。从人与物一体的角度体会事物形象象征的某种操守或情感、某种向往或追求。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作者借描写事物形象所抒发的情感或表现的寓意。如2018全国卷,15,“酒”在诗中两次出现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感,烘托了诗歌的气氛。答题思路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设问方式】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形象。诗歌中的语句体现了(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答题步骤】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的主要物象的外在特点。第二步,结合诗(词)

30、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挖掘出物象内在的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第三步,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物象所托之情。【参考句式】诗歌中的()具有()的特点,作者借此形象表达(或“抒发”)了()的情感(或“追求”)。考向3 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既有承载主观感情的单个景物形象(意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成的意境。命题角度1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意境氛围 必备知识正确理解意象与意境 意象: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歌意象是

31、“情”与“景”的交融,“心”与“物”的呼应,作者将主观情思寄托于客观事物,将抽象的感情寄托于具体的物象,使之成为情景交融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如“落花”“冷月”等。意境:一般来说,意境就是作品中由多个意象组成的、浸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生活画面,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孤帆远影”、水天漫漫,透露出友人离去后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作者对友人真挚深沉的情感。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于外部环境)、“心境”(侧重于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来替代它。鉴赏诗歌的意象,主要考查对意象的

32、识别、意象特点的概括、意象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等。鉴赏诗歌的意境,主要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概括和对意境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等。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齐州送祖三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准确感受意境氛围的能力。“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主要选用了“寒天”“远山”“暮日”“长河”四个意象,就景物本身而言,“天”“山”“日”“河”给人以高远、辽阔之感,经诗人以“寒”“远”“暮”“长”等词修饰之后,使画面更显幽静苍茫,联系

33、“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这幽静苍茫之境,更增加了诗人的空虚、落寞之感。答案“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主要选用了“寒天”“远山”“暮日”“长河”四个意象;描绘了一幅幽静苍茫的日暮惜别画面,表现了诗人的空虚、落寞之情以及缭乱的心绪。答题思路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设问方式】诗歌的“”一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诗歌重点描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答题步骤】第一步,筛选诗歌中的典型形象(意象)。筛选的标准一般是能够体现诗歌整体风貌或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第二步,根据意象里的修饰词,概括画面的特点、营造的氛围。第三步,根据相关字

34、词和句子,概括季节(时间)、事物、人物等画面内容。第四步,根据意象特点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画面蕴含的思想情感。【参考句式】本诗歌通过(景物),描绘出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的感情)。命题角度2分析景物特征,感悟情景关系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情景关系特点及举例结构关系触景生情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先有景语,后有情语。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续表情景关系特点及举例结构关系 借景 抒情情在景先,

35、作者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使景物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清江水”,抒发家国沦亡之痛。寓情 于景作者将感情融汇在景物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诗人通过山、水、月和城墙等意象,描绘出荒凉凄清的景象,表明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续表情景关系特点及举例 结构关系 以景 结情诗歌在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

36、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不同,前三句以乐声来抒情;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含蓄无限。内在联系 以乐 景写 乐情 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喜悦心情,情与景相融。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诗人通过描摹初春景色,呈现出一幅春意续表情景关系特点及举例内在联系 以乐 景写 乐情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表现出诗人对初春时节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愉悦情怀。以哀 景写 哀情以哀景写哀情,哀景与哀情相互衬托,则哀景更令人感到伤心,哀情更令人感到悲戚。如:“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

37、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人身为逐客,远在异乡,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此时眼中的花叶尽落之情与心中的凄凄迷惘之情融在一起。续表情景关系特点及举例内在联系 以乐 景写 哀情用欢乐喜庆的景象衬托人的哀伤,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诗人借描写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以哀 景写 乐情用苍凉悲戚之景来反衬乐观愉悦之情,以哀景写乐情,更见其乐。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雨雪交加的寒冷冬天,却是征夫回乡之时,环境的残酷也挡不住其归家的喜悦。典例

38、52016全国卷,8,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

39、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主要描写了“汉江”这一景物。“回万里”写其曲折绵延,“九龙盘”以比喻手法写其盘踞大地的宏大气势,“横溃豁”生动有力地表现了长江四溢、泛滥之浩瀚,“飞汛湍”表现其急速奔涌之磅礴。这里写汉江水壮阔的气势,与诗歌所歌颂的盛唐国力是相对应的,因此作者着力刻画汉江的用意是为下文歌颂当下盛世蓄势。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方法点拨 分析景物,体会情感 1.分析景物形象,描摹图景。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歌,二要用

40、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述画面时可采用“描绘了一幅+修饰语+画面”的格式,比如“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乡村初春生活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常见的体现氛围特点的词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概括的词语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根据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答题时不仅要说明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还要答出情感产生的原因。当然,还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考生只需要提炼出具体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答题思路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

41、物形象【设问方式】某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该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出主要意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场景、画面。第二步,概括出这种画面呈现的特点。第三步,分析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参考句式】这首诗歌描写了()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从而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考点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常见题型。从考查题型上看,这类题目既可以以

42、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8年全国卷第14题D项:“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考查内容示例品味“炼字”之妙1.“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2020天津,T14(3)2.“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2017山东,T14(1)赏析“炼句”之美1.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2020浙江,T20)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

43、这一句的精妙之处。(2017全国卷,T15)续表考查内容示例赏析“炼句”之美1.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2020浙江,T20)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2017全国卷,T15)考向1 品味“炼字”之妙必备知识 炼字,即锤炼词语,指作者经过反复琢磨,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品味“炼字”,就是品味诗(词)中用得好的字词所蕴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深刻的表意效果。一般来说,古代诗歌“炼字”主要是锤炼以下词类:词类作用示例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赋予形象

44、以动态感。如“独向长空背雁行”中的“背”字描写了作者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作者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作者旅程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茫茫沙漠,“大”字状其宏大;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直”突出无风而劲拔,沙漠毫无遮拦;“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圆”则表现落日雄浑。续表词类作用示例数词或具有虚拟意义,侧重夸张渲染;或具有动词意义,凸显动态,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诗中“一枝开”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一枝”先

45、于众梅,更显出此梅“早”开。叠词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加强诗歌的感情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描摹各种声音,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时时”“恰恰”为叠词。“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次,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续表词类作用示例色彩词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繁华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更能增加作者对今昔变化的感慨。虚词这里的

46、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运用恰当时,可以达到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中的“空”即“徒然地”,它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典例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注】谢玄晖:名谢朓,字玄晖,南齐著名诗人。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

47、析。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这里侧重考查炼字。很明显,颔联中两个动词“摇”“滴”用得好,答题时可以结合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从动词表达效果的角度具体分析。“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两句中,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的感觉是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月亮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来似的。“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等景物情态显现,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答案 “摇”“

48、滴”二字用得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也跟着摇动,让人觉得城好似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的。“摇”“滴”二字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方法点拨 赏析“炼字”效果的四个角度 1.看字词是否传神。“传神”就是分析字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简洁、鲜明生动等特点。要特别注意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赏析。在鉴赏字词时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字词所蕴含的意义,进而体会字词在全句或整篇诗歌中的表达效果。2.看字词是否表情。“表情”就是分析字词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3.看字词是否造境。“造境”就是利用字词的凝练与含蓄

49、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歌一般都比较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能给诗歌创造出美好的意境。4.看字词是否显性。“显性”就是分析诗歌中的字词所凸显的人物的性格特征。赏析叙事类、写人类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特别是与人和物相关的动词、形容词等,考生要注意其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效果。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的“炼字”【设问方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比较这个字与另一个字,用哪一个更好?为什么?这首诗(词)的诗(词)眼是什么?为什么?某字是全诗(词)的关键字,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其关键字之说?为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释本义。即解释关键字词的含义,辨清词性,分清虚实,理解关键字词的本来意思。第二

50、步,描景象。即将关键字词放在诗(词)句中,联系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展开想象再现诗(词)句描绘的情景或景象。第三步,点作用。即分析关键字词的使用对表现对象所起的作用,或产生的艺术效果。第四步,表感情。即分析关键字词表达了作者或人物形象怎样的情感。【参考句式】用得最好是本诗(词)的诗(词)眼。解释此字词在诗(词)中的含义,它运用了的手法,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景、物、人)的形象,描绘出一幅的画面,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考向2 赏析“炼句”之美 赏析“炼句”就是品味诗(词)中的关键句子,分析其在全诗(词)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高考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二部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2022高考帮·语文)新高考版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