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道互补1 1论语论语十则十则返回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_返回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
2、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返回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本文所选论语十则,涉及学习、交友、立身等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论语的博大精深。返回1注字音踰矩_教诲_盍_轻裘_ 曲肱_2解多义Y hu hqi n返回介词,自动词,
3、顺从动词,从事动词,听从通“纵”动词,跟随返回动词,破、坏形容词,旧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损害动词,夸耀、炫耀动词,攻打动词,砍伐动词,夸耀名词,功业返回动词,称许、赞许动词,投奔名词,女子出嫁动词,回家名词,纲目,具体要点名词,眼睛动词,用眼睛示意返回 3辨用法可谓好学也已“已”,_就有道而正焉“正”,_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_饭疏食、饮水“饭”,_老者安之“安”,_少者怀之“怀”,_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_通“矣”,语气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同“智”,聪明、明智名词活用为动词,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关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返回不义而富
4、且贵“富”“贵”,_请事斯语矣“事”,_戒之在得“得”,_ 4明句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盍各言尔志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_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得到富贵名词活用为动词,施行动词活用为名词,泛指一切贪欲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反问句反问句返回 5积名句君 子 食 无 求 饱,居 无 求 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可谓好学也已。知之为知之,_,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知者乐水,_;知者动,_;知者乐,_。不义而富且贵,_。君子坦荡荡,_。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知为不知仁者静仁者乐山于我如浮云于我如浮云小人长戚戚
5、返回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论语十则的前面几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学习有哪些主张?提示:从节选的这三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习有如下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习要谨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在学习的问题上,要有恒定的志向,才可以有一定的作为,要谦虚、诚实,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返回2论语十则的第四则是师徒关于志向的一则谈话,从这则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师徒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提示:在这则谈话
6、中,子路、颜渊、孔子各自述说了自己的志向。从他们述说的先后顺序和谈话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子路愿意广结朋友,重情疏财,性格豪爽,为人率真;颜渊则性格内敛、谦逊、有克己的态度,不事张扬;孔子的说法比较含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可以明白,使老者安、朋友信、少者怀的正是孔子一贯主张的“仁”。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以“仁”为本的胸怀,庄重、理性的长者风度。返回 3.从“颜渊问仁”一则中,你对“仁”有怎样的认识?在主张张扬个性的今天,你认为“克己复礼”还值得提倡吗?提示:在孔子看来,“仁”是一个具有动态标准的道德理想。孔子曾对不同的学生问仁,学生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这则明显是对颜
7、渊而言的,强调“仁”要求克制私心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针对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虽然孔子强调用“礼”来约束“自身”的言行,以达到“复礼”的目的,在主张张扬个性的今天,似乎不切合实际,但是提倡要约束自己、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积极的意义。返回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论语是先秦文言文的典范作品,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在论语中,记录孔子言语的文字最为详赡。透视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具有音节自然,参差有致的特点,三四音节
8、句的大量使用,辅以长短句,使得言语的大众教化色彩很浓,平实浅近。论语巧用修辞格,其对比无雕凿痕迹,其反复表达内涵丰富,其比喻清新自然,不落窠臼。言语简洁洗练,辞约旨丰。文中疑问句和语气词的巧妙运用,与儒家教化宗旨相适应,语如其人,浑然天成。返回论语还善于通过对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又善于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
9、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返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包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返回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超越B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施行C
10、知者动,仁者静 动:活跃D小人长戚戚 长:总是答案:BB项,“无施劳”的意思是“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施:表白。返回2下列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仁者乐山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知者乐水 D饭疏食、饮水答案:DD项,“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吃”。其余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返回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可谓好学也已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D血气方刚,戒之在斗答案:CC项,“一日”古今意思不同,古义是“一旦”,表示假设;今义是“一天”。返回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点的
11、“为”字,用法不同。B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相同。返回C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相同。D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答案:D“而”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为”动词,表判断;动词,做。返回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治长”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12、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返回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闻子之志 愿:希望B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C回虽不敏 敏:敏锐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既:已经答案:CC项,“敏”应为“聪敏,聪明”。返回答案:AA项,“之”,代词,指车马衣轻裘;助词,的。B项,“焉”,都是语气助词;C项,“其,”都是代词;D项,“而”,都表示转折关系。返回答案:C不是孔子
13、的话,是颜渊准备实践“克己复礼”;是对年轻人的告诫。排除这两句即可。7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ABC D返回8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
14、戒”之说。答案:CC项,理解错误,“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的“一日”不是“瞬间”的意思,而是假设关系的连词,“一旦”。返回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解析 这三句话翻译的重点都是文言实词,注意“敝”“安”“信”“怀”“敏”“事”“斯”等词的含义。答案(1)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破了、坏了,我也不感到遗憾。(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养护。(3)我颜回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照您的说法实践吧!返回三、深化扩展阅读
15、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返回(五年后
16、)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选摘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注:贾:同“价”,价格。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点击参考译文点击参考译
17、文返回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摄:代理B粥羔豚者弗饰贾 粥:通“鬻”,卖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 周:环绕D送冉求,因诫曰 诫:勉励答案:DD项,“诫”是“叮嘱”的意思,“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符。返回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返回答案:AA项,两个“为”字,都表示被动关系。B项,两个“以”字,前者是介词,凭借;后者是连词,因为。C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在”,后者相当于“对”。D项,两个“之”字,前者为代词,相当于“他”,代孔子;后者为助词,相当于“的”。返回1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
18、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孔子为政(鲁)必霸B已葬,(康子)欲召仲尼C今又用之,(却)不能终D(若)即用,以孔子为招答案:CC项是一个假设关系的语句,应补充的词语是“如果”。返回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孔子坚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一组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齐人闻而惧孔子遂行相鲁,必召仲尼归乎归乎即用,以孔子为招A BC D答案:B孔子政绩的威力,季桓子临死前的叮嘱,子赣对孔子的理解。排除这三句即可。返回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为政有方,使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D康子不尊“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答案:CC项,错误,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返回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2)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解析 这两句翻译的重点分别是:“男女行者”定语后置,“涂”是通假字,“沮”是通假字,“庸迟乎”是反问句。答案(1)在路上出行的男女,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2)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