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 从远古神农氏开始,中华先祖就开始种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制耒耜劳作工具为耕,种麻纺线成布为衣,磨制器物为家什,完成了从山上狩猎、水中渔猎到定居生活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 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农耕文明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
2、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 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
3、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 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
4、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材料二: 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自然本质是清静的,长期自然清静环境的熏陶,必然有助于清静性格的形成。而清静对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俭性格。农业的产量较多地取决于自然的特点和规律,而大自然的供给总是有限量的,这对浪费必然是一种约束,会促使人在行为上更崇尚节俭。人性中质朴性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大自然的朴实无
5、华和厚重,必然更有利于养成人性的质朴厚道。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无私性,也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 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激活现有本地乡土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要把一些高学历、懂技术、爱农业、在农村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来;三是要发挥好新乡贤作用,激励乡村成功人士致富思源,回报桑梓,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新农村建设
6、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重视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也留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 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对此,我们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和新风采。(节选自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守住农耕文明之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7、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C.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农耕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D.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在村庄建设.上能留住乡愁,也要保护、开发、利用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活态的乡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原始渔猎生活相比,农耕生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一
8、大进步。B.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自然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C.现代社会所倡导推行的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D.两则材料之中都涉及要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明,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的相关内容。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农耕文明特征的一项是( )A.男耕女织B.耕读传家C.南稻北粟D.机动性强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给“农耕文明”下定义,不超过80个字。5.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守住农耕文明之魂?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二)文学类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边地老人谢友鄞 我浪迹辽西边地,对老人满怀敬畏。一溜儿老头,撒蘑菇似的
9、蹲在墙根下,晚春了,仍穿着青棉袄、抿裆裤,像旧书插图里的庄稼人。在边地,光阴流得很慢,但他们还是会死的。死了个老人,比死了个年轻人更让我难过。一个人活了八十年、九十年,对生活已经烂熟,突然两腿一蹬,走了。这怎么受得住?年轻人对生活还不习惯,死的时候就轻松多了。 房东老爷子家,墙上挂排猎枪,棚顶吊盘巨大的蜘蛛网,颤悠悠垂下,又悠悠然缩回去。蜘蛛结网几十年,老人不准任何人碰它。蜘蛛精摆的阴阳八卦,它盘踞在八卦图中,占卜着吉凶祸福,世事沧桑。 老爷子带人伐树,那是棵树王。根部被砍断,还不倒,活成精了。汉子们唬得变色!老人猛然醒悟:它恨,它要报仇!老人脱下布褂,朝山坡下忽悠一甩,树王误以为是人,顺势扑
10、下去,轰隆倒地了。 八位杠夫抬起巨大的原木,往木工作坊送。 打头的吆喝:齐步走啊! 众人和:嘿! 杠夫们奇怪,咋这般死沉,别扭?左边四位用右肩扛,左膀叫大肩;右边四位搁左肩扛,右膀叫小肩。迈左腿都迈左腿,抬右腿都抬右腿。谁迈错一步,被拽得一个趔趄,木头一扑棱,能把对面杠夫的脑袋扑拉成血葫芦。一步不敢差! 眼瞅一个小伙计小肩塌软,小脸蜡黄,气喘吁吁,脚飘得要跟不上了。打头的感觉出来,急出满脸恶汗,牙齿咬得咯嘣嘣响,却不敢嚷叫不敢骂。老爷子犹如下山虎,猛扑上去,托住伙计的杠头,挺起腰杆,瞬时,几十年前的力气重新回到了身体内。老人打胸腔深处吼出一声: 迈左腿呀!嘿! 杠夫们得救似的叫出来! 老爷子背
11、起猎枪,看山护林。一只鹰在天上盘旋,黑压压翅膀遮住阳光,羽肋白骨分外清晰。鹰影落在地上,像一只蝙蝠。老人皮肉皴皱,硬得像穿山甲。他的影子在地上簌簌爬,怎么也撵不上那只“蝙蝠”。老人跟我叨咕:野物不挡道,就甭开枪。我说:咋?老爷子说:你养儿育女,人家也生儿养女,各过各的日子。我说:可不,人和野物,日子和日子,是连在一起的。我学会了拍马屁,拍别人的马屁,拍自己的马屁;装孙子,装重孙子。一个城里人,在乡下便如鱼得水了。 老爷子蹲在岗尖吃晌午饭了。老人头发、眉毛、胡须如雪,敞胸袒乳,露出牛皮鼓似的肚子。牙没了,两手逮住大饼子,像老鼠将食儿拖进黑洞,搁牙帮嗑,眯缝眼睛,腮帮抽搐,满脸皱纹活了。他突然抬起
12、头,盯住我,问:春秋战国时,这里森林密布,百禽嬉戏,百鸟争鸣。曹操东征到辽西,须派工兵伐木开道。森林哪儿去了? 更古远,这儿是海。船中载满逃生的人,船下还有更多的落水者,抓挠船帮,拼命朝上爬。船剧烈摇晃起来,一个人也容不得了。否则,船上船下的人,将同归于尽。一位满头雪白的老兵挺身站立,拔出军刀,在船舷上乱砍。鲜血激溅,数不清的手指噼里啪啦掉落舱内,水里的人张扬着光秃秃的血手,呼儿唤女,哭爹叫娘,下饺子一样沉了下去老人泪水横流:船载满乡亲们开走了,白雪满头的老兵,一头扎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我说不出的震撼!我把常年浪迹的神秘边地,视作第二故乡,老人深沉地一笑:什么叫家乡? 你在这儿生活过,不管你
13、生活多长时间,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出生,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有亲属,不能叫家乡;你有实实在在的亲人埋在这里,这儿才是你的家乡,你才刻骨铭心地永远不会忘记它!啊,边地老人!(选自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19582000,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东老爷子家中棚顶的蜘蛛网盘踞了几十年,从不准任何人碰,表现了老爷子认为蜘蛛能够占卜吉凶祸福的迷信。B.小说写老爷子带人砍伐树王,遭遇传说中的树王精报仇,老爷子坦然机智应对,化解了一场人与树的凶险对弈,情节充满了神话色彩。C.房东老爷子看山护林,对于猎杀动物自有一番理论,乍听简单,细思却不失深奥,透着“人与自然共生
14、”的大智慧。D.小说写的是辽西故事,写出了边地远古的传说和历史大背景,突出了边地文化以及边地人特有的本性和气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小说中既是叙述者又是旁观者,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B.“一溜儿老头的庄稼人”一句中,生动形象的比喻与简洁明了的白描交相辉映,极富表现力,带给读者以美的阅读享受。C.小说以塑造人物为突破口,借人物来表现边地文化与风情,紧紧围绕“边地”选材、组材,显示边地特色。D.小说的行文风格幽默、飘逸,对人物的刻画长于简笔勾勒,突出了边地特有的人物形象特征。8.小说中的房东老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
15、括。9.小说以“边地老人”为题,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20分)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荣之裔。祖崇亮,绵州昌明县全。父承简,太原府功曹。家世儒素。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登第。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而。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不预宴游,乞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李说、严绶、郑僱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
16、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丁父忧,以孝闻。免丧,尊拜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礼母忧去官。服阕,以刑部员外郎征,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大和二年九月,征为户部尚书。六年二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雇岁旱。人无结伝楚始自书生,随计成名,皆在太原,实如故里。开成元年上巳,赐百僚曲江亭宴。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以权在内官,累上疏乞解使务。其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十一月,卒于镇,年七十二,册赠司空,谥曰文。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
17、宽厚有礼,门无杂宾。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彻席,毅然色变。累居重任,贞操如初。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B.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C.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D.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11.下列对文中加
18、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C.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D.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楚懂得感恩,行为注重节义。为了感谢王拱的厚爱,他考中进士后径直去向王拱致谢,他也没有参加朝廷的宴饮活动,而是返回太原奉养双亲。B.令狐楚才气过人,撰文文思敏捷。德宗能从太原来的奏章中辨别出他拟制的,并
19、颇为赞赏。胁迫之下,利刃圈中,他为郑脩起草遗表,挥毫即成。C.令狐楚品行正直,做事讲究原则。他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应该赏赐欢宴,直接拒绝参加。由于朝廷权柄落在了内官之手,他接连上疏请求辞去职务。D.令狐楚仪态庄重,凛然不可侵犯。他长期官居要职,家无闲杂外客。曾有志趣不同的人偶至,打搅他与属官的聚宴交谈,他让人撤去宴席,脸色大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创利而利之。14.“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的令狐楚为什么在军官的胁迫下替郑脩写遗表?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
20、荀鹤(唐)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16.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
21、么作用?(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 , ”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春日郊游图。(2)庖丁解牛中借庖丁之口最能表达庄子万物应顺其本性观点的两句分别是“ , ”。(3)齐桓晋文之事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认真兴办学校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1分) 世界上什么最美丽?天、海、星星、山、雪花和树木。最亲切的,随时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可以接受它的好意的荫庇,可以欣赏它的千姿百态,可以与它相对相悦相知,又可以与它相别相望从此各
22、自东西再不相识的,是树。树没有姿态,(1)_。它长得几个人抱不过围,它长得参天,但它并不能称雄,并不得意洋洋。当小鸟儿在它的枝头叽叽喳喳,跳来跳去的时候,鸟儿是那样的聪明、活泼、可爱,而傻大个子的树却自惭形秽,默默不语。 树没有表白。你给他挂一面牌子,是汉朝的柏,是辽代的松,是重点保护的文物,是稀有品种,是经济作物、药用、特种工业用,是废物,是蘑菇的寄生体,是毒蛇的泪,全听命你的选取和你的评论。是因为它城府太深吗?(2)_。他把一切暴露在风里、雨里、热里、冷里、乌里、虫里。即使它受到了虫蚁的蛀食,受到雷电的斩劈,受到砍伐燃烧,受到了恶言恶语,它仍然不动声色,它仍然是它自己。噢,当然,它的根、众
23、多的根长在土里,长在黑暗的地下,痛苦地使着延伸和汲取的力气。然而它无意隐藏自己的根系。它献出来的只能是它能够献出来的自己最美的部分。你不需要知道它的根的深沉的努力。(摘编自王蒙树)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对偶、拟人B.设问、排比、夸张C.对比、排比、拟人D.设问、排比、拟人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即使它受到了虫蚁的蛀食、雷电的斩劈、砍伐燃烧、恶言恶语,它仍然保持不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21.(4分)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
24、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嗅觉是什么?当气味分子刺激我们鼻子中的感觉细胞嗅觉神经元时,快速向大脑发出神经脉冲,因而使大脑处理这些信号并识别气味,使我们闻到气味。虽然对气 味非常敏感,仅仅几个气味分子就足以刺激一个嗅觉神经元,但气味闻习惯后会消失。 当同一种气味持续刺激时,大脑会有“疲劳“感,适应这种气味,减少或停止接收这种气味 刺激所产生的重复的信息。通过降低放电速率的方式,嗅觉神经元来适应气味的持续 存在的刺激。22.(5分)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5、给出的答案是: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 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 认为,该发现直接营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友感慨中国航天太会起名了!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取自中国古代传说,弘扬传统文化,表达中国人“奔月”的决心;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承载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寓意,实现“地月传书”。 不仅是航天,那些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诗意。行星探测任务“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自主研发
26、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北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大型多用途运输机“鲲鹏”,源自中国神话神鸟,寓意巨大无比、力大无穷;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上天为鲲鹏,入海为蛟龙”,各取一字,寓意水陆两栖。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谈谈认识,阐释观点。要求: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学校、姓名等信息。【参考答案】【解析】1.A.“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错。材料一表述是“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
27、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B.“旨在重振农耕文明”错。材料一表述是“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并未提及“旨在重振农耕文明”。C.“当务之急”错。材料二表述是“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并非“当务之急”。故选D。2.C.“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故选C。3.D.农耕文明能够形成宅院村落,关注农事节气,稳定生产,所以流动性较小,不需要较强的机动性;游牧民族需要不断迁徙,才需要较强
28、的机动性。故选D。4.根据“中国农耕文明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联系下定义的概念概括即可。5.根据“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可以得出:农耕文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智慧源泉。根据“要积极
29、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可以得出:农耕文明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根据“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和厚重,必然更有利于养成人性的质朴厚道。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无私性,也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可以得出:农耕文明对健康人格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形成优良社会风气。【答案】1.D2.C3.D4.
30、农耕文明是指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对农业生产及文化个性和特质产生影响,体现集体智慧的包括生产技术、生产关系、文化形态等要素的文化集成。5.农耕文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智慧源泉;农耕文明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农耕文明对健康人格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形成优良社会风气。【解析】6.A.“表现了老爷子认为蜘蛛能够占卜吉凶祸福的迷信”于文无据。7.D.“风格幽默、飘逸”错误,本文风格朴素,自然。8.从“房东老爷子家,墙上挂排猎枪,棚顶吊盘巨大的蜘蛛网,颤悠悠垂下,又悠悠然缩回去。蜘蛛
31、结网几十年,老人不准任何人碰它”“老爷子带人伐树,那是棵树王。根部被砍断,还不倒,活成精了。汉子们唬得变色!老人猛然醒悟:它恨,它要报仇!老人脱下布褂,朝山坡下忽悠一甩,树王误以为是人,顺势扑下去,轰隆倒地了”“野物不挡道,就甭开枪”“你养儿育女,人家也生儿养女,各过各的日子”可以看出其敬畏自然,有生存智慧;从“眼瞅一个小伙计小肩塌软,小脸蜡黄,气喘吁吁,脚飘得要跟不上了。打头的感觉出来,急出满脸恶汗,牙齿咬得咯嘣嘣响,却不敢嚷叫不敢骂。老爷子犹如下山虎,猛扑上去,托住伙计的杠头,挺起腰杆,瞬时,几十年前的力气重新回到了身体内。老人打胸腔深处吼出一声:迈左腿呀!嘿!杠夫们得救似的叫出来”表现出
32、其对人事有豪气能担当;从“你在这儿生活过,不管你生活多长时间,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出生,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有亲属,不能叫家乡;你有实实在在的亲人埋在这里,这儿才是你的家乡,你才刻骨铭心地永远不会忘记它”可以概括出其对生命或生存有深沉的领悟。9.作答本题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首先标题中的“边地”点名文章的地点,“老人”点明小说的主要人物;同时“老人”和“边地”点明人物的年龄特征和地域特征,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从情节看,“边地老人”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从主旨看,“边地”是空间边缘,“老人”是生命终点,题目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答案】6.A7.D8.房东老爷子是一个淳朴粗犷的边地老人形象,他
33、敬畏自然,自信而有智慧,思想深邃。9.环境方面:“边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辽西边陲,“老人”点明人物的年龄特征;奠定了一种沧桑厚重的情感基调。情节方面:作为文章的线索,“边地老人”贯穿全文,从边地现实生活到久远历史的回顾。主旨方面:空间边缘和生命终点,双重“尽头”并举,凸显对辽西老人生存状态的关切、敬畏,引起读者思考。【解析】10.“暴卒”作前句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至军门”是“迫楚”的谓宾,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译文:郑儋在镇守太原时暴病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严重变故。半夜,十几名军官骑马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
34、。故选:A。11.C.“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12.C.“直接拒绝参加”错误;原文“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可见,他是称病不去,不是直接拒绝参加。13.从:同意;闻奏:上奏朝廷。译文:王拱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练:熟悉;因:顺着。译文:(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14.从“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可见,最主要是为了稳定军情。而且也是为了报答郑儋的知遇之恩。【答案】10.A。11.C。12.C。13.王拱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
35、奏报朝廷而后征聘。(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14.报答郑儋的知遇之恩;稳定军情的需要。译文: 令狐楚字壳士,自称是立朝之初的十八学士之一令狐德的后裔。他的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绵州昌明县令。其父令狐承简,是太原府功曹。世代书香门第。令狐楚儿童时已学写文章,二十岁左右应考进士,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观察使王拱爱重他的才华,想以礼相待征召他入仕,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令狐楚因为父亲在太原担任佐吏,有眷恋双亲之情,又感戴王拱的厚意,考中进士后直接去往桂林向王拱致谢。他没有参加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饮活动,敬求返回太原奉养双亲,旋即回到太
36、原,人们都认为他重节义。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守太原,都推崇他重节义的操行,先后征召他担任从事官。由掌书记到节度判官,后越级提升为殿中侍御史。令狐楚才气过人、文思横逸,德宗爱好文学,太原每次有奏章呈送朝廷,他能辨别出哪些是令狐楚拟制的,对它们颇为称赞。郑儋在镇守太原时暴病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严重变故。半夜,十几名军官骑马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令狐楚在利刃圈中,挥毫即成,向三军将士宣读,无不感动落泪,军中情势方才安定。从此声望名气更高。他父亲去世,令狐楚以尽孝闻名。守孝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右拾遗,后改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母
37、亲去世,他守丧免官。服丧期满,他被征召为刑部员外郎,后调任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太和二年(828)九月,令狐楚被征召任户部尚书。太和六年(832)二月,令狐楚改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他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尽管连年旱灾,百姓无人迁徙。令狐楚从一介书生起始,顺随考核功绩而成名,都在太原,太原如同他的故乡。成元年(836)上巳节,文宗赏赐百官在曲江亭聚宴。令狐楚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宜赏赐欢宴,仅其一人称病不去赴宴。由于权柄掌握在宦官、近臣手中,令狐楚接连上疏请求解除使臣职务。同年四月,令狐楚任检校左仆射、兴元尹,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开成二年(837
38、)十一月,在镇所去世,终年七十二岁,策封赠官为司空,谥号“文”。令狐楚风度仪态严肃庄重,俨然不可侵犯,但实际上待人宽厚有礼,家中没有闲杂外客。曾有一次他与佐吏聚宴交谈兴致正浓,有不正派的人偶然到来,他立即让人撤去宴席,神情严厉勃然色变。令狐楚长期官居要职,节操坚贞如初。临终的前三天,仍然吟咏诗文不改常态。【解析】15.D.“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理解不准确;原文“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指受恩一定要自己有所凭借,绝不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恩惠,也并未表达“受恩必报”的意思;16.“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写自己雨中垂钓有思乡之情,风吹高木,魂魄随北雁南飞而还,抒发自己
39、如若不能凭真才实学考中,宁愿回乡归隐的想法,塑造出孤高耿直的人物形象;在结构上来说,本诗除此两句外,其他诗句全是议论说理之句,这两句的场景描写让全诗显得更有诗趣,免去了一味说理的枯燥,也让心志表达得更为坚定;【答案】15.D;16.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有委婉从容之致。译文:我这一身虽然贫贱,但道义长存。不去拜谒富贵人家而专心攻读儒学。只希望主考官把考卷细读,不向官员请求递交书信商量名次。垂钓雨中,已凝结了思乡之愁,秋风吹木,夜夜魂魄已随北雁南飞。男子接受他人恩惠必须有凭借,我生平不随便接
40、受他人恩惠。赏析: 杜荀鹤是唐朝末年诗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号九华山人。黄巢起义时从长安回家,过着隐居山中的田园生活。 首联诗人即陈述心志,以“道长存”“谒孔门”为自己的追求定性,可见诗人品性高洁,不追求富贵而追求以儒学经世致用。颔联表达对考场公正的希求,只希望主考官以考卷选拔人才,而自己绝不走投书求官一类的事,更可见其正直;颈联两个具体场景,与全诗议论陈述迥异,却又恰到好处地再度表达自己的追求,正好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倘若不第,便回乡归田,将全诗情致变得舒缓动人。尾联再次坚决表达自己不求他人恩遇的耿介心志,语言铿锵,态度坚决,令人动容。 诗人多次不第,最终避乱而回归田园,彻
41、底践行了他高傲耿介的追求,表里如一,令人敬佩。17.(1)浴乎沂 风乎舞雩(重点字:雩)(2)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重点字:道)(3)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重点字:谨)【解析】18.“世界上什么最美丽?天、海、星星、山、雪花和树木”是设问;“是汉朝的柏,是辽代的松,是重点保护的文物,是稀有品种,是经济作物、药用、特种工业用,是废物,是蘑菇的寄生体,是毒蛇的泪”“受到雷电的斩劈,受到砍伐燃烧,受到了恶言恶语”是排比;“得意洋洋”“自惭形秽,默默不语”“表白”“不动声色”是拟人。文中没有使用夸张、比喻和对比修辞。故选D。19.原句“受到雷电的斩劈,受到砍伐燃烧,受到了恶言恶语”运用了排比
42、修辞,把树遭受的磨难排列出来,形式上比改句更整齐,内容上也有强调突出的作用;连用三个“受到”突出了树遭受的磨难之多,又连用两个“它仍然”,突出了树的顽强不屈。改句在语言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不如原句效果好。20.第一处,改句下句“它长得几个人抱不过围,它长得参天”可知,此处与前句“树没有姿态”形成转折语意,强调的是树的生长,应填“它只是生长”;第二处,根据前后文“全听命你的选取和你的评论”“他把一切暴露在风里、雨里、热里、冷里、乌里、虫里”可知,此处应填“然而它从来没有防御”。【答案】18.D19.原句运用排比句式,形式整齐,增强了语言表现力;运用反复修辞,突出了树遭受的磨难之多,表现了树顽强的生
43、命力。20.它只是生长;然而它从来没有防御。21.【解析】语句缺主语,在“快速”前加“嗅觉神经元”;(2)语句关联词使用错误,前后不是因果关系,根据句意是前一句引发了后面的结果,将“因而”改为“从而”;(3)语句缺主语,在“虽然”后加“我们”;(4)语句语序不当,“气味的持续存在的”改为“持续存在的气味的”。【答案】(1)语句,在“快速”前加“嗅觉神经元”;(2)语句,“因而”改为“从而”;(3)语句,在“虽然”后加“我们”;(4)语句,“气味的持续存在的”改为“持续存在的气味的”。22.【解析】语段的核心话题是“昆虫何时开始传播花粉的”,应写出开始传播的相关信息,发现者是中美合作,发现的开始
44、传播时间是:一亿年前。最后点明发现的价值,价值是“该发现直接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5000万年”,最后把相关信息组合成句即可,注意语意连贯,注意字数限制。【答案】中美合作发现,昆虫开始传播花粉是在一亿年前,该发现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23.【例文】中国式浪漫 “浪漫”一词本是一个“异域来客”,西式的浪漫源起已久,有迹可循她是梵高的油画,是巴赫的钢琴曲,是莎翁的十四行诗热烈奔放,自成一派。而中国人则赋予了“浪漫”独特的内涵与感受,她是如此的写意与诗意,正如庄之蝶的羽翼、太白杯中的月影、书圣笔锋上的墨迹;可她却也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愿景与精神风貌,连接着千年之间今人与昔
45、人的情感和对历史文化不变的敬意与认同。“中国式浪漫”,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含蓄、实干之美,既是诗意的回归,更照鉴了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 中国式的浪漫,建立在今人与昔人对中华文化深表认同与尊崇的基础之上。因此,这样别具一格的“浪漫”绝不是一缕明月光、一泓石上泉那么简单,只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才能感受,只有懂得中国的人才能领悟,也只有热爱她的人才能拥有。诗歌,或许是体现中国人基因密码中浪漫因子的最好注脚。中国古诗词的力量和情感,穿越千年而丝毫不减。诗人们把灵动活泼的情感含蓄地注入他们的诗篇,编织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一咏一叹之间,让千年之后的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依旧能品味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6、式的情感之浪漫、品味着“如圭如璋,令闻令望”的风度之浪漫、品味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自然之浪漫。在这种共鸣、共情之中,我们了解了故事、读懂了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自己和文化的根脉。因为这份认同与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中国人带着先辈们无数瑰丽恢弘的想象与愿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 对文化的认同,是古今意识层面的高度统一。一代又一代人们以此为基础,将千年之间世代伟大绮幻的梦想逐一化为现实。“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中国人对“浪漫”别样的诠释。 如果说含蓄美是中国式浪漫的特点,那么中国式浪漫就体现在中国人的实干精神上。这片广袤大地上勤劳朴实的人们,并不会过多言表心中所
47、思所感,而是将情感、希冀付诸行动。这样的浪漫虽与西方浪漫的直接、裸露不同,却如细雨微风,点点滴滴深入人心。“飞天”的梦想延续千年,它存在于淮南子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存在于“修仙问道”的曼妙想象中,存在于山海经的珍禽异兽中。今天的中国人把传说化为了现实。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为“嫦娥”“玉兔”,曾经云母屏风后的嫦娥、桂树下捣药的玉兔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她们带着先辈与吾辈共同的梦想和期许飞向了未知的宇宙,继承了先辈的梦和今人的怀念,浪漫了千年。然而实现梦想的过程筚路蓝缕,道阻且长。近代中国的血泪、世界强国的干预与垄断,让中国式浪漫的体验充满了艰难困苦。可正是如此,中国式浪漫才有了与众不同的定义敢于平险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之志。 如今,中国式的浪漫已然成为一个中国独属的标签,我们仍需要带着先辈的期许,带着对文化最炽热的敬与爱,让中国式的浪漫被多元化的世界所认同,因为这样的浪漫背后蕴藏着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态度。中国式的浪漫,势必将继续带着无穷诗意与不屈韧性,缓缓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