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灯笼灯笼【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把握理解文中内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丰富感情。3.品味文章典雅的用语,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把握理解文中内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课前准备】【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课件(包括灯笼的图片等)。2.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背景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1.下
2、列黑体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神龛(kn)溺炕(n)斡旋(gn)B.争讼(sng)锵然(jing)怅惘(chng)C.吠声(fi)焚声(fn)恐吓(h)D.源亨(hng)裴公(pi)马前卒(z)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1.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营造了感人至深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第 1 段开头说:“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这是议论。接下来说“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这是叙述。这种先议后叙,就是叙与议的结合。第 2 段叙述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
3、影像,末了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是议论,既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第 3 段叙述祖父外出半夜回家的情景,最后说:“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议论,如前所述,“静穆”写出了环境氛围,“思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最重要的叙议结合是在课文末尾,在叙述“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将军在挑灯看剑”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将领之后,顺势发出誓言:“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议论,抒发情感,表明心愿。最后一段同样是议论:“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4、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表达,提升了课文的思想境界。总之,课文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以叙为主,以议为辅,过渡转换自然融洽,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方法。2.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
5、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三、深入阅读,体会主旨三、深入阅读,体会主旨齐声朗读最后三个段落,思考:1.“灯笼”最能引发作者感受的一个词是什么?壮汉献帝的幽怨,将军的壮怀,我的宏愿。2.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悲壮激越,敢于担当,舍身革命洪流的豪情。3.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现出最高亢、最激越的感情: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4.材料链接。193
6、1 年 9 月 18 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阅读土地的誓言,并将它与本文进行比较,说说两文的异同。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写作特色灯笼 结构严谨 文章主旨 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