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疖、第三节疔.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429837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4.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疖、第三节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疖、第三节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疖、第三节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疖、第三节疔.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疖、第三节疔.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疮疡 (Boils),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朱晓光,第一节 概论,一、病因病机与临床特点 二、临床分期与转变 三、治疗,一、病因病机与临床特点 (一)病因,1.外感 外感六淫邪毒 感受特殊之毒 外来伤害,2.内伤 情志内伤 饮食不节 房事损伤,(二)病机,1.外邪引起疮疡以“热毒”、“火毒”多见 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疮疡,虽然有的在初起阶段并不都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现象,但在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病至中期一般都能显现热象。这类疮疡一般都具有阳证疮疡的特点。所以说疮疡的最终表现,大多为热毒、火毒之象。,2.内伤疮疡多虚,多重。 内伤疮疡大多因虚致病、 属于慢性。初、中期具有阴证疮疡特点。如肾虚

2、络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流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可灼津为痰而成瘰疬。 饮食不节,内伤脾胃,火毒内生所致疮疡,虽有时正气尚未虚衰,但较之单为外邪引起者多为严重。如消渴病合并疖、有头疽等。,(三)临床特点,1.形态特点 疮疡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病理变化及功能障碍可造成一些特殊形态。 颜面疔疮者步态蹒跚,局部疮口凹 陷,皮色暗红,常是走黄的征兆。 红丝疔必有红丝一条或数条。 蛇头疔损骨,其溃后每多形如蛇头。,胸椎流痰,形如鸡胸、驼背。 髋关节流痰除两侧臀肌不对称外,甚至患肢短缩,髋部外凸。 膝关节流痰大小腿肌肉萎缩后状如鹤膝。 腘窝流注使患肢屈曲难伸。,2.损骨特点 多在四肢。 肿疡时见局部胖

3、肿,皮面可有细小红丝或青筋暴露,触之骨骼可能增粗。 溃疡时疮口胬肉外翻,经久不愈,脓出带臭,以纸捻探之有锯齿感。,3.透膜特点 多在躯干,肿疡时见肿势漫无边际,按之绵软,或有捻发感,多为透膜或气肿。 溃疡时脓出似蟹沫或夹有气泡,在胸壁有时可听到如儿啼声,取薄纸片贴疮口上做贴纸试验可见纸片随呼吸而微微煽动,在腹部有时可看到有粪便流出,多为透膜。,二、临床分期与转变,(一)临床分期 1.初期 主要表现为局部的肿胀,因此称为肿疡期。当各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局部肿痛。或伴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全身一系列病理反应。,2.中期 主要表

4、现为局部脓肿,因此称为脓疡期。疮疡发生后,病邪不能及时控制,就会热胜肉腐,肉腐为脓,导致脓肿的形成。临床以发于体表脓肿多见,并多伴有发热、局部疼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当疮疡毒邪炽盛时,可进一步破坏人体防御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侵入内脏,引发内脏脓疡,产生一系列内在病理反应,如高热、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咳嗽、痰中带血,甚或危及生命。,3.后期 分溃疡期与收口期两个阶段 脓疡溃破后即进入溃疡期。 溃疡后脓液已净,腐肉渐脱,新肉生长为收口期。,(二)转变 1.顺证 疮疡初期,若人体的抗病能力较强,正能胜邪,拒邪于外,可使热壅于表,邪热不能鸱张,渐而肿势局限,疮疡消散。此时应配合积极治疗,促使

5、初起疮疡消散而不成脓,这是最好的结果,所以古人说“以消为贵”。,疮疡中期 如果人体抗病能力较差,正不胜邪,热毒深壅,滞而不散,久则热胜肉腐成脓,导致脓肿形成,即进入疮疡中期(成脓期)阶段。此时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排脓,使脓液畅泄,毒从外解,形成溃疡,稍后腐肉逐渐脱落,新肉生长,最后疮口结痂愈合;或抗病能力尚强,使脓肿自溃,脓毒外泄,使溃疡腐脱新生,疮口结痂愈合。,2.逆证 疮疡初中期 若在疮疡的初、中期,人体气血两虚,抗病能力低下,则不能托毒外达,可致疮形平塌散漫,肿势不能局限,疮疡难溃难腐等;如再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可使毒邪走散,扩散全身,形成“走黄”、“内陷”,频现恶逆之证而危及生命。,

6、疮疡后期 疮疡后期,毒从外解,病邪衰退,理应逐渐趋向痊愈,若由于气血大伤,脾胃生化功能不能恢复,加之肾阳亦衰,可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同样可使毒邪内陷,危及生命。 疮疡发生后,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顺逆善恶、发展和结局,三、治 疗,(一)内治法 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法、托法与补法。,疮疡的治法分内治与外治两大类,两者常结合应用。重、危急症如走黄、内陷等,不仅需要内、外治结合,还须配合西药及支持疗法。具体施治时应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按病情的变化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立法用药。,1. 消法 促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即使不能消散,也可移深居浅,转重为轻的治法。 适应证:适用于肿疡初期尚未成脓时。 分类

7、:清热解毒、和营行瘀、行气、解表、温通、通里、理湿等法则, 常用治法:清热解毒为疮疡最常用治法, 代表方: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使用注意: 应结合患者的体质强弱,肿疡所属经络部位等,适加不同药物。 疮形已成不可用消法,以免毒散不收,气血受损,脓毒内蓄,侵蚀好肉,甚至腐烂筋骨,反使溃后难敛,不易速愈。,2.托法 运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治法。 适应证:适用于外疡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的病证。 分类:分透托法和补托法。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为透托法,代表方为透脓散。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

8、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用补托法,代表方为托里消毒散。,3.补法 释义:是指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法。 适应证: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 分类:补养气血法用于气血虚弱者,如八珍汤;理脾和胃法用于脾胃虚弱者,如异功散.补养肝肾法用于肝肾不足者,如六味地黄丸 使用注意:毒邪未尽时切勿猝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二)外治法,1.初期(肿疡期) 宜箍围消肿。 阳证者可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 阴证

9、可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 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膏。,2.中期(脓疡期) 宜切开排脓,或药物排脓。切开排脓要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及切口方向的选择。一般选择脓熟时切开排脓。如手部疔疮、附骨疽应及早切开。手指部疔疮应从手指侧面切开,以免影响手指触觉及屈伸功能。有头疽切口应够大以保证充分引流;切口方向一般是顺着皮纹。排脓药物有咬头膏、千捶膏及掺药白降丹等。,3.后期(溃疡期与收口期) 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溃疡期提脓去腐为主,收口期生肌收口为要。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去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去腐;若疮口太小或成瘘时,宜用白降丹、千金药线腐蚀;

10、疮口胬肉高突用平胬丹;脓腐干净用生肌散、八宝丹,还可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以加速疮口愈合。,治疗期要注意固定和减少局部活动,以减轻疼痛。如颜面和颌颏部疮疡,应少说话,进食流质;四肢部疮疡,宜抬高患肢,固定于功能位置。 治疗中要重视精神调摄,饮食宜忌,日常起居,护理换药等,加强医患配合,争取早日痊愈。,第二节 疖 (Furuncle),病名释义:肌肤浅表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特点:多发于夏秋季节,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小于3cm,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分类命名: 根据病因分为暑疖、热疖;根据证候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

11、、疖病。,病因病机,内郁湿火:素体湿火内郁,或多食肥甘厚腻辛辣炙煿等,使体内湿热火毒外发,或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 暑热外袭: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或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因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可成蝼蛄疖。 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病久后气阴双亏,更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临床表现,有头疖:患处皮肤红色灼热肿块,约3cm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无头疖 皮肤红色肿块,范

12、围3 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成为一中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局部皮肤红肿疼痛,轻者无全身不适,重者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3. 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有两种类型,一种坚硬型,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为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 多发性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亦可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尤好发于素体内热亢盛、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诊断要点,发于皮肤毛囊。以头面

13、、项后、背部、臀部多见。 局部红、肿、热、痛,起病急,病程短,出脓即愈。 发于素体热盛或阴虚内热及患消渴病者,易反复发作。,鉴别诊断,痈:单发,初起无头,范围约6-9厘米,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多有明显全身症状。 有头疽:有多个粟粒状脓头,溃后状如蜂窝,红肿范围 9-12 cm,病程较长。 颜面疔:初起有粟粒样脓头,根脚深,状如钉丁,肿势散漫,范围明显大于疖,出脓晚而有脓栓 囊肿型痤疮:好发于面颊和背部,初为坚实丘疹,挤之有白色粉样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程较长,30岁后发病减少,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则。临床根据其具体发病季节、部位的不同以及患者体质差异而施治。发于夏秋季节者

14、,宜清暑解毒化湿;体虚毒恋者,宜扶正解毒,需兼养阴清热或健脾和胃。对症状轻微的疖可单纯应用外治法收功。,(一)内治法,热毒蕴结证 证候:多见于气实火盛患者,轻者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色红突起疼痛明显;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主方:五味消毒饮加减。 成药:清解片,六应丸,六神丸。,2. 暑湿蕴结证 证候: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或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主方:清暑汤(外科全生集)加味。 成药:清解片,六应丸

15、或六神丸。,3. 体虚毒恋证 证候:散发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颜色暗红,脓水稀少;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扶正解毒。 主方:四妙汤加减。 成药:清解片,六应丸或六神丸。,(二)外治法 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外敷。遍体发疮,破流脓水成片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敷。 脓成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 红霉素软膏、鱼石脂软膏、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每日2-3次。,预防与护理,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

16、持局部皮肤清洁。 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苡米汤等。 忌挤压搔抓,防止碰伤,以免脓毒弥散,引起其他并发症。有消渴、肾病等全身性疾病者应及时治疗;体虚者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第三节 疔,病名释义:发病迅速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及手足等处。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朝发夕死,随发随死”。 范畴:疔范围很广,包括西医学的疖、痈、淋巴管炎、气性坏疽、皮肤炭疽等。因名称繁多,证因各异,按照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为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等

17、。,颜面疔疮,病名释义:颜面疔疮是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颜面部疖、痈。 临床特点: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危证。 命名:在眉心叫眉心疔;在眼胞叫眼胞疔;在鼻部叫鼻疔;在迎香穴叫迎香疔;在人中叫人中疔;在人中两旁叫虎须疔;在口角叫锁口疔;在唇部叫唇疔;在颏部叫承浆疔;在地角穴叫地角疔。,病因病机,感受火热毒邪,蕴结肌肤: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或因抓破染毒,毒邪蕴蒸肌肤,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本病。 脏腑蕴热,火毒结聚:七情内伤,气郁化火,火炽成毒,或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脏腑蕴热,发越于外,火毒结聚于肌肤而

18、发为本病。 头面乃诸阳之首,火毒蕴结于此则反应剧烈、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毒邪易于扩散,有引起走黄的危险。,临床表现,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初起在颜面部某处皮肤突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渐渐红肿热痛,肿胀范围在 36 cm,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重者伴恶寒发热。57天肿势渐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可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710天,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随之肿消痛止,身热减退而愈。,凡颜面疔疮,症见顶陷色黑无脓, 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 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伴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胁痛气急,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等症,乃疔疮“走黄”之象。,诊

19、断要点,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 红肿疼痛,四周浸润明显,化脓时多有脓栓(疔根)随脓外出。 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挤压或治疗不当可致疔疮走黄。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堵高。,鉴别诊断,疖:突起根浅,肿势限局3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有头疽:初起即有粟粒样脓头,脓头逐渐增多,溃后状如蜂窝,红肿范围常超过912cm;多发生于项后背部;发展缓慢,病程较长。,鉴别诊断,3. 疫疔:痒而不痛,其后周围迅速肿胀,中央呈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坏死周围有成群灰绿色小水疱,形如脐凹,很像种的牛痘;并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具有传染性;从事畜牧业者发病为多。,治疗,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宜清不宜温

20、,应聚不应散,慎用发散之品。 初起宜清热解毒,并依疔疮病位五脏所属有所偏重,如发于鼻部者,注重清解肺热;发于唇部,注重清解心脾之热。中期火毒炽盛,宜凉血清营,泻火解毒。 外治根据初起、成脓、溃后三期分别采用箍围束毒消肿、切开引流或聚毒拔疔、祛腐生肌治疗。切开引流须脓熟方用,切忌早用。,内治法,热毒蕴结证 证候:疮形如粟,或痒或麻,红肿热痛,肿胀范围36 cm,顶高根深坚硬;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主方:五味消毒饮加减。 成药:蟾酥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犀黄丸,每服3g,每日2次。,2. 火毒炽盛证 证候:疔肿增大,出现脓头,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伴发

21、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泻火解毒。 主方:黄连解毒汤加减。 成药:螗酥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犀黄丸,每服3g,每日2次。,(二)外治法,初起箍毒消肿,用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凉开水调敷,或千捶膏盖贴。 脓成则提脓去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撒于疮顶部,再用玉露膏或千捶膏敷贴。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已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应切开排脓。 脓尽宜生肌收口,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红霉素软膏、鱼石脂软膏、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每日23次。,预防与护理,平时不要过食膏粱厚味、辛辣炙、鱼腥发物。 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休息。 口周“危险三角区”疔疮,忌挤压碰撞,以防“走黄”。

22、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房事和愤怒。,手足部疔疮,病名释义:指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瘭疽。手部发病多于足部。 特点:发病较急,红肿热痛明显,若失治误治,化脓后易损伤筋骨,影响手足功能。,3. 命名:生于指头顶端叫蛇头疔;生于指甲周围者叫沿爪疔;发于指甲旁者叫蛇眼疔:生于甲后者叫蛇背疔;生于手指螺纹的,叫螺疔;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节疔;一指通肿者叫泥鳅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者叫鱼肚疔或蛇腹疔;生于手掌中心者,叫托盘疔;生在足掌中心者叫足底疔。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学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

23、肿等。,病因病机,外伤染毒:常因外伤如针尖、竹、木、鱼骨刺伤或昆虫咬伤等,感染毒气而发。 脏腑蕴热:脏腑热毒与外邪相搏结,阻于皮肉之间,以致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发病。,总由火毒蕴结,血凝毒滞,经络阻隔,热胜肉腐而成。,临床表现,1.蛇眼疔:初起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或甲沟处,有轻微红肿疼痛,一般23天即成脓。如不及时治疗,可蔓延到对侧形成指甲周围炎;若脓液侵及甲下,可形成指甲下脓肿,在指甲背面可透现出黄色或灰白色的脓液积聚阴影,造成指甲溃空或有胬肉突出。,2.蛇头疔:起初指端麻痒而痛,继 而刺痛、灼热疼痛,红肿明显或不 明显。随后肿势逐渐扩大,手指末 节呈蛇头状肿胀,红热明显。成脓 时剧烈跳痛,

24、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 局部触痛明显,影响睡眠饮食。常伴恶寒、发 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7-10天成脓. 溃后脓出黄稠,渐肿消痛止,趋向痊愈。若处 理不及时,任其自溃,溃后脓出臭秽,经久不 尽,余肿不消,多为损骨征象。,3.蛇腹疔:整个患指红肿,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皮肤发红而光亮,关节轻度屈曲,不能伸展,手指进行任何活动均会引起剧烈疼痛。710 天成脓。因指腹皮肤坚厚故不易测出波动感,也难以自行溃破。溃后脓出黄稠,症状逐渐减轻,2 周左右愈合。如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并影响手指活动。,4.托盘疔:患侧手掌肿胀高突失去生理凹陷,形如托盘之状,手背肿胀多更为明显,甚至延及手臂,疼痛剧烈。伴

25、恶寒发热、纳差等症状。2 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虽已成脓,但不易向外穿透,可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 5.足底疔: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35日有搏动性疼痛。修去老皮后,可见到白头。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连小腿,不能行走等。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肿消痛止。,诊断要点,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手部发病多于足。 局部红肿疼痛明显,易损伤筋骨,影响手足功能。 多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有无死骨。,鉴别诊断,类丹毒:发病前多有猪骨、鱼刺等刺伤皮肤,或有破损皮肤接触猪肉、鱼虾史。红肿不如疔疮明显,常表现为游走性的红紫色斑片,一般不化

26、脓。,治疗,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根据病位及病变阶段的不同,施治有所侧重。如发于下肢者,注重清热利湿。一般而言,早期慎用辛温发散之品;中期注重托毒透脓;后期注重清解余毒,壮骨荣筋,补益气血。,外治根据其初起、成脓、溃后三期不同,分别用箍围束毒消肿、切开引流、祛腐生肌疗法。成脓期应尽早切开排脓,并注意切口方向及位置选择,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并应在指(趾)端的侧面切开,或剪去部分边缘组织以扩大引流。溃后需控制胬肉生长,可用祛腐生肌平胬之品;并注意防治损筋伤骨。,(一)内治法,1. 火毒蕴结证 证候:局部焮热疼痛、肿胀、麻痒;伴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 主方:五味

27、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加减。 成药:蟾酥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犀黄丸,每服3g,每日2次。,2. 热胜肉腐证 证候:患处肿势增大,红肿显著,疼痛剧烈如鸡啄,患部中软而应指,功能受限;伴恶寒发热,食少纳呆,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主方: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成药:蟾酥丸;犀黄丸。,3. 湿热下注证 证候:足底部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主方:五神汤合萆藤渗湿汤加减。 成药:蟾酥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犀黄丸,每服3g,每日2次。,(二)外治法,初期:金黄膏外敷。蛇眼疔可用10%黄柏溶液湿敷。蛇头疔

28、可用鲜猪胆 1 枚套住患指,每日1次。 成脓期:脓成应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能循经切开,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切口。 蛇眼疔宜用刀尖沿甲旁切开排脓。如指甲周围有脓,应在甲根两侧近端各做一切口,并用一横切口将其连接起来。甲下积脓应切除部分指甲,重者如指甲溃空,需要拔除整个指甲。,蛇头疔有脓后应及早切开,在指掌侧面做一纵行切口,贯穿指端直至对侧,保持引流顺畅。 蛇腹疔应在手指侧面做纵行切口,其长度不得超越上下指关节面。 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足够大,以保持引流通畅。 切开后,可用药线蘸八二丹或九一丹插人疮口,外敷金黄膏或红油膏。,3. 收口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若胬肉高突、疮口

29、难愈者,修剪胬肉后,用平胬丹外敷。若溃烂肿胀,久不收口,是为损骨,可用2%10%黄柏液浸泡患指,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如有死骨存在,用镊子钳出死骨或整节指骨,方可愈合。,预防与护理,手部易受外伤,平时应注意劳动保护。 患肢忌持重物,以三角巾悬吊固定。生于手掌部者宜手背向上,使脓毒容易排泄。 愈后影响手指屈伸功能者,应早期加强功能锻炼。 其他参照“颜面部疔疮”。,红丝疔,病名释义:发于四肢,病变以前臂或小腿内侧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伴全身不适,甚至出现走黄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急性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 破损染毒:手足部生疔,足癣湿烂或皮肤破损,感染毒邪。 火毒内

30、攻:火毒凝聚,毒流经脉,向上走窜,内攻脏腑,可成走黄之证。,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经由损伤的皮肤、黏膜或其他感染性病灶侵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炎症严重者可波及邻近淋巴结,引起急性淋巴结炎。,临床表现,手足部多有生疔或皮肤破损等病史,好发于手臂前侧及小腿内侧。 多先在生疔部位或皮肤破损处红肿热痛,继则前臂或小腿内侧皮肤上起红丝一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上肢可停于肘或腋部,下肢可停于腘窝或胯间,或更向上蔓延。 肘、腋或掴窝、腹股沟部常有核作痛。轻者红丝较细,可无全身症状;重者红丝较粗,并伴恶寒、发热,头痛,饮食不振,周身乏力,舌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

31、,红丝较细的,12日可愈;若红丝较粗,病情较重,有的还可出现结块,一处未愈,他处又起,有的23处相互串连。病变在浅部的,结块多而皮色暗红;病变在深部的,皮色暗红,或不见“红丝”,但患肢出现条索状肿块和压痛。如结块不消而合并化脓者,则肿胀疼痛更剧,化脓在发病后 710天,溃后一般容易收口,若两三处串连贯通,则收口较慢。若伴有高热,神昏谵语,胸痛,咳血等症,是为“走黄”之征象。,诊断要点,好发于四肢内侧,发病前有皮肤破损染毒史 有红丝一条迅速向上走窜,上肢止于肘、腋窝,下肢止于腘窝、腹股沟等处。 红丝细部位浅者病情轻,红丝粗部位深者病情重。红丝向四肢未端走向者顺,向躯干走向者逆,可引发走黄。 辅助

32、检查,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鉴别诊断,血栓性浅静脉炎:常有下肢静脉曲张史,下肢有条索状红肿,压痛,发展较慢,全身症状较轻,局部病变消退较慢,消退后常在病变局部出现条索状硬结,周围皮肤颜色黯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有久卧、久坐或外伤、手术、分娩史,局部有疼痛、肿胀、压痛,将患侧足背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疼痛。,治疗,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散瘀。临证应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以及所兼夹,施治有所区别。红丝较细者多属火毒入络证,治以清热解毒;红丝较粗,全身症状重者,多属火毒入营证,治以清营凉血,化瘀解毒。外治应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灶,红丝

33、较细者,宜用砭镰法,取效甚快,红丝粗者,可参照痈论治。,(一)内治法,1. 火毒入络证 证候:患肢红丝较细,红肿热痛;全身症状较轻。舌红,苔薄黄,脉濡数。 治法:清热解毒。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成药:蟾酥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犀黄丸,每服3g,每日2次。,2. 火毒入营证 证候:红丝粗肿明显,迅速向近端蔓延;全身寒战高热,烦躁,头瘸,口渴。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凉血清营,解毒散结。 主方: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成药:蟾酥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犀黄丸,每服3g,每日2次。,外治法,红丝细者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断处均盖贴太乙恬掺红灵丹。 初期可金黄膏、玉露散外敷;结块成脓,则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如两三处串连贯通者,宜彻底切开贯通的脓腔。或用垫棉加绑缚以加速疮口愈合;脓尽,生肌散、白玉宵收口。,预防与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疮疡。 避免皮肤损伤。 忌食辛辣醇酒及虾、蟹等发物。 其他参照“手足部疔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职 > 医药护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疖、第三节疔.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