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卷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文档编号:450941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卷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卷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卷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卷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卷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卷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第一模拟 (适用地区:河南、安徽、江西、山西、陕西、黑龙江、吉林、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花鸟画同样需讲时代精神。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 宋代花鸟画,反映的是当时升华了的艺术,讲究意境,讲究笔情墨趣。这种意境通过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作品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当时的气息与情境。如:踏花归来马蹄香,蝴蝶在马蹄的旁边追逐,而画面中没有一朵花,却使你感觉到马蹄在花丛中踏过带有香气的一种意境:深山藏古寺,没有直接画出古寺庙,但是通过小和尚在挑水可以想象寺庙就在不逃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 宋、元、明、清一

3、直到民国出了很多大家,但现代如何体现出一种时代感,深入到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一定要面向生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只有深入生活、植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否则就只是表象。花鸟画家要深入生活,深入观察,要在实践当中去寻求创作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强大的支撑。 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把花草当成老朋友,才能带着感情去看待它。我把牡丹当成老朋友,到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见老友了,而不是单纯地去写生,是带着情怀去的。 当然,除了写生,观察也很重要。清代画家李晴江说:“触目模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三两枝。”花岛画家主要是画近景,即折枝花卉,

4、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他们画得很仔细,一花一草的结构需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画得很轻松,若想得其精气神,必须对它了如指掌。 画的形也很重要,通过形体的刻画和描写,写出一种时代感。我们画梅兰竹菊不能停留在明清之前的模式,而要画出这个时代一花一草的精神,因为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不仅是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一种境界,更是要表现一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否则你既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也无法触及当下的时代精神。 花鸟画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对生活有较深的理解、较深的情怀,然后不断地观察,写出它的生命之气。比如,徐青藤的芭蕉画,用水用得非常好,五百年了还是温淋淋的。此外,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眼力很重要,要用高

5、深的理念来指导创作。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给面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易出效果,的确;画写意画非常难,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黄宾虹说:“集大成而自创新格者为上,专学古人者为次之,不学古人而学当今者为次次之。”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花鸟画,要从源头学起。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书入画,要学乎其上,广采博取,以表现新时代精神为目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拼搏,才能不断奋进。 (摘编自何水法花鸟画的时代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 B宋代花鸟画讲究笔情墨趣

6、和意境,而意境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 C梅兰竹菊是山水画的传统题材,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创作出有新时代气息的画作。 D优秀的花鸟画家往往把花草当成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把写生看作是与生活的深层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文学及其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谈起,引出“花鸟画也要讲时代精神”的观点。 B以宋代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为例,说明优秀花鸟画应有的艺术特征。 C文章主体部分既有一般理论分析,也有写生、观察、画形等创作方面的指导。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7、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花鸟画家主要是画近景,所以要观察得仔细,不放过一花一草,观察其结构,这样才能得其精神。 B花鸟画家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艺术境界,也要通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表现时代精神。 C徐青藤画的芭蕉,五百年了还是湿淋淋的,用水用得恰到好处,所以仍然表现出芭蕉的生命之气。 D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而不愿意选择写意画,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

8、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

9、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

10、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

11、)。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

12、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秣。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步发挥说:“马

13、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

14、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墨子在法仪中指出,因为“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所以,我们应遵循“天志”,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 C.墨子推崇“兼”,反对“别”,他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

15、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

16、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6.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土地上的庄稼 刘立勤 老张人在城里挤来挤去,他的魂却在乡下游荡。 他喜欢乡下长满树木的大山,喜欢那清凌凌的河水,喜欢那撒下一把种子就有一份收获的土地。 乡下多好呀,不说女人在世时的好日子了,就是女人死后的那段日子,他拥有了土地,那段日子也是不错的日子呢。 那段日子里虽是一个人,老张却把那一片冷清的土地种得赤橙黄绿热热闹闹,把一个人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让人好生羡慕。 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一个人的日子终是有一点儿孤单。儿子孝顺,琢磨给他

17、找一个老伴儿。媒婆子给他介绍了好几个老太太,有的条件真的很好呢,他愣是不答应。后来儿子还亲自给他说媒,他更是不答应。他想,我可不能给儿子丢脸。老张是个老农民,觉得再婚是件给儿子丢脸的事。 那么老农民的荣耀是什么呢?老张说是种地,种一地的好庄稼。 老张把那冷清的土地种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他不仅不要儿子照料,卖了粮食蔬菜,还能补贴儿子的家用。儿子负担重,能帮持一点儿就帮持一点儿吧。谁想一夜之间,老张的土地被征了,老张的房子被征了,孤单的老张不得不挤进城里,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那段日子真是难为了老张。 在乡下,老张喜欢吃大叶子旱烟,在农村老家吃得满屋子生香。可在儿子家,吃得儿媳妇咳嗽,小孙子流泪,老

18、张只好咬着牙把烟戒了。在乡下,老张习惯了端着饭碗进东家去西家,可看见对门严实的铁门,老张也学会了关紧自家的大门。在乡下,老张喜欢喊上几个人一起吆喝着吃肉喝酒,如今他也学会了一个人一杯一杯地慢慢品尝。 老张努力习惯城里的生活,尽力想做一个城里人,可总有些习惯他改不了。老张不糟蹋粮食,剩下的饭即便坏了,也要热一热自己吃了。老张讲卫生,喜欢到外面的公厕,因为城郊的菜农定期会把公厕的粪便运送到郊外的菜地里,肥了那一片土地。 老张改不了的,还是对土地的热爱。 老张不明白公园平展展的土地为什么不种庄稼,而是种满了草。他就偷偷把自己从农村带来的种子撒在空地上,谁想到遭到园丁的责罚。老张又偷偷地把种子埋在小区

19、的花间,却把保安招进儿子的家。老张有说不尽的委屈,满肚子的不高兴,老张没有说理的地方。 老张闲得慌,儿子担心他有什么事,想给老张找一点儿事情干。儿子是个小领导了,找件事情真不是难事。可老张说,我是农民,能干什么?就是能种地,你能找一块地让我种我就去。儿子说找什么工作都行,就是不干工作拿一份工资都可以,就是种地办不到。 老张说,我只想种地。 儿子找不来土地,老张自己找了几块地。老张买了几个花盆放在阳台上,再到乡下背回来几袋子土,老张就有了几块地。老张在那几块地里撒上辣椒籽,撒上黄瓜籽,撒上番茄籽,一天几十遍地守着花盆催促种子发芽。种子发了芽,他又催促小芽快快长大。可是土太瘦了,那些小苗瘦弱不堪,

20、跟不上老张的期盼。 老张弄回来一些肥料,那些小苗立马变了样,根儿壮了,叶儿绿了,花儿也红了。老张计划再弄几盆地呢,谁想那肥料的气味招来了蚊子。蚊子飞进了客厅,飞进了厨房,让人不得安闲。更可气的是那些蚊子不仅喜欢臭气香气,也喜欢女人的内衣,把儿媳妇白色的内衣弄得斑斑点点。儿媳妇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老张羞得恨不能钻进花盆里。 老张的地又没了。老张也曾想回到乡下找一块地,又怕伤了儿子的脸面,只好圪蹴在城里,心思却在遥远的乡下。 后来呢,我就认识了老张。 那时,老张已经忙活起来了。吃饭都没有心思,放下碗就心急火燎跑得不见了踪影,弄得儿子儿媳以为他有了相好的。 其实,老张是找了一个活儿。 老张的活儿就是照

21、料我家旁边的一位瘫痪老人。那老人的事情很多,吃喝拉撒睡,样样都得老张操心,极难伺候,把老张指挥得忙忙乎乎。老张不怕苦,依然是急急火火地忙。 我问他一月挣多少钱。我知道以前老人的雇工工资都很高,抵得上老张一年种地的收入。 老张说,没有钱。 老张还说,连饭都不管。 我一怔,那你为了啥? 老张愣怔了一下,极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地,他家的院子有一块地,我可以种庄稼。 老张还说,只要有地种,让我做啥我都干。 说着,老张把我领到那块地里。那是一块荒芜多年的土地,在老张的照料下,如今是葳蕤茂盛一片葱茏,看在眼里让人满心欢喜。 (选自土地上的庄稼,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22、是( )(3分) A小说围绕老张和他热爱的土地展开,娓娓道来,讲述了老张由农村走向城市,又想方设法回归“土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老张这一代农民的同情。 B“孤单的老张不得不挤进城里”“老张人在城里挤来挤去”,是老张的生活状态,一方面暗示城市住房环境拥挤,另一方面交代了老张不愿在城里居住的心理。 C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老张在乡下和城市不同的生活状态,突出了老张在乡下生活的惬意和自由,凸显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D儿子给老张找事情干,什么工作都行,“就是种地办不到”,并非儿子担心老张种地丢人,而是城市化过程中无地可种。 8小说用大量笔墨写老张对土地的“迷恋”,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迷恋体现在

23、哪些方面?(6分) 9这篇小说选自刘立勤的小小说集土地上的庄稼,但在转载时有的刊物改为“老张”,也有的刊物改为“老张的土地”,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擢进士第。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田弘正效魏、博六州于朝,宪宗遣度宣谕,弘正知度为帝高选,故郊迎趋跽受命。久之,进御史中丞。宣徽五坊小使秋阅鹰狗,所过挠官事,厚得饷谢乃去。下邽令裴寰,不为礼,因构寰出丑言,送诏狱。度言寰无辜,帝曰:“寰诚无罪

24、,杖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度曰:“责若此固宜,第寰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帝色霁,乃释寰。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奏攻取策,与帝意合。且问诸将才否,度对:“李光颜义而勇,当有成功。”不三日,光颜破时曲兵,帝叹度知言。时方连诸道兵,环拿不解,内外大恐。及度当国,外内始安。于时,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唯度请身督战,俯伏流涕曰:“臣誓不与贼偕存。”即拜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颛制,号令一,战气倍。未几,李愬夜入悬瓠城,缚吴元济以报。度入朝,会帝以二剑付监军,使悉诛贼将,度腾奏申解,全宥者众。敬宗纵

25、弛,日晏坐朝。度谏曰:“近开延英益稀,恐万机奏禀,有所壅阏。宜诘旦数坐,广加延问。”帝嘉纳为数视朝太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须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书 于是牛僧孺、李宗闵同辅政,媢(嫉妒)度勋业久居上,欲有所逞,乃共损短之,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开成三年,以病丐还东都。薨,年七十六。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帝嘉纳/为数视朝/太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须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书/ B. 帝嘉纳/为数视朝/太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

26、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须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书/ C. 帝嘉纳/为数视朝/太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须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书/ D. 帝嘉纳/为数视朝/太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须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河东,在古代指今山西省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这一地区,山西在黄河以东,故以之称代该地区。 B. 制诰,指皇帝的诏令。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南北朝时已有知制诰、典制诰等名称出

27、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名称。 C. 诏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这里的罪犯由皇帝定罪。也指朝廷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定罪的案子。 D. 薨,古代指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裴度主持正义,善于开导皇帝。下邦县令裴寰因为不讨好五坊小使而惹怒了皇帝,被抓进诏狱,裴度巧妙地向皇帝陈辞,最终使裴寰被释放。 B. 裴度善于识人,确认光颜有才。当皇帝询问诸将中谁有才干时,裴度认为李光颜忠义而有勇,必定能建立功勋,李光颜果然不久就建了大功。

28、 C. 裴度忠于国家,劝谏皇帝勤政。唐敬宗行为放纵,在政事上懈怠,裴度就劝他多开延英殿来咨询情况,以防耽误政务,敬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D. 裴度功业巨大,受到嫉妒排挤。牛僧孺、李宗闵辅佐皇帝治理政事时,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最终把他排挤出朝廷,做了山南东道节度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度言寰无辜,帝曰:“寰诚无罪,杖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 (2)会帝以二剑付监军,使悉诛贼将,度腾奏申解,全宥者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

29、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 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了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 第五、六句写诗人高兴的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 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15. 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

30、分。 (1)韩愈师说中的“_,_”两句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 (2)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是因为“_,_”。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是“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赋予了一些人类本能,直觉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生产的一种本能。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长期在野外过着_的生活。为了应对危险,人类的大脑便逐渐发展出一条能够快速处理环境刺激的路径,一旦发生危险,不必经过思考,就能立即做出最适合生存的判

31、断,科学家称之为“适应性潜意识”。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_或是和野生动物争夺地盘,但这种演化机制仍旧被保留下来了。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呢?人们常常_,这便是从直觉去判断一个人。一个陌生人,你只需要扫上一眼,心里大概就开始对他评判了。“我第一眼看见他时就不喜欢他!”很多人都说过这样的话。( ),所以人们对很多事情在四分之一秒内就能做出好坏评价。正如前面所说,这种能力遗传自我们的祖先,当他们在_的原始森林里遇到陌生人时,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是敌是友的判断,以此增加存活的概率。可是,你是凭借什么对一个人做出快速判断的呢?通常是依靠本能和经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

32、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危如累卵 风餐露宿 以貌取人 危机四伏 B. 危如累卵 风尘仆仆 以貌取人 无地可容 C. 一触即溃 风尘仆仆 以毛相马 危机四伏 D. 一触即溃 风餐露宿 以毛相马 无地可容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这并不奇怪 B. 并不奇怪的是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 C. 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 D. 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是并不奇怪的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赋予了一些人类本能,直觉就是

33、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本能。 B. 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赋予了人类一些本能,直觉就是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本能。 C. 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赋予了人类一些本能,直觉就是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而生产的一种本能。 D. 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赋予了人类一些本能,直觉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本能。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如果你去近海浮潜,就会发现, 。因为近海是造礁珊瑚的地盘,黄褐色套装是造礁珊瑚的标配。严格说来,造礁珊瑚的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之所以呈现黄褐色, 。 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直径只有微米级别。它体内配备“光合色素”,有光就能通过光合作用过“自养”生活,这种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就是黄褐色。 在海水中,虫黄藻是能独立生活的,但它更愿意做珊瑚的“房客”:因为这样不仅能受“房东”底护,还能坐收二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卷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