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一、回顾诗经,了解背景回顾诗经,了解背景诗经 诗经,原名_,也称_,一共_篇,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_。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500年的诗歌作品,是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按内容可分为 _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 _ 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诗三百305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风风: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雅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大雅是歌功颂德之作(宫廷乐歌),小雅多讽刺之声(部分民歌)。颂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宗庙乐歌和舞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内容内容:风、雅、颂
2、风、雅、颂赋: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比:“以彼物比此物”,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手法手法:赋、比、兴赋、比、兴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公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
3、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二、诵读翻译,合作鉴赏二、诵读翻译,合作鉴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无 衣衣 诗经诗经秦风秦风 注意:注意:无衣是一首无衣是一首四言诗四言诗,诵读的,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节奏一般读成“二二/二二”节拍。节拍。(基调:基调:慷慨雄壮慷慨雄壮
4、)诵诵 读读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肯定语气肯定语气 (稍停)(稍停)(快连)(快连)(稍停)(稍停)(感叹语气)(感叹语气)题题 解解 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爱国主义军歌。题解无衣题解无衣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袍: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摆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摆摊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摊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王于兴师王于兴师:周王出兵打仗。于,句:周王出兵打仗。于,句中助词。中助词。同仇:同仇:指共同对付敌人。指共同对付敌人。泽:泽:同同“襗襗”,贴身穿的衣服。,贴身穿的衣服。偕作:偕作:共同行动。共同行动。裳:裳:下衣,这里
5、指战裙。下衣,这里指战裙。甲兵:甲兵:铠甲与兵器。铠甲与兵器。偕行:偕行:一起前进。一起前进。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王于兴师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裳。王于兴师,修我王于兴师,修我甲兵甲兵。与子。与子偕行偕行!无无 衣衣 诗诗经经秦风秦风翻翻 译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王于兴师,
6、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无 衣衣诗经诗经秦风秦风谁说没有衣裳穿?和你同穿战袍。谁说没有衣裳穿?和你同穿战袍。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戈与矛,和你共同对敌!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戈与矛,和你共同对敌!谁说没有衣裳穿?和你同穿内衣。谁说没有衣裳穿?和你同穿内衣。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谁说没有衣裳穿?和你同穿战裙。谁说没有衣裳穿?和你同穿战裙。君王出兵打仗,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君王出兵打仗,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岂曰无
7、衣岂曰无衣与子与子同袍同袍 王于兴师王于兴师 修我修我戈矛戈矛 与子与子同仇同仇同泽同泽 矛戟矛戟 偕作偕作同裳同裳 甲兵甲兵 偕行偕行内容内容形象形象主题主题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积极响应齐心备战同仇敌忾勇赴战场歌颂将士们同甘共苦、团结一致、同仇敌歌颂将士们同甘共苦、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主义精神。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主义精神。1、比较内容变化,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主旨。诗歌研读诗歌研读2、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无衣三章,
8、每章五句,在重章叠句重章叠句的反复吟唱中,用“赋赋”的表现手法,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歌颂了一种慷慨雄壮、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作用:便于记忆和咏唱。增加诗歌的节奏性和音乐感。回旋反复,可充分的抒发作者的情感。练习:练习:重重章叠句章叠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长。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道阻且跻。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9、。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道阻且右。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以下小题。(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以下小题。(5 5分)分)桃桃夭(夭(诗经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桃之夭夭,有 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注】归:出嫁。归:出嫁。(fn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蓁(zhnzhn)
10、蓁:草木)蓁:草木茂盛的样子茂盛的样子。(1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的形式。(的形式。(1 1分分)(2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4 4分)分)重章叠句(重章叠句(1 1分)分)(2 2)以)以“桃之夭夭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
11、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4 4分分)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是机械的重复吗?如果不是,体现了怎样的变化?有何作用?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的思路,便于情节的展开,使情感层层推进,
12、形成了一种参差美。主旨概括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犬戎入侵的军中战歌,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三、联系现实,感悟精神三、联系现实,感悟精神1.你觉得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一种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信仰;一种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意志;一种砥砺前进,携手同行的豪情;一种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勇气;交流探究交流探究请联系现实,说一说你联想到了哪些具有无衣精神的人或事。2.请联系现实,说一说你联想到了哪些具有无衣精神的人或事。抗疫路上的“00”后撑起青春脊梁 在防疫一线的志愿者队伍中,有许多“00”后的身影,他们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了战疫的责任,稚嫩的脸庞遮掩
13、不住他们坚定的眼神,他们用行动证明“00”后的肩膀靠得住。四、全文总结四、全文总结全文总结 这首诗充满了慷慨激昂、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这种精神和勇气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无 衣衣诗经诗经秦风秦风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肯定语气肯定语气 (稍停)(稍停)(快连)(快连)(稍停)(稍停)(感叹语气)(感叹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