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441871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800分)1. (本题4.0分)如表所示为关于古代中国的部分考古成就。这可以用来说明()1广东英德市牛栏洞等遗址中发现了距今12000年到1000年的稻作遗存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许多考古发现表明,长江流城、太湖流域在7000年到6000年前已普遍种植水稻,江苏草鞋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稻田遗址3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股墟中都有水稻遗存发现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B早期农业灌溉技术的辉煌成就C中国早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D中国的稻谷培植技术领

2、先世界2. (本题4.0分)夏代居住在古河济地区的氏族邦方,除与夏王同一族姓的诸姒姓氏族外,还有有虞氏、昆吾氏、豕韦氏、有仍氏、薛氏、豢龙氏等,他们都与夏后氏通过联姻或担任夏朝官职保持着联系。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受到了制约B地方治理体系较松散C实行了内外服的制度D确立了家国一体理念3. (本题4.0分)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朝最后一个王桀统治时期发生了“国人暴动”B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干支纪日法C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D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武王时的青铜器4. (本题4.0分)公元前

3、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A反映了分封制必将走向瓦解B体现了周天子专制权威被削弱C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D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5. (本题4.0分)西周时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所谓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的“六艺”科目。其中礼、乐是教学的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

4、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B是培养封建官吏的场所C体现宗法社会下的等级色彩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6. (本题4.0分)吕氏春秋将以实现“大一统”为目的的战争形式称为“义兵”。战国道家认为应坚持“为义”的“兵道”,“伐乱禁暴”。这反映了A战国战争是正义的B统一成为了社会的主潮流C诸子为秦统一辩护D道家恢复等级秩序的愿望7. (本题4.0分)近年来,湖北西部地区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铁器情况如表所示。据此推论正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湖北西部地区()年代地点器物春秋时期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两件铁锸战国时期湖北宜昌朱其沱遗址一件铁镭战国时

5、期湖北宜昌朱家台遗址一批铁器,主要为农具春秋时期湖北宜昌上磨垴遗址一批铁器,有镭、锋、刀等春秋战国时期湖北秭归张家坪遗址二十余件铁器,有锸、斧、锋等A大土地所有制瓦解B冶铁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C生产方式经历变革D私营冶铸业获得快速发展8. (本题4.0分)中国古代手工业起源较早,分工日益细密,技术与水平不断进步。下面关于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商和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宋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ABCD9. (本题4.0分)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以刑代法”的特点

6、,即不事先制定法律,而是在犯罪发生之后根据情况予以处罚。至春秋晚期,一些诸侯国打破原有的法律传统,开始制订成文法,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A反映原有秩序完全崩溃B体现郑国晋国的法治先进C和阶级关系变动相适应D为变法改革奠定理论基础10. (本题4.0分)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文段中“结草报恩”可以说明A春秋时期战争动乱不断B当时交

7、战不受周礼约束C当时社会报恩现象普遍D作者受到儒家思想影响11. (本题4.0分)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主张说明道家()A具有朴素的唯物论B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C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D主张隆礼重法12. (本题4.0分)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13. (本题4.0分)汉初,“诸侯王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

8、下众官,如汉朝”。吴楚叛乱后,“吏四百石以下,自调除国中。今王恶,天子皆为置之”。这一变化说明西汉A王国内官制被废除B诸侯经济基础被削弱C郡国并行制的终结D王国出现郡县化趋势14. (本题4.0分)征辟是一项由汉武帝创立的,皇帝直接从民间征召名士为官的制度。东汉时期,公卿大夫往往以受征辟为荣,二千石长吏(郡太守级)皆自辟曹掾(分治具体事务的属吏),渐成风习。东汉时征辟制的发展()A成为九品中正制的渊源B反映了地方权力的失控趋势C是朋党政治形成的原因D得益于世家大族的迅速崛起15. (本题4.0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以汉苑多鹿,就收集鹿皮作币材,“以鹿皮方尺,缘以藻缋(彩色的纹绣)为币,直四

9、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这一措施的实行()A导致市面上假币泛滥B抑制工商业经济发展C不利于地方经济交流D有利于充实中央财政16. (本题4.0分)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河西走廊,并在该地设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其中离都城长安最近的郡是()A酒泉郡B张掖郡C敦煌郡D武威郡17. (本题4.0分)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9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表中信息相关的历史现象是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寿命272313039363414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诸侯发动“七国

10、之乱”C外重内轻藩镇割据D陈胜、吴广农民起义18. (本题4.0分)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就史料的价值而论,正史不如正史以外之诸史,正史以外之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之群书。”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政治立场会影响到历史真相的准确记录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会变得模糊不清C历史研究的重心应放在史部以外的资料D原始记录比学术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19. (本题4.0分)东汉田庄地主组织农民根据不同土质种植不同作物,并使用、制造和推广新式农具,或有计划地总结生产经验。这说明东汉田庄经济()A导致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B压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带有浓厚的宗族等级色彩D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20. (本题4.0分)

11、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在今吉林省)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出土了铁27件、铁凿4件、铁镭8件、铁镰13件,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这表明汉代()A农耕生产区域的扩展B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C存在大地主田庄生产D跨区域长途贸易兴盛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21. (本题10.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12、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体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权是帝国政治的核心,官僚是皇权统治的工具。这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摘编自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

13、朝“帝国体制”在政治上的主要构成和特点。22. (本题10.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材料一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14、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参考答案1. 【答案】C【详解】水稻种植从广东向北推移,到商代,黄河流域已经出现水稻种植,这反映了水稻种植扩展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排除A项;通过水稻种植无法直接体现出灌溉技术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中国的水稻种植技术和外国相比,无法得出比较性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 【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表

15、明,夏朝社会“聚族而居”,实际上就是一个大邦统治下的众邦结成的部族联合体,这表明当时仍具有原始社会的某些特征,地方治理体系较为松散,B项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形成专制集权,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是商代的制度,排除C项;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 【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干支纪年法,B项正确;“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A项;周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排除C项;何尊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与周武王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君新夺取的土地没有分封给亲族子弟,而是自己管理,土

16、地上所得归于自己,这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提到县刚刚出现,对分封制有冲击,但无法得出分封制必将瓦解,排除A项;春秋时期还未建立起专制制度,周天子不是专制君主,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农民土地私有制,而新攻占的土地归君主所有,排除C项。故选D项。5.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其中礼、乐是核心”可以判断出是礼乐制度,而西周的礼乐制度正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工具,C项为正确选项;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学校以培养贵族成员为目标,B项错误;儒家学派形成于春秋时期,D项错误。故选C。6.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将以实现大一统”为目的的

17、战争形式称为义兵”“伐乱禁暴”得出当时的社会潮流是统一,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战争是诸侯兼并、争雄的战争,并非是正义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秦统一的信息,故C项错误;道家倡导“无为”,坚持“为义”的“兵道”即主张统一,未涉及主张恢复等级秩序,故D项错误。故选B项。7.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湖北西部地区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在使用铁器,铁器的出现和使用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相较于原始农业时期的农具来说具有进步性,生产方式在经历变革,C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所有制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显示了湖北西部地区发掘的铁器,未涉及其他地区

18、,不存在对比,无法得出湖北西部地区的冶铁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得出铁器是私营手工业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8. 【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和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正确;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正确;元朝烧制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错误,故正确,A项正确;错误,排除B项;错误,排除C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9.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以刑代法的特点.至春秋晚期,一些诸侯国打破原有的法律传统,开始制订成文法”可知,夏

19、商西周没有成文法,从春秋晚期开始有成文法,成文法可以更好地调解各种纠纷,保护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顺应了当时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一过程,C项正确;原有社会秩序完全崩溃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郑国晋国法治先进不是材料主旨,也未体现成文法出现的历史意义,排除B项;为变法改革奠定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具体的某部法律文献,排除D项。故选C项。10. 【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左传与孔子修订的春秋有很明显的渊源,同为儒家经典。依据材料“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可以看出材料宣扬爱惜人命得福报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容。由此可知,左传的作者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项

20、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战争动乱不断”和“当时交战不受周礼约束”,排除AB两项;材料只是涉及左传中的一个记载内容,不能得出“当时社会报恩现象普遍”,排除C项。故选D项。11.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道家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道来自自然,这说明道家具有朴素的唯物论,A项正确;“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排除B项;道家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利益,排除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12. 【答案】B【详解】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认为郡县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诸侯割据现象的出现,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A选项排除。封

21、建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C选项排除。商鞅变法时期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选项排除。13. 【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初诸侯王权力较大,可以任免王国内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的群臣。但吴楚叛乱之后,诸侯王只能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其余中高级官员由中央任免,对中央负责。这反映了王国出现郡县化的趋势,D项正确;废除王国内官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削弱诸侯的政治基础,而非经济基础,排除B项;材料虽然反映了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但并未体现郡国并行制的终结,排除C项。故选D项。14. 【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东汉时期,公卿大夫往往以受征辟为荣,二千石长吏(郡太守级)皆自辟曹掾(分治

22、具体事务的属吏),渐成风习。”,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地方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有较大的独立性,体现出地方权力逐渐的失控,B项正确;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受到察举制的影响,排除A项;朋党政治形成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地方权力的逐渐失控,未涉及世家大族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5.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以汉苑多鹿,就收集鹿皮作币材,以鹿皮方尺,缘以藻缋(彩色的纹绣)为币,直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可知,汉武帝时,手机鹿皮作为制作货币的材料,还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须以皮币进行,说明汉武帝的措施有利

23、于充实中央的财政,D项正确;导致市面上假币泛滥,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抑制工商业经济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不利于地方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项。故选D项。16. 【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西四郡是酒泉郡、张掖郡、 敦煌郡、 武威郡,距离长安城最近的是武威郡,D项正确;酒泉郡距离第三,排除A项;张掖郡距离第二,排除B项;敦煌郡最远,排除C项。故选D项。17. 【答案】A【详解】东汉时期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皇帝更换频繁,故选A;西汉出现七国之乱,排除B;皇帝更换频繁与地方的藩镇割据无关,排除C;秦末出现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排除D。18. 【答案】A【详解】“

24、就史料的价值而论,正史不如正史以外之诸史,正史以外之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之群书”,材料意在说明正史具有官方立场会影响历史真相的记录,A项正确;历史真相不一定会因年代久远变得模糊不清,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历史研究的重心在哪,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原始记录和学术文献的历史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19. 【答案】D【详解】根据“东汉田庄地主组织农民根据不同土质种植不同作物,并使用、制造和推广新式农具,或有计划地总结生产经验。”可得是出东汉的田庄注意精耕细作,有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体现了进步的一面,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技术,不能体现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排除A项;材料强调田庄对农业技术的影响,会促进

25、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族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20. 【答案】A【详解】吉林榆树位于东北地区,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说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耕生产方式扩展至东北地区,A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北地区铁器使用情况,并未涉及牛耕的相关材料,同时也未说明其他地区铁犁牛耕的使用,B项夸大了范围,排除;出土铁器并不能说明当时东北地区出现了大地主田庄生产组织形式,也可能是其他的生产组织形式,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铁器可能是仿制或间接传入东北地区,无法说明是跨区域长途贸易,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故选A项。21.

26、【答案】(1)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2)构成: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官僚是维护皇权的工具(或为皇权服务)。(答出两点即可)【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可知,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根据材料“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知,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影响:根据材料“此周初大一

27、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等等。(2)构成:根据材料“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体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特点:根据材料“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可知,皇权至高无上;根据材料“皇权是帝国政治的核心,官僚是皇权统治的工具”可知,官僚是维护皇权的工具(或为皇权服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位世袭。22. 【答案】(1)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

28、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详解】(1)主张:材料中孔子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由此可知他主张重建礼制社会;根据材料“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分析得知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根据材料“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可分析得知积极入仕,以礼治国;根据

29、材料“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分析得知他主张人人都践行周礼。背景:根据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知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有礼乐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处于思想活跃活跃的春秋末期,他的主张受其影响。(2)论述: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分析得出董仲舒强调“大一统”;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其地位即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二其属于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三对后世的影响即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