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现代贸易理论 第一节、里昂惕夫之迷 里昂惕夫之谜是里昂惕夫运用其投入产出 分析法对HO理论进行验证时得出的与 HO理论相反的结论,即美国出口的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 品 。 表表1:美国生产出口品和进口品所使用的:美国生产出口品和进口品所使用的 资本和劳动量的比较资本和劳动量的比较 (1947年的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 出口品 进口品 出口品/进口品 生产量(美元) 1000000 1000000 资本(美元, 1947年价格) 2550780 3091339 劳动力(人/年) 182 170 资本/劳动力 14015 18184 77 从上表可知,1947年美国生产1
2、00万美元 的出口商品,需要使用资本额2,550, 780美元和投入182人年的劳动,其生产 函数为2,550,780:182人年。资本与 劳动之比(资本密集度)为14015。生产 进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之比为18184。可 见,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14015小于进口 品的资本密集度18184,而且最后一栏表 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只是进口品资本 密集度的77%。显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 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表表2:美国生产出口品和进口品所使用的:美国生产出口品和进口品所使用的 资本和劳动量的比较资本和劳动量的比较 (1951年的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 出口品 进口品 出口品/进口品
3、 生产量(美元) 1000000 1000000 资本(美元, 1951年价格) 2256800 2303400 劳动力(人/年) 174 168 资本/劳动力 12977 13726 94.5 从上表可知,1951年美国出口品的生产函 数,资本与劳动之比为$2,256,800: 174人年,资本密集度为12,977;进口 品的生产函数,资本与劳动之比为$2303, 400:168人年,资本密集度为13,726; 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是进口品的94.5。 可见,里昂惕夫第二次验证的结果与第一 次验证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1951年美国 出口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 资本密集型产品,谜依然存
4、在。 二、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 (一)、劳动熟练说(一)、劳动熟练说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 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因此,在使用同 样数量的资本装备时,美国每个工人工作 一年,相当于外国每个工人工作三年,或 三个工人工作一年。所以,美国工人的总 数应乘以3。这样,资本的数量未变,而劳 动力增加3倍,那么美国每个工人的资本供 给,比起其他许多国家来说,就变得相对 少一些,而不是多一些了。于是,美国变 成劳动力充裕的国家,故应输出劳动密集 型产品。 (二)、人力资本理论(二)、人力资本理论 他们认为美国出口商品中的劳动力密集, 并不是普通劳动力密集,而是技术密集, 美国劳动力比其他国
5、家的劳动力生产效率 高,这种较高的生产效率来自熟练的技术, 而熟练的技术则来自于在劳动力身上的投 资。 人力资本理论说明,各国劳动力的内涵 和外延都是不同的,在劳动力身上体现了 不同的人力资本,因而各国劳动力要素有 着质的差别。要使一个国家在人力资本方 面获得优势,就必须进行教育培训等方面 的投资。 (三)、自然资源要素说(三)、自然资源要素说 经济学家凡尼克(Jvanek)认为,里 昂惕夫只考虑了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省 略了自然资源的投入分析,然而事实上那 个时期,美国的进口中有相当多的是自然 资源,如铝矾土、铜、铁、铅、镁、锌、 石油等。而开采这些矿物资源需要大量的 机器设备,投入较多的资
6、本,因此表现为 资本密集型。而进口中,这种矿物资源占 有其进口的一半。因此在计算中如果加上 自然资源,那么其结果就会与HO模式相 一致。 (四)、贸易壁垒说(四)、贸易壁垒说 包德温认为,里昂惕夫用1947年美国进 口实际构成所制订的加权数没有考虑关税 限制进口的因素。美国的关税政策是通过 关税壁垒,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以 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国内就业 水平,结果人为地增加了进口货物中资本 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降低了进口替代产品 的平均劳动密集程度。 (五)、要素密集反向论(五)、要素密集反向论 要素密集反向要素密集反向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资本丰裕 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丰裕
7、的国家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当两种产品生产的替带弹性差异较大时, 即随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一种产品的 生产中容易用一种生产要素替代另一种要 素,而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则很难用一种要 素替代另一种要素,这时就可能发生要素 密集反向的情况。 第二节、技术差距理论 一、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技术进步意味着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投入 产出系数的变化,会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 或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因此,技术进步实 质上等于生产要素供应量的增加,它可以 通过影响一国的商品价格水平、资源赋予 状况等来影响该国的比较优势地位,从而 对国际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技术差距理论 “反应差距”反应差距”是指从创新国生产到模
8、仿国开始 模仿生产所需的时间,“掌握差距”是指模仿 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同一水平所需的时 间,这一时间内生产扩大,进口被本国产品所 替代。 创新国新产品问世,而外国消费者还不认为它 是国内产品的完全替代品,对它并无需求的这 一段时间间隔称为“需求差距”“需求差距”。一般来说, 需求差距会小于反应差距,更会小于模仿差距。 需求差距与反应差距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国际贸 易的利益。需求差距越短,反应差距越长,技 术创新国获得的贸易利益越大。 三、技术差距贸易模型 胡弗鲍尔(GC. Hufbauer)根据技术差距理 论,建立了技术差距贸易模型。假设甲国为创 新国,乙国为仿制国。如下图所示: Q T T
9、0 T1 T2 T3 甲国生产和出口数量甲国生产和出口数量 甲国生产、出口甲国生产、出口 乙国生产、出口乙国生产、出口 需求差距需求差距 反应差距反应差距 掌握差距掌握差距 模仿差距模仿差距 乙国生产和出口数量乙国生产和出口数量 图中横轴T表示时间,纵轴Q表示商品数量, 横轴上方则表示技术创新国甲的生产和出口 (乙国的进口)数量,横轴下方则表示技术 模仿国乙的生产和出口(甲国的进口)数量。 从T0起,甲国开始生产新产品,T0T1为需 求滞后阶段,乙国对新产品没有需求,因而 甲国不能将新产品出口到乙国,过了T1,乙 国模仿甲国的消费对新产品有了需求,甲国 出口、乙国进口新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
10、需求量逐渐增加,甲国出口量、乙国进口量 也逐渐扩大 。 由于新技术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乙国,达 到T2,乙国掌握新技术开始模仿生产新产 品,反应滞后阶段结束,掌握滞后阶段开 始,此时甲国的生产和出口(乙国的进口) 量达到最大。过了T2,随着乙国生产规模 扩大、产量增加,甲国的产量和出口量 (乙国的进口量)不断下降。达到T3,乙 国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新产品成本进一 部下降,其产品不但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 全部需求,而且可以用于出口。至此,技 术差距消失,掌握滞后和模仿滞后阶段结 束。可见,甲乙两国贸易发生于T1T3 这段时间,即乙国开始从甲国进口到甲国 出口为零这段时间。 第三节、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11、 一、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林德尔认为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 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生产 的产品,即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 国内需求。这是因为: 第一第一,只有当一国企业规模扩大受到本国 市场容量限制时,企业家才会想方设法打 开国外销路,扩大销售范围,把国内贸易 扩大为国际贸易。 第二第二,一国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为了解决 本国所面临的切身问题而产生的,因此, 创新产品一般是在先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尔后才逐步适应出口的需求。 第三第三,因为发明创造和创新产品与市场关 系密切,因此,出口的工业品要获得相对 优势,首先必须立足国内市场。两个国家 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
12、易量就越大。 二、对需求相似理论的简评 林德尔从收入水平、需求结构、偏好习惯、 市场机会和销售成本等角度提出建立贸易理论 模式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缺陷: 首先,该理论不能作为解释国际贸易原因、格 局的总体性的贸易理论,它的角度比较狭窄。 其次,当代的国际贸易现实已经同林德尔提出 的某些命题不相符合。 最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为维护旧国际经济 秩序服务的。 第四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的生命周期 (一)、新产品导入期(一)、新产品导入期 这时的产品要素密集性表现为知识技术密 集型。在产品导入期,由于没有竞争对手, 创新企业在
13、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享有 垄断权。 (二)、产品成长期(二)、产品成长期 这时的产品要素密集性表现为资本密集 型。创新国向仿制国出口减少,但对仿制 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仍具有出口优 势。 (三)、产品标准化时期(三)、产品标准化时期 这一时期产品要素密集性表现为劳动密集 型。生产转向劳动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产品返销到创新国。 二、产品生命周期的贸易模式 在第一阶段,美国生产全部的新产品,并 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 在第二阶段,美国进口货在摹仿国市场的 竞争力下降,出口开始减少。 在第三阶段,欧洲、日本等国的产品开始 在第三国市场与美国货竞争,并逐步取代 了美国货而占领第三国市
14、场,美国出口全 面下降。 在第四阶段,美国创新产品的出口效益已 经几乎消失,反而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时间时间 出 口 量 出 口 量 进 口 量 进 口 量 T0 T1 T2 T3 T4 T5 美国美国 后进国家后进国家 日本、欧洲日本、欧洲 产品生命周期贸易模式产品生命周期贸易模式 三、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简评 (一)、揭示了生产要素密集型的动态(一)、揭示了生产要素密集型的动态 变化变化 (二)、指出了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二)、指出了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 转移转移 (三)、分析了进口需求的动态变化(三)、分析了进口需求的动态变化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原料贸易周期理论 (一)、原料贸
15、易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原料贸易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1、派生需求上涨时期 2、需求和供给来源替代时期 3、人工合成和研究与开发时期 (二)、原料贸易周期理论的意义(二)、原料贸易周期理论的意义 1、技术进步主宰着原料贸易生命周期阶段的转变。 2 、原料贸易周期与制成品贸易周期具有相反特征。 3、原料的贸易条件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 4、 世界原料的供应是乐观的。 第五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各国以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优势实行专业化基 础的商品交换,如发达国家以工业品交换发 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即为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以各国部门内产品的生产专业 化为基础的交换,这种交换是生产要素禀赋 相
16、似、产业结构相似和消费结构相似的工业 国之间的贸易。一般来说,产业内贸易具有 以下特点: 1、贸易的对象是同类产品,流向具有双 向性,即同一产业的产品在一国既有输入 又有输出。 2、作为产业内贸易对象的同一类产品, 其产品品种复杂繁多,可以是劳动密集型 产品,也可以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一般在消费上具有 替代性,产品生产所需的要素投入具有类 似性。 一、产品异质性 产品质异性产品质异性是指同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存 在差异,如质量、性能、规格、商标、牌 号、设计、款式等不同,甚至每一种产品 在其中每一方面存在细微差别。 异质性产品可分为两类两类:一是水平差异水平差异产 品,是
17、指具有相同质量但在其他方面具有 不同特点的产品。水平差异产品的国际交 换更多地反应了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的偏 好。 二是垂直性差异垂直性差异产品,是指花色品种相同 但是质量不同的产品。垂直性差异产品的 需求却受其收入水平高低的约束。 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产生生产效率 提高所带来的产量增加或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 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 (一)、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第一,企业的集聚加强了竞争的压力,使之不 得不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企业的集聚,易于传递新的信息,相互 促进,推动新技术更加迅速
18、发展。 第三,随着企业的集中,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愈 来愈完善,从而达到产业规模的经济效益。 (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单个厂商通过自身生产 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下降或生产 效率的提高。一般来说,具有垄断竞争的 厂商,其内部规模经济的优势更大,拥有 领先于其他同业生产者的比较成本优势, 更具有开拓和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能力。 三、需求偏好相似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人均收入水平决 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低收入、中等收 入和高收入的国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不 同收入水平的国家需求不同档次的商品。 高收入的国家需求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 深、价值量大的高档商品;低收入
19、的国家 主要需求一般档次的商品。因此,人均国 民收入水平越相近,需求结构越相似,相 互需求就越大,相互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 也就越大。 第六节、国家竞争优势论 一、国家竞争优势论要旨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 行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的繁荣不是固定的, 而是创造出来的。一国的竞争力高低取决 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 是竞争力的源泉”。 二、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一)、要素条件 (二)、需求状况 (三)、关联的和支持性产业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五)、机遇 (六)、政府 三、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一)、要素驱动阶段(一)、要素驱动阶段 该阶段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取
20、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 优势,即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 (二)、投资驱动阶段(二)、投资驱动阶段 该阶段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资本要素。 具有优势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三)、创新驱动阶段(三)、创新驱动阶段 该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创新。具有优势的是 技术密集型产业。 (四)、财富驱动阶段(四)、财富驱动阶段 四、国家竞争优势论简评 首先首先、该理论深化了对要素竞争优势的认 识,提出在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竞争优势是 动态变化的。 其次其次,该理论用贸易和投资综合在一起的 思路来解释一个国家何以能成为在一个特 定产业中获得成功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国际 竞争者的“母国基地”。 最后最后,该理论充分反映竞争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