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文包括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散文。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2.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感受情感美。2.领略画面美。3.赏析语言美。荷塘月色国开第一中学壹 知识积累课文学习 贰叁 美文赏析结构总结 肆第一部分n 知识积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踪迹伦敦杂记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朱自清文集。了解作者大记事年表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为早期文学研究会成员1922年与俞平
2、伯等创办最早的新诗刊物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了诗歌散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
3、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人物轶事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
4、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月色初读感知、解析标题第二部分n 整体感知1、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听朗读录音,结合预习,梳理作者荷塘赏月的游踪。(离)家 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5、 江南采莲 (回)家2、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3段):夜观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10段):采莲旧俗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情)(景)(情)想一想,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有何作用提示:文眼是指文章中能够统领全文或体现主旨的词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领全篇,是文眼句;交代夜游荷塘的原因;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引领全篇,是文眼句;交代夜游荷塘的原因;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n 文本研读品读第四段 1.第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流水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
6、字描绘荷塘,为了精炼,我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比较这两段文字,你认为哪个表达效果好?探究讨论:选择一个方面对比分析,然后推举一个代表发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塘荷塘 曲曲折折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用叠词,突出广度荷叶荷叶 田田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用叠词,突出密度 层层层层 描其高低有序。
7、描其高低有序。叠词叠词 突出程度突出程度 音律美音律美荷叶(比喻)(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明确】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因为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飞舞旋转的形态相似。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表现出了荷叶灵动飘逸柔美的风姿。“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明确】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
8、“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袅娜、羞涩”说明荷花什么样的特点?【明确】“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将用来描写女子姿态和神情的词语用在花身上,赋予了物以灵动的生命力。表现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明确】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A月下的荷花晶莹剔透、冰清玉洁,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B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闪闪发光、忽明忽暗,与“碧天”里的“星星”
9、相似,赋有动态美;C荷花的纤尘不染、优雅高贵,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冰清玉洁、妩媚羞涩)。三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剔透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例如: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多本多喻,是连喻:“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
10、,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春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用歌声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来写“荷香”的时有时无、时淡
11、时浓。(1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 2)人靓歌甜。)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听觉转为味觉)(3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嗅觉转为听觉)(4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5 5)观众的目光刺得他浑身疼)观众的目光刺得他浑身疼 。(6 6)彭老师)彭老师的骂声硬梆梆地隔空砸来的骂声硬梆梆地隔空砸来 。“塘
12、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名曲。”作者用通感手法写光与影,用听觉描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光与影内在的和谐、优美的特点,写出了月光的温和,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由。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下的水,言,言有尽而意有尽而意无穷。无穷。荷波荷波 荷波闪电比喻比喻(突出快速(突出快速凝碧)凝碧)流水流水四段总结四段总结: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
13、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按按观察的角度,视线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茂密荷叶多姿荷花多姿荷花缕缕荷香缕缕荷香叶、花颤动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流水来写的。这这段文字写得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
14、虚实相应。作者。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塘的淡雅静美。淡雅静美。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品读第五段。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使用贴切的动词:泻、浮、洗、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升起在荷塘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在荷叶上。照明确:A A
15、“泻泻”的范围广,与的范围广,与“流水流水”喻月光相照应,写出了喻月光相照应,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而且的景象,而且有动态美。有动态美。“照照”的范围窄,显得死板、不灵活,没有这样的审美效果的范围窄,显得死板、不灵活,没有这样的审美效果。B B“浮浮”写出了深夜水汽自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写出了深夜水汽自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朦朦胧胧朦朦胧胧的状态,而且有一种的状态,而且有一种轻柔的质感和飘逸的动态。轻柔的质感和飘逸的动态。“升升”字则没有这种效果。字则没有这种效果。“月光自上而下,青雾自下而上,一上一下交融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这样月光自上而下,
16、青雾自下而上,一上一下交融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这样以动以动写静写静,真是妙不可言哪,同时也不难理解下文中的,真是妙不可言哪,同时也不难理解下文中的“洗洗”字和字和“笼笼”字了。字了。C C、“画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动态,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动态,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爱之情。(“印印”字则显得呆板、机械了)字则显得呆板、机械了)方法小结:方法小结:从本段中,我们又学到了作者另一种语言技巧,从本段中,我们又学到了作者另一种语言技巧,选用精妙的动词,表现出荷塘选用精妙的动词,表现出荷塘月色那种朦胧的美,柔和的美。月色那种朦
17、胧的美,柔和的美。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和“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恰是到了好处”?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满月,但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和“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恰是到了好处”?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这恰是到了好处”。作者在4、5、6段写荷塘之美、月色之幽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疏密相间、浓淡相宜,匀称、完美。那有没有不
18、合美感的语句?如果有,你是如何理解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令人惊恐;灯光,是瞌睡人的眼,萎靡不振;蝉声,烦躁、落寞、孤寂。“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正是作者心中郁结的心情的写照。,这些景正是作者心中郁结的心情的写照。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喜悦之中受到现实的忧愁的牵扯和限制,故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喜悦之中受到现实的忧愁的牵扯和限制,故景有郁闷之景,当蝉声传来,把他拉回现实时,一股忧愁就袭上景有郁闷之景,当蝉声传来,把他拉回现实时,一股忧愁就袭上心头,故心头,故“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体悟体悟情感,探究主旨情感,探究主旨 荷塘月色如此迷人,朱自清还不能
19、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为什么感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写作背景: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受阶级的局限,朱自清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
20、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赏析朱自清散文风格。“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作者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
21、船儿放行。美女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紧抓住衣襟。热闹、风流的盛况热闹、风流的盛况作者是否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试用文中语句回答。“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西洲曲
22、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此处朱自清是思念意中人吗?思乡之情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为什么向往美好的采莲盛况、思念江南?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赋采莲赋:少男少女在荷塘那种纯纯的感情,自由自在:少男少女在荷塘那种纯纯的感情,自由自在的生活,是非常有趣而且美好的,然而作者却在叹息:的生活,是非常有趣而且美好的,然而作者却在叹息:“可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西洲曲西洲曲:一幅生气盎然的少女采莲
23、图,和风日丽,荷:一幅生气盎然的少女采莲图,和风日丽,荷叶盈盈,荷花灼灼,采莲的少女们在这般情景下不由得勾起叶盈盈,荷花灼灼,采莲的少女们在这般情景下不由得勾起对心上人如水的思念,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生活图景啊!对心上人如水的思念,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生活图景啊!明确:明确: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表现了2020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仿徨、苦闷的思想感情。口而产生的仿徨、苦闷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写了三个荷塘:一是一是“日日走过的荷塘日日走过的荷塘”,是由社会和家庭构成的,代表了现实
24、世界;二是月下的荷塘,是由月色和荷塘、光和影交织而成的,代表了自由世界;三是联想中的荷塘三是联想中的荷塘,是由采莲和风流构成的,代表了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让作者“不宁静”,自由世界也只能“暂且享用”,理想世界则是“无福享受”。作者最终回到现实世界之中,但他的精神世界经过了一次跋涉,一次洗礼,会用更强大的内心力量去面对现实世界。1、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完成下表。行踪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情感归结以行踪与情感为线索家中乘凉走向荷塘欣赏荷、月离开荷塘忽忆采莲又忆西洲曲回到家中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我以
25、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思静求静得静出静得静出静得静难静家小径求宁静颇不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小径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暗线:情感变化暗线:情感变化明线:空间明线:空间变化(游踪)变化(游踪)(圆形结构)(圆形结构)现实(行踪)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进来塘的四周颇不宁静(情感)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无限慨叹惦记江南无法回避1.手法灵活多样,善用修辞。如: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2.语言新颖,用词精准传神。如:动词和量词等。3.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文章通过游踪的转换,以景物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变化。4.运用叠词,节奏鲜明。如: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等。艺 术 特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