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脑疾病康复 基础 南京医科大学 康复医学院 吴雏燕 主要内容 v小脑的解剖生理 v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v常见小脑疾病 v小脑疾病的康复 小脑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v古小脑(绒球小结叶):保持身体平衡,维持正常姿势( 前庭小脑) v旧小脑(小脑蚓部及半球中间带):调节肌张力、维持身 体平衡(脊髓小脑) v新小脑(小脑半球外侧部 ):参与随意运动调节,使随意 运动的范围、方向、幅度更加准确协调(脑桥小脑) v参与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 v调节内脏活动通过下丘脑和网状结构 小脑内部结构 v皮质(外内) 分子层:星状细胞、篮状细胞 蒲肯野细胞层:Purkinje Cell 颗粒层:颗粒细胞 v白质 (外
2、内) 齿状核 新小脑 栓状核 旧小脑 球状核 旧小脑 顶 核 古小脑 小脑纤维联系 v小脑上脚(结合臂)中脑:传出纤维(小脑红核束) 少量传入纤维(脊髓小脑前束) v小脑中脚(桥脑臂)桥脑:传入纤维(桥脑小脑束) v小脑下脚(绳状体)延髓:传入纤维(脊髓小脑束、前庭 小脑束、橄榄小脑束) 小脑的血液供应 v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半球前部、蚓部腹侧、 蚓旁区、 小脑核团 v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绒球、腹侧小脑 v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半球及核团后部 小脑病变的临床表现 v共济运动:正常随意运动时主动肌、拮抗肌、协肌和固定 肌等的协作和配合 v共济失调:随意运动时发生协作障碍、出现动作的笨拙、 姿势
3、的维持和平衡障碍,是一种运动功能的异常。 v分类: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大脑性共济失调,小脑 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结构 小脑病变临床表现 v小脑性共济失调:肌张力的降低和运动障碍 v平衡障碍:站立、行走不稳,睁闭眼并足直立困难 v辨距不良:对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估量不准 v轮替障碍:主动肌、拮抗肌交互作用障碍 v小脑性语言:言语肌协同障碍爆发性语言 小脑病变临床表现 v意向性震颤:关节固定不稳、肌张力低 v眼球震颤:眼球运动肌协同障碍,提示前庭小脑系统损害 v书写障碍:手部小肌群的精细运动障碍大写症 v肌张力降低:张力性神经支配改变 小脑蚓部病变 v小脑蚓部:躯干共济失调(站立、行走不稳、步
4、基宽) 蚓前部:支配头、颈小脑语言 蚓后部:支配躯干、下肢向前后倾倒 v常见疾病:髓母细胞瘤 小脑半球病变 v小脑半球: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 小脑半球前部:上肢,意向性震颤 小脑半球后部:下肢,向病侧注视时眼震 v障碍特征: 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向病变侧倾倒 精细动作重于粗大动作:指鼻、跟膝胫试验不准、轮替运动差 v常见疾病:小脑占位和血管病 齿状核病变 v齿状核病变:明显的意向性震颤 v合并下橄榄核损害:动作过度、肌阵挛、尿失禁、阳萎 弥漫性小脑病变 v慢性弥漫性损害:躯体 和语言的共济失调,四 肢障碍不明显,多见于 变性 v急性弥漫性损害:躯干 和四肢的共济失调、构 音不
5、清、意向性震颤等 ,多见于炎症 小脑功能定位 v小脑蚓部:支配身体躯干 v蚓部前端:支配头部肌肉 v 后部:支配颈部和躯干肌肉 v小脑半球:支配同侧肢体肌群,上肢在上面,下肢在下 面 小脑病变的病因 v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良 v颅颈交界区畸形:颈椎融合、颅底压迹、颅底凹陷、扁 平颅底、 环枕融合、环枢椎脱位、Arnold-Chiari畸形 v外伤:后颅窝外伤、常伴意识障碍,小脑症候难体现 v血管疾病:出血、梗死 v肿瘤:小脑肿瘤、后颅窝肿瘤 v炎症与脓肿 v遗传变性病 v中毒与代谢性疾病 小脑出血 v发病率:占脑实质出血的510%,平均6.1% v病因: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血管畸形、好发于齿状核
6、部位齿状核 动脉破裂(小脑上动脉分支) v症状:眩晕、枕部头痛、恶心、呕吐 v体征: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无明显肢体瘫痪 v诊断要点:1. 高血压病史,2. 突然发病,3. 有严重眩晕、频繁呕吐、剧 烈头痛、肌张力低、无明显瘫痪,4.CT示小脑半球或蚓部有高密度灶 小脑梗死 v3对小脑动脉之间有广泛的侧支吻合梗死发生率不高 小脑后下动脉梗死:4480% 小脑上动脉梗死:3856%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1325% v症状、体征与小脑出血相似 v伴对侧大脑病变时体征不易发现 小脑脓肿 v病因:直接来源于附近感染灶,耳源性最多(慢性化 脓性中耳炎、乳突炎) v临床表现: 全身症候:发热、寒战、脑膜刺激
7、征 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 小脑症候:同侧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眼球震颤 v治疗:抗炎及降颅压、已形成包膜者手术切除脓肿 v预后:过去死亡率较高(约3060%),现经CT指导 下治疗死亡率明显降低 小脑脑炎 v病因:不明,可能与疫苗接种后、病毒感染等有关 v发病率:少见,可见于14岁幼儿,偶见成人 v临床表现: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v脑脊液检查:急性期可有淋巴细胞增多 v治疗:抗病毒 v预后:一般较好 小脑肿瘤 v多见于儿童 v隐袭性缓慢生长,因功能代偿可相当长时间不出现症状和 体征 v因后颅窝体积小,肿瘤生长易造成脑室系统梗阻,因此颅 高压出现较早 v常见: 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血管
8、母细胞瘤 遗传性共济失调 v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的遗传性疾病 v属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v发病年龄从婴儿至中年以后 v缓慢、隐袭起病,进行性加重 v主要侵犯小脑、脑干、脊髓 v临床分型: 脊髓型Friedreich共济失调 小脑型Marie氏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型橄榄桥脑小脑萎缩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v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遗 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包括SCA121。 v成年期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共济失调等是本病的共同 特征,并表现在连续数代中发病年龄提前和病情加重(遗传 早现)。 v各亚型症状相似,交替重叠。遗传早现现象是SCA的典型
9、表 现,症状逐代加重。 多系统萎缩(MSA) v一组神经系统变性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皮质脊髓束征) v病变累及小脑系统(含脑干)、锥体外系、自主神经系统以 及锥体束和皮层 v分型: OPCA:以小脑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皮质脊髓 束征、构音障碍 SDS:以自主神经症状(直立性低血压、排尿障碍、阳 萎、出汗减少)为主,帕金森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 SND:以锥体外系症状(帕金森症状)为主,自主神经 症状 中毒及代谢性疾病 v急慢性酒精中毒 v重金属中毒:汞、铅、铊、锰 v药物中毒:苯妥英钠、呋喃坦啶、氯硝西泮 v恶性肿瘤: v内分泌疾病:甲亢、甲低 多
10、发性硬化 v共济失调步态:13%患者MS早期,45%50%MS 患者晚期 vCharcot氏三联征:意向性震颤、断辍性语言、眼 球震颤,但非MS特有,仅见于部分MS晚期患者 v如果能排除其他小脑疾患,方能考虑为MS 协调与共济失调评定 u协调障碍:协调运动需要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 体外系的参与,协调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 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协调功能障碍 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 协调评定的目的 u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 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 u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的原因; u为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 u对
11、训练疗效进行评估; u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协调功能分级 级:正常完成 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 有差异 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 不稳定 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级:不能完成活动 协调评定的内容 v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v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v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v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v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 v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协调评定的方法 (一)观察法 v观察受试者在各种体位和姿势下的启动和停止动作 是否准确、运动是否平滑、顺畅,有无震颤。 v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协
12、调评定的方法 (二)协调试验 u平衡性协调试验:评估身体直立位时的姿势、平 衡以及静和动的成分。 u非平衡性协调试验:评估身体非直立位时的静止 和运动的成分。 (三)协调试验的选择:可根据运动缺陷,选择相应 的协调试验方法 (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适用于上肢协调 功能障碍者 (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 (六)上田氏协调试验:适用于躯干下肢协调功能障 碍者 平衡训练原则 v从静态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动态平衡,再过渡到他动态平 衡 v逐步缩减人体支撑面积,提高身体重心,在保持稳定的前提 下逐步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 v从睁眼训练过渡到闭眼训练 v逐步提高训练难度,防止患者精神紧张 v可以将平衡训练
13、结合到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取物、步行中 进行 v训练时注意患者安全,可以佩戴平衡保护带,避免发生意外 损伤 协调训练原则 v系统、有顺序地进行,如卧位熟练后再到坐位训练 v从容易做的动作开始,从单纯的动作到复杂的动作 v运动范围和速度:大范围的运动比小范围的运动容易,快速运动比缓慢 运动容易 v先睁眼后闭眼:最初睁眼做动作,熟练之后可闭眼,最后闭眼做动作 v先从障碍轻的一侧开始,以重的一侧结束。若两侧障碍程度相似,则先 从右侧开始 v次数:一个动作连续做3或4次 v休息:一个动作完成后,休息的时间应不短于完成动作所花费的时间 坐位平衡训练 v体位:患者取坐位,手置于身体两侧或大腿部,保持心情放
14、松。 v级坐位平衡训练: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坐位姿 势的训练,患者通过协调躯干肌肉以保持身体直立。开始时需要有人在 身旁保护,逐步过渡到无保护的独立坐位。 v级坐位平衡训练:指患者可以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 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坐位平衡的训练。可以采用拾取身体 周围物品、或坐位作业的方式进行。 v级坐位平衡训练:指可以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患者在胸前 双手肘,由治疗师施加外力破坏患者坐位的稳定,诱发头部及躯干向正 中线的调整反应。 站位平衡训练 v级站位平衡训练: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站立姿 势的训练,患者用下肢支撑体重保持站立位,必要时治疗师可以双膝控 制患者下肢,或使用支架帮助固定膝关节。开始时两足间距较大,以提 高稳定性;在能够独立站立后逐步缩小两足间距,以减少支撑面,增加 难度。 v级站位平衡训练:指患者可以在站立的姿势下,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 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的训练。开始 时由治疗师双手固定患者髋部,协助完成重心转移和躯体活动,逐步过 渡到患者独立完成动作。 利用设备的动态平衡训练 v平衡板上的训练 v大球或滚筒上的训练 v平衡仪训练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