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织促织蒲松龄南唐后主李煜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他曾利用手中不可抗拒的皇权,影响了中国的民俗,这就是裹脚。传说,李煜让自己的一个妃子“以帛绕脚,令纤小,回旋有凌云之态”。女子缠足之习一时风行,就这样上行下效,这一摧残女子肉体与精神的恶俗竟流行千年之久。千年的历史中,一双双畸形的“三寸金莲”演绎着女子被扭曲的身体,昭示着帝王扭曲的心态。促织讲述的也是因皇帝的爱好而导致民不聊生的故事,这个爱好就是:斗蛐蛐。导入新课学习目标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山东淄川(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天资
2、聪颖,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此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为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了解作者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全书共491篇,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此书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郭沫若评价道:“
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了解作品“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当时诗坛的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批语,这是在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也被称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犬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作者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时代的事,来揭露清朝“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写作背景促织又名“蛐蛐”“斗鸡”“蟋蟀”。古谚“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
4、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的由来。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相关知识基础积累xinbruxsngrh majtinchqing基础积累gochuxchnlihzhbxingliqiod基础积累(1)昂其直(2)手裁举(2)翼日进宰(“直”同“值”,价值,价钱)(“裁”同“才”,副词,刚刚)(“翼”同“翌”,次于今日、今年的)基础积累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责(动词,索取)(动词,责令)(名词,责任,差使)(名词,
5、责罚)基础积累成顾蟋蟀笼虚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动词,回头看)(动词,看,环视)(转折连词,但)靡计不施,讫无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靡(副词,无)(动词,败退)基础积累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窥父不在,窃发盆发与村东大佛阁逼似鸡健进,逐逼之逼(动词,逼近)(副词,非常)(动词,打开)(动词,挖)(名词,丝毫)基础积累岁征民间得佳者笼养之早出暮归大喜,笼归取儿藁葬日与子弟角名词作状语(每年)(用笼子装)(用笼子装)(在早上;在晚上)(用草席)(每天)基础积累旬余,杖至百试使斗而才土于盆而养之细疏其能裘马扬扬仙及鸡犬名词用作动词(打板子)(装土)(成仙)(勇猛
6、善斗)(陈述)(穿着皮衣、骑着马)基础积累而心目耳力俱穷近抚之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走近)蟹白栗黄成述其异形容词用作名词(白肉、黄粉)(非凡本领)基础积累昂其直而高其直辄倾数家之使动用法成然之益奇之成以其小,劣之意动用法(使高)(使高)(使倾尽)(认为正确)(认为奇特)(认为劣)基础积累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今义:行侠仗义之人。基础积累(修饰“少年”的定语“好事者”后置)基础积累(状语“于井”后置)(状语“以掌”后置)(“为”表被动)(“杖”表被动,被杖责)基础积累(一会儿)(吃一顿饭的工夫)(一会儿)(没多久)(不久,随后)(不久,一会儿)(随即,跟着就)(
7、没多久)【活动1】小说的题目为“促织”,整篇小说以促织的得失为主线,安排故事情节。默读全文,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编写结构提纲。起因(第1段):征虫。开端(第2段):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觅虫)发展(第3、4段):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求虫得虫)高潮(第57段):成名失虫和再得异虫。(失虫化虫斗虫)结局(第8段):成名因祸得福。(献虫)作者的评语(第9段)故事情节: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活动2】小说的情节发展一步步走向高潮是需要一定要素的,比如悬念、人物矛盾、环境等。本文推动情节的发展的要素是什么?体现在哪里?悬念老实忠厚的成名因交不出合格的蟋蟀,不
8、仅倾家荡产,而且遍体鳞伤,往后会如何?成名妻子问卜后得到一张画,它灵验吗?蟋蟀死,儿痴呆,成名夫妇会走上绝路吗?好不容易捉到的蟋蟀,却又那么弱小,会有用吗?成名的小虫斗得过“蟹壳青”吗?【活动3】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同学们仔细想想,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实际吗?把这些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情节?(1)问卜。(2)魂化蟋蟀。(3)喜剧性的结尾。问卜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真的会那么灵验吗?从现在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情节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是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走投无路。作
9、用:既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的悲惨处境。魂化蟋蟀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但魂化蟋蟀则不可能。这个虚幻情节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孩子却因为一只蟋蟀而死,并且连死了都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处,要化为蟋蟀来帮助父母,曲折地反映出在那个时代连孩子也没有了生路。这段故事其实隐含着一个强烈的对比:儿子的生命与蟋蟀的生命孰轻孰重。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那么在儿子与蟋蟀的性命不可“得兼”的时候,成名自然便会“舍儿而取促织者也”。不仅如此,即使舍弃儿子也不足以让成名
10、摆脱那样的悲惨境界,只有让儿子变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这是一种多么没有天理的社会!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的悲惨处境。喜剧性的结尾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这样的结果不可能出现,设计这样一个虚构的结局,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也不仅仅是为了引人入胜,更不仅是为了离奇而离奇,而是通过这种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活动4】“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第一,
1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作者以此抒发愤懑不平之感。【活动5】如何理解成名一家的苦难?成名一家的苦难对整个封建社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成名一家的悲剧是深刻的,正是由于成名的质朴、善良而被“报充里正役”,这样就引来更大的灾祸,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受杖责,被逼得“惟思自尽”。费尽苦心得到一只能够“塞责”的促织,又被儿子误毙,以致儿子投井,骨肉分
12、离,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直到儿子僵卧岁余,魂化促织,历经险厄,才从灾难中拯救了全家,于是因祸而得福。【活动6】本文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辛酸、深广的忧愤。作者在文中批判了什么?(1)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成名入邑庠、发大财,官员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这是何等的荒唐!(2)由上而下的众多贪官污吏构成的这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作者批判的矛头直指整个封建官僚系统。(3)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样一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里,善良、质朴不为人称道,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法则”。【活动7】一只小小的促织,竟使成名一
13、家为之悲与喜,为之生与死,为之贱与贵。对此,该如何理解?(1)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人魂化为蟋蟀,这是不可能的。这反应了成名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反映了百姓只能寄希望于神的无奈。(2)小说中成名的力量如此微弱,虫却因为应和了统治者的喜好而价值连城,命贱既不如虫,则人变为虫便成为当然的社会逻辑。(3)以“裘马过世家焉”的“喜剧”结局,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嘲讽,“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更加荒唐可笑!百姓的生死祸福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可见一斑。(4)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幻化成一只促织。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反应了当时人们生
14、存环境的可怕。【活动8】本文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1.情节曲折,构思严谨。本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全文按“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的顺序行文,情节特征一目了然。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情节的每一个发展过程,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掩卷深思。2.语言精炼,生动形象。语言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上。例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卜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
15、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再如,第七段“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段文字通过“怒、奔、跃、张、伸、龁”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3.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真实细腻,突出表现在虚幻情景的描绘上。其成功之处,一在心理上的细微曲折的变化,符合人之常情;二在情景虽然虚幻,却逼似生活真实。例如,成名看到神示画图,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6、”好像出现了希望;“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执图诣寺”后,看到“俨然类画”,希望更近了一步。这事本来荒诞不经,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加以“蹑迹披求”,发现“虫伏草根”后的“扑、掭、灌、逐”等描写逼似实际生活情景,使人只觉情状“如在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诞。又如成名捕捉儿子魂魄所化的蟋蟀,为什么听到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觉得原先那条虫“宛然尚在”?这是他一夜僵卧长愁、神思昏乱的错觉。“见虫伏壁上审谛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为上品蟋蟀,形体上必须“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大”,色彩上则是“白逊黑,黑逊赤,赤逊黄,黄逊青”。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因为它“形若土
17、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这些正是上品蟋蟀的标志。但终究没有把握,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事虽神秘,但结合蟋蟀的鉴别,写出了人物心理细微的曲折变化,就仍使读者感到真实。4.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的外形,“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少年“又笑”。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18、。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成名的促织的奇异,表现了少年的无知可笑的一面。此外,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炼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例如,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把儿子的“恐惧”和妻子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的本性,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以及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促织起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评论征促织(1)觅促织(2)卜促织、得促织(3、4)毙促织、化促织
19、、斗促织(57)献促织(8)评促织(9)随堂练习阅读下面材料,比较其与课文内容的异同,分析各自的好处。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随堂练习材料所讲的是一个悲剧,而课文却是喜剧。材料与课文还有几处不同:用骏马换蟋蟀;妻失促织,惧而自缢;鸡啄食促织;夫亦自经。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这些虚构的情节推动整个故事不断向前发展,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旨。这样的喜剧形式所暗含的其实是不可言说的巨大悲剧,因此有人把这样“喜剧的形式、悲剧的内核”比喻为“带笑的泪”。其实,这是作者通过反讽的艺术手法,把现实和浪漫结合起来,痛斥黑暗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