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学》课件第二章 网络中的身份与自我建构.pptx

上传人(卖家):momomo 文档编号:4584711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85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社会学》课件第二章 网络中的身份与自我建构.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第二章 网络中的身份与自我建构.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第二章 网络中的身份与自我建构.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第二章 网络中的身份与自我建构.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第二章 网络中的身份与自我建构.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网络中的身份与自我建构第二章网络中的身份与自我建构 第一节网上身份 第二节网络中的自我建构 第三节认同兼容2概 要3第一节网上身份第一节网上身份第一节 网上身份一、身份及网上身份二、网上身份识别4一、身份及网上身份u身份是人类社会最初形成的最基本要素,有了身份及其相应的行为规则,社 会才井然有序,形成“有机的”社会结构体系。通过对对方的身份认定,才能确 定个体之间的关系。我们最初的社会关系、最初的社会角色、最初的社会组织或 社会群体,都是通过身份认同表现的。u吉登斯()在 社会的构成一书中强调了社会的定位过 程、人的实践意识及其规则。他认为:“互动须依赖个体在活动的时空情境中的 定位过程

2、;而社会关系则关注个体在符号范畴和纽带所构成的 社会空间中 的 定位过程。社会定位的有关规则一般是具体规定了具有某一特定社会身份 或从属于某一特定社会范畴的人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5在现实社会 中,我们在确定互动对方身份时,会有更多的参考信息,比如对方的生理结构 特征(性别、身高等)、心理特征、社会特征和服饰特点。但是在网上,仅仅 是通过网名和对方语言符号中的语感、表达方式等来模糊地确定对方的身份,然后考虑是否继续聊下去,或者接下去聊些什么。由此看出,身份确定的状 况,决定了网络社会的社会秩序的状态。你可以说,目前网上的身份确定不清 晰,导致了网上互动的秩序不是那样井然有序。但是网络社会中人们的

3、互动是 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环境,一方面它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它有独特的场面 和社会秩序。6二、网上身份识别u 网络社会秩序的初级阶段主要靠的是身份、心理契约。技术和硬件为网民提 供了一个“大陆板块”,“登录者”自生、自发形成社会共同体。网上的“身份”大体上讲包括两大类,即技术决定的注册身份和非注册身份。由技术决定的注册 身份,是“登录者”所以能登录的门票或资格。我们称作“登录账户”。这只是 一个登录允许,登录后与他人交往互动而形成社会关联,进而形成共同体或社区 或社会,则不是“登录账户”所能完成的。技术决定的注册身份不是指技术决定 论,而是说网上身份注册是现实与网络社会之间的一个“契约”。一

4、个现实中的 个体进入网络社会这个“大陆板块”是由这个契约决定的,这个契约就是现实中 的个体与 (网络运营商)组织的一个契约。7(一)网上身份 注册身份 非注册身份 网名(二)性别身份(三)语言表达方式与性别 网上身份识别与网上人格形象 诚实与欺骗的模式 89第二节网络中的自我建构第二节网络中的自我建构 第二节 网络中的自我建构一、自我及其建构二、不同的信息方式与自我建构10一、自我及其建构我们与他人互动的起点是我们的自我概念。个体在成长中,总会有意识或无 意识地对自我进行觉察和认知、辨别。在思考“我是谁”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对 自身加以塑造和重新认识。其中主要内容有:()我的生理特征,如年龄、身

5、 高、体重等。()我的情绪特征,即我的基本性格,如胆怯的、乐观的、忧闷 的、愤世嫉俗的、欢快的等。()我的精神特征,即我的思维特点,如灵活的、发散性的。()我的角色特征,例如,在学校里是几年级的学生,是单身还是已 婚,专业、职业是什么,等等。()我与别人的关系。()我的优势和弱项。11二、不同的信息方式与自我建构u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关注后结构主义语境下人的主体性 和自我建构问题。在他看来,随着新的信息方式的产生,电子信息在个人的主体 性的塑造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哲学和社会学并不能完全解释个 人主体性的形成,而从信息方式入手则是一个更新更具体的路径。波斯特关注的 是互联网可以塑

6、造什么样的人格,而不只是技术改变。他把信息方式划分为三个 阶段: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书写印刷媒介的交流,以及电子媒介的交流。第一阶 段的特点是有声符号的互应,第二阶段的特点是意符的再现,而第三阶段的特点 则是信息的模拟。在第一阶段,即口头交流阶段,自我由于暴露在面对面关系的 情境中,在交流中彼此可见。在第二阶段,即书写印刷媒介交流阶段,自我建构 处于理性和想象的自律性中心。在第三阶段,即电子媒介交流阶段,持续的不稳 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12(一)身体语言互动与自我建构早在人类社会最初阶段的生活实践中,人类的某些个体就逐渐发觉,某一个 体的行为发生时,另一个体就会做出对应的某些动作

7、,而且觉察到这两方面存在 着某种特定的关系。于是他们逐渐觉察到这里面的动作和关系在象征着特定的意 思,并开始觉察到自己与另一个人的区别。就这样,原来模糊的原始自我,在“控制”身体姿势中增加了某些自觉主动做出的动作,而不再仅仅是刺激反应的 生物行为模式;与此同时,原来模糊的原始自我开始向心理自我和社会性自我转 化。生理自我是散在的,比如自身对手的感知、对身体某个部分的感知等。心理 自我是把自己整个作为认知的客体,并构成意义象征来自我交流和与他人交流,是把自己的精神活动的实体可能是自己精神活动的“主宰”作为客体来感知 并参与整个行为过程,比如警示自己“不要触碰那个”。社会性自我是感知到自 己在群体

8、组织社会中的身份地位,比如我是大人还是小孩、是男人还是女人等。生理、心理和社会相互作用,于是,个体的自我认定过程便开始了,也就是说,个体开始逐渐考虑乃至不断觉察“我”之内涵。13(二)口头交流(现场沟通)与自我建构 身体与语言信息表达统一的自我 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同样具有临场性。身体与表意都在同一现场,所表达的 物体或现象与物体或现象本身都在同一现场。人们可以一一对应,见证表达的真 实和恰当。现场沟通是一种面对面的口头语言或身体语言的信息交流,这一时期 人与人之间的主要信息交流方式或者说唯一的信息交流方式就是言语交流和非言 语交流。此时互动所交流的信息内容不仅不能被保存,还会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

9、 而被削弱。当时没有任何其他可供交流的媒介,这意味着说话人与听者必须双双 在场,话语不可能脱离身体而存在,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同步性。除此之外,由于双方均在场,语境除了说话人的内容,还包括他的眼神、表情、手势、动 作。在这种互动中,个体在对方的无声语言中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根据对方的样 态呈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样子。言语与身体动作的不可分离,建构了身体和表达 统一的自我,也建构了词(有声言语中的词)与物的表达统一。14 萌发独立意识的自我 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同样具有临场性。身体与表意都在同一现场,所表达的 物体或现象与物体或现象本身都在同一现场。人们可以一一对应,见证表达的真 实和恰当。现场沟通是

10、一种面对面的口头语言或身体语言的信息交流,这一时期 人与人之间的主要信息交流方式或者说唯一的信息交流方式就是言语交流和非言 语交流。此时互动所交流的信息内容不仅不能被保存,还会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 而被削弱。当时没有任何其他可供交流的媒介,这意味着说话人与听者必须双双 在场,话语不可能脱离身体而存在,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同步性。除此之外,由于双方均在场,语境除了说话人的内容,还包括他的眼神、表情、手势、动 作。在这种互动中,个体在对方的无声语言中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根据对方的样 态呈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样子。言语与身体动作的不可分离,建构了身体和表达 统一的自我,也建构了词(有声言语中的词)与物的表

11、达统一。15 稳定和道德的群体性自我 在这一阶段,“我是谁”这个问题在普遍意义上对应的是群体性的回答。比 如,如果问道:“你是谁?”便回答:“我是北村的。”人们更多地表达群体性自 我,而较少说自己的名字。人们靠着共同的意识联结在一起,个人与社群是统一 体,个体还没有细致地分化出来,一提到“我”或“自己”,就要与所在社群联 系起来认知、表述。比如:“你是什么?”“我是人。”“你是谁?”“我是我爸爸的 儿子,我爷爷的孙子。”“我是王村的。”自我的分化尚模糊不清。在这一过 程中,不管怎样表述,我们都能看到“实物”。比如:说王三胖的时候,我们可 以看到比较胖的王三;说某块石头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块

12、比较大的石头。即当说到某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对应这个词的物。16 想象的中心自我 语言文字的出现提高了表述的完整性,但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所表达对象的 想象和猜测。一方面,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通过文字记录下 来,这样的书写首先是写给自己的,自己是这些文字的第一个读者。在书写过程 中,通过笔尖,可以详细地辨析,也可以深切地倾诉作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 另一个自我。另一方面,在印刷形式中,身体与话语行为第一次分离,书写可以保留物质痕迹,所以不需要作者在场。因此,阅读也是一种再创作,每个读者都 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经验对内容加以扩展想象、思考,难以与作者的意图保持一 致。读者以自己为中心,

13、获得了作者意图之外的东西。17 理性的和情感的自我由于书写印刷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容组织的方式,因 此推动了一种新的组织思想的方式。一方面,在书写文本中,最后呈现的肯定不 是作者一时冲动的结果,作者必须对语言进行提炼,加以修辞润色,而不能是完 全口语化的长篇大论或者缺乏逻辑的絮絮叨叨。在字斟句酌中,作者已经对信息 进行了加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必定是自己思想、故事的精粹部分,是理性思考 的结果,尽管其中夹杂着丰富的情感成分。而另一方面,读者在阅读时,书写隔 离出的空间使他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接收信息,因此个人在阅读活动中可以完全 不顾作者的意图,而单纯地对文字进行思考。与口头传播

14、阶段相比,书写印刷的文字使得个人之间、个人与身体之间的联 系不再那么紧密。书写印刷的文字帮助作者和读者解读这个世界和解读自己,同 时,也丰富了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和对自己的想象。书写印刷将精神、思想从身体 中抽离出来,形成想象中的世界和自我。18(三)书写印刷传播与自我建构文字的出现,使言语中的词可以与词所表达的物体或意义分开,人们可以想 象文字的意思了。这时自我的建构出现了大的变化。文字的出现激发了人的想象 力,这样人类个体的神经细胞又被激活了许多,其中除了承载言语中词代表的那 个物体或意义的神经细胞被激活了之外,又激活了一些承载(据此)想象出来的 物体形象和意义的神经细胞,大脑的整体活跃细胞的

15、数量增加了。于是,自我在 回想自己、反思自己的时候,对自我的建构就有了更多的内容(塑造成分)。19(四)传统电子传播与自我建构1 被动的自我建构 自我的迷失 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能便利地进行远距离交流,但是也减少了人们面对 面交流的机会。数百万人在彼此隔离的空间内看同一个电视剧,看同一段新闻,但他们彼此却无法相互沟通。单向的信息流通扼制了观众的反应,个人只能陷入 自己的“狂欢”之中。同时,新的信息方式冲击了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也瓦解了 书写印刷文字下独立的语境。正如波斯特所言,电视广告代表着信息方式下媒介 领域里的极端倾向:它是独白式自指交流,其语言的语境是不同步的。这种人为 的语境建构使得自

16、我失去了与内心交流的能力,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个体失 去了辨别自我的能力。20三、互联网与自我建构(一)网络信息方式与自我建构(二)电子书写与自我建构 消解的自我 多重身份 交流等级重建 我自知我无知(三)网络中的接触自我(四)网络中的自我展示1自我展示的好处 2乔哈里视窗 21四、多重自我的认同与建构(一)多重扮演中的心态(二)整合与分裂 整合:自我多元化及其统一 滑移机制 自我认同实验室 网上自我与网上他人的关系 22五、网络中的自我建构调适u 人在网络中生活,首先是人面对机器独自生活,这种生活应该是使自我能够 自主地建构自身的生活。换言之,网络应该为人类开创一个自我生活的时代。u 福柯

17、关于自我技术的思想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福柯所言的自我技术是 指个人通过伦理或自我建构的方式形塑对自我的认同。针对现代性知识权力结构 中存在的导致个人在话语和实践中受他人宰制的统治技术,他把自我技 术定义为:“允许个人运用他自己的办法或借助他人之帮助对自己的躯体、灵魂、思想、行为、存在方式施加某种影响,改变自我,以达到某种愉悦、纯洁、智慧 或永恒状态。23鉴于网络的多元影响日益显现,人们已经开始讨论网络自我调适和自我建构 的机制,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自律性的行为指南和治疗方法。其 中,维吉里亚谢()提出的网络自我行为指南是较有代表性的。他提出的十条指南是:()记住人类。()在虚拟

18、生活中,遵守你在真实生活中所依照的标准。()知晓你处于网络空间的何处。()珍视他人的时间和带宽。()令自己在线表现良好。()共享专业知识。()协助制止网络谎言及其纷争。()尊重他人隐私。()不要滥用你的权力。()忘却他人的错误。2425虚拟网络是一种包含至少部分是虚拟网络链接的计算机网络。虚拟网络链接是在两个计算设备间不包含物理连接,而是通过网络虚拟化来实现。两种最常见的虚拟网络形式为基于协议的虚拟网络(如VLAN、VPN和VPLS等)和基于虚拟设备(如在hypervisor内部的网络连接虚拟机)的虚拟网络。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简称VPN)是指在共用网络上建

19、立专用网络的技术。之所以称为虚拟网主要是因为整个 VPN网络的任意两个结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建设所需的点到点的物理链路,而是架构在公用网络服务商ISP所提供的网络平台之上的逻辑网络。用户的数据是通过ISP在公共网络(Internet)中建立的逻辑隧道(Tunnel),即点到点的虚拟专线进行传输的。通过相应的加密和认证技术来保证用户内部网络数据在公网上安全传输,从而真正实现网络数据的专有性。26第三节认同兼容第三节认同兼容第三节 认同兼容一、什么是认同兼容二、网上认同兼容特点27一、什么是认同兼容所谓认同兼容,是说人们对社会中出现的不同社区的人或不同行为模式的认 可和宽容程度。在以往信息不

20、流通的条件下,人们往往坚守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 所形成的社会认同。而且,人们在社会认同上是比较苛刻的。比如,外族人进入 本土,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敌视的,都是给予猜疑、注视和敌意,认同性是比较低 的。对性别的认同也是严格的,一个女孩如果不穿裙子就会受到族人的蔑视,一 个男孩如果不会狩猎就会受到讥讽。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们说,当时的社会认同 是严格的,少有认同兼容,或说认同兼容度很低。在阶级阶层上,古代社会,无 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分明的身份认同,不可含糊。28在讨论现代性上,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认同危机和哈贝马斯的合法性危机都佐证和支持了认同兼容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多元的世界 使个体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

21、素,相对来说,认同危机就会出现,以往所认定的 东西,现在就不好说还是那样恰当的,进而迫使人们不得不兼容认同。今天的网络社区中,自我的去中心化、地球村概念、文本间性的符号解读 等,使认同兼容这个概念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凸显出来。网络社区的社 会联系秩序是在身份认同的机制下形成的,这种身份认同原来在现实社会中大都 局限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外地人均被视为“陌路人”,当是另眼看待的,不管 是客气还是敌意。而在网络上的身份认同过程中,每个上网的网民都基本具有这 个预设:自己有可能遇到任何人(在现实中,如果是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山 区,人们往往认为见到外国人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即便是上网时间不长,

22、所到 的网上场所不多,遇到各种人(异质文化)的概率也高于现实中的。那么就在脑 海中形成了这种意识:遇到任何人都要用一种可能的、可行的、冲突性小的行为方式进行交往。这种认同兼容的可能性增高,认同兼容的普遍性也就显现出来。于是我们说,这种认同兼容可能是全球化的先导机制之一。换句话说,认同兼容 会加快全球化的进程。2930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后现代性后

23、现代性(或者较贬抑的称呼为“后现代情境后现代情境”)通常是指出现于现代性“之后”的人类社会之经济和/或文化的状态或情境。某些思想学派认为现代性结束于20世纪末,并由后现代性所取代;而其他学派则认为现代性一直延续至现在,并囊括了后现代性的所代表的发展内容。后现代性的特色包括了全球化、消费主义、权威的瓦解以及知识的商品化.资本主义起源在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论述中并不是十分清晰。马克思对这一时间标记也显得比较犹豫,马克思从商品与市场的两极分化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得以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把这个日期定在16世纪,因为当时正值大西洋的远洋航线开通的时候,这使商品、劳动力和更大范围的市场交换和流通成为

24、可能。法国历史学家费布罗代尔则把“漫长的16世纪”(即1450年起至16世纪)看成资本主义起源的时期,但他甚至把萌芽上溯至12、13世纪,他认为那时就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布罗代尔赋予工业革命决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8世纪前和18世纪后,18世纪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真正诞生的标志。由于资本主义起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就不能把现代性起源与之简单等同起来。现代性的起源应该是一个更广泛更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以此看来,把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看成现代性缘起的时期比较合理。二、网上认同兼容特点首先,网上自我身份认同与现实中 的自我身份认同相比,前者的自我去中心

25、化程度高。换句话说,网上的自我可以 是也可以不是现实中自己认同的自我,还可以是预设的各种自我形象。虽然现实 中也可以这样,但是所受的限制要多一些;而网上限制则少一些,网络的场景对 个体上网者演示各种不同的自我比较宽容。比如,我在现实中是个性格内向、害 羞少言的青年,在网上却可以把自己装饰成一个外向、凶悍,甚至具有更极端的 人格形象和性格倾向的人。网上认同兼容的范围和强度都要大一些。31其次,网上种族认同也同样显示了较强的认同兼容性。在现实中,我们见到 外种族的人,如果在边远的地方,会凝视、注视,表示友好的少,表达敌意的 多。认同一个外种族人,可能会有一个时间过程;而在网上遇到一个外族人,我 们

26、可能更多的是(如果在语言上交流无障碍的话)喜欢与人交流,虽然也不排除 尚有相对的排外性,但也会视交往的情境而定。而且,网上没有海关,没有视觉 上的服饰差异,没有视觉上的形体差异,只有心灵和精神世界的交流。综上所述,我们在这里试图通过对身份认同、网上身份认同和认同兼容的阐 述,揭示社会运行秩序的结构机制,其中包括以往现实社会的秩序和目前出现的 网络社会的秩序。由于尚处研究伊始,这只是个尝试性的讨论,有待深入和拓 展。总之,笔者认为,身份定位与认同是任何社会维系其运行秩序的基础,网络 社区的出现,显现了较强的认同兼容,进而,认同兼容作为网络社区的一种社会 关联形式的突出特质,表现了网络社区的一种社

27、会秩序特征,同时这又很可能是 全球化的先导机制之一。3233本章要点本章要点 身份是社会秩序的原点,同时又是社会秩序的支持点和社会秩序的永恒 要素。换句话说,没有身份及其规则,就没有社会的秩序。同理,网络社会的秩 序也是以上网者的身份为基础形成的。网上身份分为注册身份和非注册身份。注册身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上 网登录使用的技术决定的注册身份,包括上网登录注册身份和电子邮箱登录的技 术身份;另一类是进入某个社区的登录身份。非注册身份显得更随意一些,通常 一个上网者在网上有若干个非注册身份。进入网站或网上社区后再随意更换的网 名(身份),就属于非注册身份。不同的信息方式有不同的自我建构特点。在身体

28、语言互动和口头传播中,信息方式是面对面的互应形式;在书写印刷传播中,信息方式突出的是另一个语境中的原作再现;而在传统电子传播中,信息方式从文字延伸到了声音和图像信 息,但在大众传播中多是单方向的;到了电子书写与互联网阶段,突出的是信息 的复制与媒介符号互动。在接触自我的过程中,自我建构发生。接触自我对于人类的沟通和自我 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接触自我可以通过自我谈话、去自我中心化、角色扮演、视觉化或想象自我、共享交流等方式来实现。关于网上认同兼容的特点如下:首先,网上自我身份认同与现实中的自 我身份认同相比,前者的自我去中心化程度强。其次,网上种族认同也同样显示 了较强的认同兼容性。此外,还有性别上的兼容和社会身份等级上的兼容等。34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身份概念?2.怎样看待网上身份识别?3.怎样理解网上身份与网名分类?4.讨论网上认同兼容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5.为什么说人的行动及与他人的交往始于自我?6.在不同的信息方式下,自我建构的特点分别是什么?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网络社会学》课件第二章 网络中的身份与自我建构.pptx)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