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释译图析释译图析)灵枢灵枢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篇名解释篇名解释百病始生百病始生 百病百病,泛指多种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始生,即开始发生。,即开始发生。类经类经 疾病类疾病类 二二注云:注云:“百病始生,无非百病始生,无非外感、内伤,外感、内伤,而复有上中而复有上中下之分也。下之分也。”因本篇着重因本篇着重讨论了疾病讨论了疾病发生的原因、邪入的部位、发生的原因、邪入的部位、病邪的传变及其见证和治疗病邪的传变及其见证和治疗原则等原则等,故以故以百病始生百病始生名篇。名篇。如如 灵枢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 卷卷八八云:云:“内有百病始生,内有百病始生,故名篇。故
2、名篇。”篇章大意篇章大意 一、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诸邪伤人而病起于三部的发一、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诸邪伤人而病起于三部的发病规律以及外感发病的机理。病规律以及外感发病的机理。二、阐述外感病的一般传变规律。二、阐述外感病的一般传变规律。三、讨论积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积于不同部位的特征。三、讨论积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积于不同部位的特征。四、举例说明五脏所伤的常见病因,并提出了四、举例说明五脏所伤的常见病因,并提出了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篇章结构篇章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讨论疾病的发生讨论疾病的发生第二节第二节 阐述疾病的传变阐述疾病的传变第三节第三节 讨论积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讨论积证的病因
3、、病机和证候第四节第四节 论述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论述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 释译图析释译图析第一节第一节 讨论疾病的发生讨论疾病的发生 一、提出一、提出“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二、论述二、论述“两虚相得两虚相得”,疾病由生,疾病由生 原文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生于风雨寒暑,清湿清湿喜怒喜怒。喜怒不节则伤。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伤异类,愿闻其,愿闻其会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
4、阳,请言其方方。喜。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袭虚,则病起于上,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淫泆不可胜数不可胜数。一、一、提出提出“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注解释义注解释义 黄帝问于岐伯曰: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雨寒暑,清湿清湿喜怒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愿闻其闻其会会。清湿:清湿:“清清”,通,通“凊凊”,
5、寒冷。清湿,此谓居,寒冷。清湿,此谓居处环境寒冷潮湿。处环境寒冷潮湿。喜怒喜怒:此泛指喜怒等情志致病因素。此泛指喜怒等情志致病因素。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三部之气,指伤于上部的三部之气,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情志刺激,是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情志刺激,是三种不同性质的病邪。三种不同性质的病邪。所伤异类,指上述邪气性质不所伤异类,指上述邪气性质不同,伤人的部位不同。同,伤人的部位不同。会会:经籍纂诂经籍纂诂注:注:“会,要也。会,要也。”即要领、即要领、要点。要点。黄帝问于岐伯曰: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
6、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会。黄帝向岐伯问道:一切疾病之所以发生的原黄帝向岐伯问道:一切疾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感受风雨、因,都是由于感受风雨、寒暑、寒湿等外邪,寒暑、寒湿等外邪,或是喜怒等情志刺激所致。或是喜怒等情志刺激所致。因喜怒情志过度则伤因喜怒情志过度则伤及内脏;及内脏;外感风雨之邪伤人则伤害人体的上部,外感风雨之邪伤人则伤害人体的上部,清湿之邪伤人则伤害人体的下部。清湿之邪伤人则伤害人体的下部。这种不同性质这种不同性质的病邪,伤害人
7、体的具体部位各不相同,愿意听的病邪,伤害人体的具体部位各不相同,愿意听你讲一讲其中的要点。你讲一讲其中的要点。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或起于阳,请言其方方。方:方:广雅广雅 阳韵阳韵注:注:“方,道也。方,道也。”引申引申为道理、规律。为道理、规律。岐伯答道:侵犯人体岐伯答道:侵犯人体三部的喜怒、风雨、清湿三部的喜怒、风雨、清湿三种病邪性质各不相同,三种病邪性质各不相同,它们引起发病,有的起始它们引起发病,有的起始于在里的阴分,有的起始于在里的阴分,有的起始于在表的阳分,请允许我于在表的阳分,请允许我说明其中的道理。说明其中的道理。喜
8、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由于喜怒等情志发自内脏、内脏又属阴,由于喜怒等情志发自内脏、内脏又属阴,因因此凡是喜怒等情志不节的就会伤害内脏此凡是喜怒等情志不节的就会伤害内脏 ,而内脏而内脏受伤发病就是病起于在里的阴分。受伤发病就是病起于在里的阴分。喜怒喜怒情志不节情志不节 伤脏伤脏(伤内脏、伤中伤内脏、伤中)伤内(内脏)伤内(内脏)病病 起起 于于 阴阴里里 证证喜喜怒怒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寒湿为水、属阴,出于地气,地气自下向上寒湿为水、属阴,出于地气,地气自下向上运行,运行,所以寒湿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下部。所以寒湿之邪容易侵
9、袭人体的下部。寒湿之邪侵袭寒湿之邪侵袭 伤下伤下伤外(体表)伤外(体表)病病 起起 于于 阳阳表表 证证清湿清湿自地而生自地而生 风雨风雨袭虚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袭虚袭虚:乘虚侵袭。乘虚侵袭。风为阳邪、雨从上风为阳邪、雨从上往下运行,往下运行,所以风雨之所以风雨之邪乘虚侵袭易于侵伤害邪乘虚侵袭易于侵伤害人体的上部。人体的上部。这就是不同邪气侵这就是不同邪气侵犯人体而易于引起发病犯人体而易于引起发病的三个部位。的三个部位。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风雨六淫风雨六淫 伤上伤上伤外(体表)伤外(体表)病病 起起 于于 阳阳表表 证证风雨风雨自天而降自天而
10、降 至于其至于其淫泆淫泆不可胜数不可胜数。淫泆:淫泆:淫,浸淫;淫,浸淫;泆泆,溢也,有流溢、扩散,溢也,有流溢、扩散之义。淫之义。淫泆泆,即病邪在体,即病邪在体内浸淫扩散。内浸淫扩散。不可胜数:不可胜数:胜,尽胜,尽也。数,辨、审、考察。也。数,辨、审、考察。不可胜数,谓难以尽察。不可胜数,谓难以尽察。至于病邪体内浸淫至于病邪体内浸淫扩散、证候变化多端,扩散、证候变化多端,那就难以尽察了。那就难以尽察了。图表分析图表分析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起于阳起于阳 表表 证证 风雨寒暑风雨寒暑(概括六淫)(概括六淫)伤上部伤上部 外外 感感 至于其淫泆至于其淫泆病病 清湿清湿(居处寒
11、冷潮湿)(居处寒冷潮湿)伤下部伤下部 三三 部部邪邪 不可胜数不可胜数 内内 伤伤 喜怒不节喜怒不节(泛指七情)(泛指七情)伤内脏伤内脏 起于阴起于阴 里里 证证 小结小结 本文讨论邪气不同,所伤有别。本文讨论邪气不同,所伤有别。一、说明一、说明百病始生即疾病的发生百病始生即疾病的发生,是因风雨寒是因风雨寒暑清湿六淫、暑清湿六淫、喜怒七情两类性质不同的致病因喜怒七情两类性质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素引起。实际这就是外感、内伤两类病因分类实际这就是外感、内伤两类病因分类的雏形。的雏形。二、由于二、由于病邪性质不同病邪性质不同,因此因此侵犯人体的途径、侵犯人体的途径、伤害人体的部位、伤害人体的部位、引起
12、疾病的性质也各有差异引起疾病的性质也各有差异。即六淫风雨伤上、清湿伤下,风雨清湿六淫均即六淫风雨伤上、清湿伤下,风雨清湿六淫均伤于外,伤于外,故病起于阳、起于外;而七情喜怒伤故病起于阳、起于外;而七情喜怒伤脏、伤于内,故病起于阴、起于内。脏、伤于内,故病起于阴、起于内。原文原文 黄帝曰:余黄帝曰:余固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虚邪之风,与,与其身形,其身形,两虚两虚
13、相得,乃客其形。相得,乃客其形。两实两实相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其身形,参以虚实虚实,大病乃成。,大病乃成。气有定舍,气有定舍,因处为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上下中外,分为三员。二、论述二、论述“两虚相得两虚相得”,疾病由生,疾病由生 注解释义注解释义 黄帝曰:余黄帝曰:余固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卒闻其道。闻其道。固:固:本来、原本。本来、原本。卒:卒:详尽、详细。详尽、详细。黄帝说:我原本对黄帝说:我原本对临床上千变万化的病变临床上千变万化的病变不能很清楚地辨别,所不能很清楚地辨别,所以请教先
14、生,我愿意听以请教先生,我愿意听您详尽地讲明其中的道您详尽地讲明其中的道理。理。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人。岐伯回答说岐伯回答说 :一般风雨寒热之邪,一般风雨寒热之邪,如果不是遇到如果不是遇到正气虚正气虚弱弱之人,这种邪气是之人,这种邪气是不可能单独伤害人体不可能单独伤害人体而引起发病的。而引起发病的。本句本句是说风雨寒是说风雨寒热六淫之邪必须与人热六淫之邪必须与人体正气虚弱结合,才体正气虚弱结合,才能引起发病。能引起发病。常言道:苍蝇不常言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叮无缝的蛋!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
15、故邪不能独伤人。不能独伤人。有的人突然遇到了急有的人突然遇到了急风暴雨的侵袭,却不发生风暴雨的侵袭,却不发生疾病,就是由于该人疾病,就是由于该人体质体质强壮、正气不虚强壮、正气不虚的缘故。的缘故。所以说邪气不能单独伤害所以说邪气不能单独伤害人体而致病。人体而致病。本句本句是举例说是举例说明逢疾风暴雨六淫明逢疾风暴雨六淫之邪而不病者是因之邪而不病者是因该人体质强壮、正该人体质强壮、正气不虚的缘故,即气不虚的缘故,即正气在发病中起到正气在发病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决定性的作用。小伙子说:身体小伙子说:身体强壮,我不得病!强壮,我不得病!此必因此必因虚邪之风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与其身形,两虚两虚相得,
16、乃客其形。相得,乃客其形。虚邪之风:虚邪之风:虚邪,虚虚邪,虚风之邪。风,此指虚风,即风之邪。风,此指虚风,即气候异常。虚邪之风,指致气候异常。虚邪之风,指致病的异常气候,如冬季应寒病的异常气候,如冬季应寒而反温、夏季应热而反凉等而反温、夏季应热而反凉等即是。即是。两虚:两虚:一指外界的虚一指外界的虚邪、一指人体正气虚弱。邪、一指人体正气虚弱。如果遇到疾风暴雨六如果遇到疾风暴雨六淫之邪侵袭而生病的,这淫之邪侵袭而生病的,这必然是由于虚邪之风侵袭必然是由于虚邪之风侵袭与其正气虚弱两相结合,与其正气虚弱两相结合,即在两虚结合的情况下,即在两虚结合的情况下,外邪才能乘虚侵入形体而外邪才能乘虚侵入形体
17、而发生疾病。发生疾病。本句本句是说逢疾风暴雨而是说逢疾风暴雨而病者,必然属病者,必然属两虚相得两虚相得。两实两实相逢,众人肉坚。相逢,众人肉坚。两实:两实:一指体质一指体质强壮、正气充实;一指强壮、正气充实;一指外界当令的寒暑之气,外界当令的寒暑之气,即实风,如冬季当寒则即实风,如冬季当寒则寒、夏季应热则热等即寒、夏季应热则热等即是。是。如果体质强壮、正气不如果体质强壮、正气不虚,而所遇到的又是当令的虚,而所遇到的又是当令的寒暑之气,即两实相逢,那寒暑之气,即两实相逢,那么人们的皮肉坚实、腠理致么人们的皮肉坚实、腠理致密,邪气自然就不会侵犯人密,邪气自然就不会侵犯人体了。体了。本句本句与与风雨
18、寒热,不得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虚,邪不能独伤人 基本同基本同义,即正气充实又遇当令的义,即正气充实又遇当令的寒暑之气,众人肉坚,是不寒暑之气,众人肉坚,是不会发生风雨寒热六淫之邪为会发生风雨寒热六淫之邪为病的外感病。病的外感病。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参以虚实虚实,大病乃成。,大病乃成。虚实:虚实:虚,指正虚,指正气虚弱。实,指邪气炽气虚弱。实,指邪气炽盛。盛。人们感受虚邪发人们感受虚邪发病,是因于天时气候病,是因于天时气候的反常,及其身形正的反常,及其身形正气的虚弱。亦即在正气的虚弱。亦即在正虚邪实两相结合的情虚邪实两相结合的情况下,
19、才会形成严重况下,才会形成严重的疾病。的疾病。本句本句进一步强调进一步强调人们感受虚邪发病是人们感受虚邪发病是正虚邪实两相结合正虚邪实两相结合的的缘故。缘故。气有定舍,因处为名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上下中外,分为三员为三员。气有定舍,因处为名:气有定舍,因处为名:气,指邪气。舍,居处。气有气,指邪气。舍,居处。气有定舍,因处为名,言邪气伤人定舍,因处为名,言邪气伤人有一定的部位有一定的部位 ,根据不同的,根据不同的部位确定病名。部位确定病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上下中外,分为三员:员,员,说文解字说文解字 曰:曰:“员,员,物数也。物数也。”此指部位数。此指部位数。马马莳注曰:莳注曰
20、:“盖人身大体自纵盖人身大体自纵而言之,则以上中下为三部而言之,则以上中下为三部;自横而言之,自横而言之,则以在表、在里、则以在表、在里、半表半里为三部半表半里为三部,故谓之上下,故谓之上下中外之三员也。中外之三员也。”病邪一般都根据病邪一般都根据各自的性质不同侵袭各自的性质不同侵袭人体的一定部位或是人体的一定部位或是储藏在一定的部位过储藏在一定的部位过后再发,这样就可以后再发,这样就可以根据邪气伤人的部位根据邪气伤人的部位不同而确定其病名。不同而确定其病名。可按上下中外分为三可按上下中外分为三部,具体来说,人体部,具体来说,人体从纵的方面,分成上从纵的方面,分成上中下三部;在横的方中下三部;
21、在横的方面,又分成表、里、面,又分成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半表半里三部。图表分析图表分析 外感病发病机理外感病发病机理 虚邪之风虚邪之风 邪气盛实邪气盛实 两虚两虚 相得(参以虚实)相得(参以虚实)发病发病 与其身形与其身形 正气虚弱正气虚弱 (*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可参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可参素问遗篇素问遗篇刺法论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及素问素问评热病论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与此同义。)与此同义。)小结小结 本文主要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两虚相得两虚相得”、疾病由生的外感、疾病由生的外感病的发病机理。病的发病机理。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
22、在一定条件下邪正矛盾斗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矛盾斗争的体现。争的体现。就是说,就是说,邪气邪气固然能致病,但是固然能致病,但是不通过不通过正气之虚正气之虚,邪气是不能单独伤人发病的邪气是不能单独伤人发病的。这不仅这不仅说明了外感病的发病机制说明了外感病的发病机制,而且还,而且还突出说突出说明了祖国医学以内因为主的发病观点明了祖国医学以内因为主的发病观点。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本文阐发外感病的发病机理本文阐发外感病的发病机理 ,还提示还提示内经内经重重视正气的学术思想视正气的学术思想。祖国医学重视正气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祖国医学重视正气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个方面
23、:一是反映在发病学上一是反映在发病学上: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根本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原因,正气在外感病的发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气在外感病的发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反映在病理机转上二是反映在病理机转上: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预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预后、转归,就正邪双方来说,后、转归,就正邪双方来说,正气的盛衰存亡在一定正气的盛衰存亡在一定条件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条件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正盛邪退,疾病就好转、如正盛邪退,疾病就好转、或者就痊愈;而正不胜邪,疾病又会加重、甚至恶化。或者就痊愈;而正不胜邪,疾病又会加重、甚至恶化。祖国医学重视正气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祖国医学重视正
24、气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方面:一是反映在发病学上:一是反映在发病学上:二是反映在病理机转上:二是反映在病理机转上:三是人体正气的盛衰,主要决定于先天与后天两方三是人体正气的盛衰,主要决定于先天与后天两方面:面:就就先天先天来说来说,先天禀赋在于优生强基,扶助先天正,先天禀赋在于优生强基,扶助先天正气;气;就就后天后天而言而言,后天调养在于摄生强身,扶助后天正,后天调养在于摄生强身,扶助后天正气。气。这些扶助正气、强盛正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这些扶助正气、强盛正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在中医学的防病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属措施和方法,在中医学的防病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属
25、于于“上工上工”的范畴。的范畴。总结总结 (第一节)(第一节)本文主要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两虚相得两虚相得”、疾病由生的外感、疾病由生的外感病的发病机理。病的发病机理。原文认为多种原文认为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为风雨寒暑清湿喜疾病发生的原因为风雨寒暑清湿喜怒怒,这些病因按其始发途径的内外可分为阴阳两这些病因按其始发途径的内外可分为阴阳两大类大类,又按其所伤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上、下、又按其所伤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上、下、内三部之气内三部之气。疾病(疾病(主指外感病主指外感病 )发生的原理是)发生的原理是 两虚相得两虚相得,正气在发病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正气在发病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阐述疾病的传变
26、阐述疾病的传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皮肤缓则腠理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立则淅然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洒淅喜惊喜惊。留。留而不去,传舍于而不去,传舍于输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
27、之脉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肠胃之时,贲响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多热则溏出麋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息而成积。或著。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之脉,或著于膂筋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缓筋筋,邪气淫泆邪气淫泆,不可胜论,不可胜论。原文原文
28、注解释义注解释义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皮肤缓则则腠理开,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立,毛发立则淅然淅然,故皮肤痛。,故皮肤痛。皮肤皮肤缓:缓:缓,宽缓,宽也,松也,指疏松。也,松也,指疏松。皮肤皮肤缓缓,此指此指腠理疏松、腠理疏松、表表虚。张介宾注虚。张介宾注曰:曰:“表表虚则皮肤缓虚则皮肤缓,故邪得故邪得乘之乘之。”淅然:淅然:淅,寒淅,寒貌。淅然,形容怕冷的貌。淅然,形容怕冷的样样子。子。所以外感虚风贼邪侵袭所以外感虚风贼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皮肤,皮肤人体,首先侵犯皮肤,皮肤腠理疏松即表
29、虚不固则腠理腠理疏松即表虚不固则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则邪气从毛开泄,腠理开泄则邪气从毛孔乘虚侵入,并渐至深部。孔乘虚侵入,并渐至深部。由于外邪侵袭而卫阳之气失由于外邪侵袭而卫阳之气失调,气主煦之,卫气失调不调,气主煦之,卫气失调不能温煦皮毛遂使毛发竖起、能温煦皮毛遂使毛发竖起、淅然怕冷;淅然怕冷;外邪袭人则卫气外邪袭人则卫气受伤、气血运行凝滞,或外受伤、气血运行凝滞,或外邪袭人而经络之气阻滞,故邪袭人而经络之气阻滞,故皮肤疼痛。皮肤疼痛。其痛之时息其痛之时息: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作作“其其病时痛时息病时痛时息”。指疼痛指疼痛时作时止时作时止,有间歇。,有间歇。大经乃代大经乃代:大大经经,指经脉指
30、经脉,与络脉相与络脉相对而言。对而言。代代,代替、接,代替、接替。替。大经乃代大经乃代,指邪气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接替络脉受邪。若邪气留而不除,就若邪气留而不除,就会传入络脉。会传入络脉。邪气留止络脉则络脉邪气留止络脉则络脉运行凝滞,故肌肉运行凝滞,故肌肉痠痠痛。痛。若疼痛时作时止有间歇,若疼痛时作时止有间歇,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而经脉代受邪害。而经脉代受邪害。因病邪因病邪由络至经传变,由络至经传变,络脉络脉气血气血凝滞凝滞稍有缓解,故稍有缓解,故疼痛时疼痛时作时止作时止。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
31、之时,痛于肌肉,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大经乃代。如果如果邪气滞留不邪气滞留不除,就会传入经脉。除,就会传入经脉。邪气留止经脉则邪气留止经脉则经气凝滞经气凝滞、阳气不得温阳气不得温煦,故恶寒战栗,犹如煦,故恶寒战栗,犹如受了惊恐一样受了惊恐一样。洒淅:洒淅:洒、洒、淅,同义词联用淅,同义词联用,均均指寒貌。洒淅,指恶指寒貌。洒淅,指恶寒怕冷的样子。寒怕冷的样子。喜喜惊:惊:喜喜,易,易也。喜惊,指易于发也。喜惊,指易于发生寒栗而不能自制,生寒栗而不能自制,犹如受了惊恐一样。犹如受了惊恐一样。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洒淅喜惊喜惊。输输:即下
32、文之即下文之“输脉输脉”,指足太阳膀,指足太阳膀胱经。胱经。杨上善注曰:杨上善注曰:“输脉者,足太阳脉,输脉者,足太阳脉,以管五脏六腑之以管五脏六腑之输输,故,故曰曰输脉输脉。如果如果邪气滞留不邪气滞留不除,就会传入输脉。除,就会传入输脉。邪气留止输脉则邪气留止输脉则六经之气因此郁滞不六经之气因此郁滞不通通。因为因为四肢关节、四肢关节、腰脊等部位皆为六经腰脊等部位皆为六经之气所过,之气所过,所以所以经气经气郁滞、不通则痛,郁滞、不通则痛,因因此此四肢关节疼痛、腰四肢关节疼痛、腰脊强硬不能屈伸。脊强硬不能屈伸。留而不去,留而不去,传舍于传舍于输输。在输之时,。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六经不通,四肢则
33、肢节痛,腰脊乃强。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伏冲之脉:伏冲之脉:即冲即冲脉脉,指冲脉之循行靠近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的部分。脊柱里面的部分。如果如果邪气滞留不除,邪气滞留不除,就会传入循行靠近脊就会传入循行靠近脊柱里面之冲脉。柱里面之冲脉。邪气留止伏冲之脉时,邪气留止伏冲之脉时,因因病在脊柱,作强失病在脊柱,作强失职,故身体沉重,而职,故身体沉重,而邪气留止、经气闭阻、邪气留止、经气闭阻、不通则痛,又有身痛不通则痛,又有身痛之症。之症。留而不去,传舍于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伏冲之脉。在伏冲。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之时,体重身痛。贲响:贲响:贲,贲,同奔。贲响,有气同奔。贲响,有气攻冲而鸣响,
34、即肠攻冲而鸣响,即肠鸣。鸣。溏出麋溏出麋:溏溏,大便溏薄大便溏薄、稀薄。稀薄。麋麋,同糜同糜,指大便指大便糜烂腐败、恶臭难糜烂腐败、恶臭难闻。溏出麋,大便闻。溏出麋,大便溏薄、糜烂、恶臭溏薄、糜烂、恶臭难闻难闻、即今之热性即今之热性泻痢。泻痢。邪气滞留不除,进一步传邪气滞留不除,进一步传入于肠胃。入于肠胃。邪气留止肠胃,邪气留止肠胃,虚虚邪伤于邪伤于肠胃则肠胃肠胃则肠胃气机阻滞气机阻滞故肠鸣腹故肠鸣腹胀胀。寒邪为病寒邪为病,因,因寒为阴邪、寒为阴邪、主收引,肠胃阳气挫伤、水谷主收引,肠胃阳气挫伤、水谷混杂而下混杂而下,故故在在肠鸣腹胀肠鸣腹胀的基的基础上础上飧泄、完谷不化。飧泄、完谷不化。热邪
35、为热邪为病,阳热疾急、热腐物败,故病,阳热疾急、热腐物败,故在在肠鸣腹胀肠鸣腹胀的基础上的基础上大便溏薄、大便溏薄、糜烂、恶臭难闻。糜烂、恶臭难闻。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热则溏出麋溏出麋。募原募原:又称膜又称膜原原,指肠外之脂膜。指肠外之脂膜。如张志聪注:如张志聪注:“募原募原者,肠胃外之膏膜。者,肠胃外之膏膜。”息而成积:息而成积:息,息,增长、成长。息而成增长、成长。息而成积,指虚邪留著于脉,积,指虚邪留著于脉,逐渐长成积块肿物。逐渐长成积块肿物。邪气再滞留不除,邪气再
36、滞留不除,就会传入肠胃之外的脂就会传入肠胃之外的脂膜之间膜之间,留着于募原脉留着于募原脉络之中。络之中。邪气滞留邪气滞留,与气血与气血相互凝结,日久即会形相互凝结,日久即会形成积块。成积块。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募原之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膂筋,或,或著于肠胃之募原,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上连于缓筋缓筋,邪气淫邪气淫泆泆,不可胜论,不可胜论。膂筋:膂筋:附于脊膂之附于脊膂之筋。筋。缓筋
37、缓筋:循于腹内的循于腹内的足阳明之筋。足阳明之筋。邪气淫泆,不可胜邪气淫泆,不可胜论:论:张介宾注曰张介宾注曰:“邪邪气所著则留而为病,无处气所著则留而为病,无处不到,故不可淫不到,故不可淫泆泆胜数。胜数。总之,邪气侵入总之,邪气侵入人体后,或留着于孙人体后,或留着于孙络,或留着于络脉,络,或留着于络脉,或留着于经脉,或留或留着于经脉,或留着于输脉,或留着于着于输脉,或留着于伏冲之脉,或留着于伏冲之脉,或留着于脊膂之筋,或留着于脊膂之筋,或留着于肠胃之募原,或留着肠胃之募原,或留着于腹内之筋,邪气浸于腹内之筋,邪气浸淫泛滥,难以尽述。淫泛滥,难以尽述。图表分析图表分析 外感病的传变及机理外感病
38、的传变及机理 肠胃之外肠胃之外 传变传变 皮肤皮肤络脉络脉经经输输伏冲之脉伏冲之脉肠胃肠胃 募原之间募原之间外外 血脉之中血脉之中 感感 机理机理 正不胜邪,故邪气留而不去正不胜邪,故邪气留而不去病病 指导确立治则治法指导确立治则治法 意义意义 提示宜于早期治疗提示宜于早期治疗 虚邪客入不同部位的病证及机理虚邪客入不同部位的病证及机理 虚邪虚邪 皮毛皮毛 毛发立、淅然、皮肤痛毛发立、淅然、皮肤痛 络脉络脉 痛于肌肉,痛之时息痛于肌肉,痛之时息 由由 由由 经脉经脉 洒淅喜惊洒淅喜惊 浅浅 表表 入入 入入 输脉输脉 肢节痛,腰脊乃强肢节痛,腰脊乃强 深深 里里 冲脉冲脉 体重身重体重身重 多寒
39、:多寒:肠鸣飧泄,食不化肠鸣飧泄,食不化 肠胃肠胃 贲响腹胀贲响腹胀 多热:多热:溏出糜溏出糜里里 (深)募原(深)募原 息而成积息而成积 总结总结 本节指出外邪侵入以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本节指出外邪侵入以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过程。的传变过程。外邪侵犯人体,先伤皮毛,继则入于络脉、经脉、外邪侵犯人体,先伤皮毛,继则入于络脉、经脉、输脉、冲脉、肠胃、募原之间,随着病邪到达的输脉、冲脉、肠胃、募原之间,随着病邪到达的部位以及人体正气在这些部位与之抗争,就会出部位以及人体正气在这些部位与之抗争,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果不能在疾病轻浅阶段及时治愈,随着病邪的如果不能在疾
40、病轻浅阶段及时治愈,随着病邪的扩散淫溢,病情变化也就越来越复杂,积证就是扩散淫溢,病情变化也就越来越复杂,积证就是这种复杂变化的典型例子。这种复杂变化的典型例子。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本文阐述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其临床指导意本文阐述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其临床指导意义有二:义有二:n 一、疾病传变过程不仅有早期一、疾病传变过程不仅有早期 、中期、中期 、晚期的含、晚期的含义,而且示以不同部位对确立治则治法有指导意义,如义,而且示以不同部位对确立治则治法有指导意义,如邪在皮毛,当以表散;邪在皮毛,当以表散;邪在经脉,当通经脉;邪在经脉,当通经脉;邪气入邪气入里,当从里泄邪。里,当从里泄邪。n 二、由于
41、疾病的传变是由表入里,逐次加重,故二、由于疾病的传变是由表入里,逐次加重,故宜宜早期治疗,防止其传变早期治疗,防止其传变;若待;若待邪气淫泆邪气淫泆而治,必贻误时而治,必贻误时机,预后不良。机,预后不良。第四节第四节 论述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论述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 一、讨论内伤五脏的病因一、讨论内伤五脏的病因二、讨论疾病的治疗原则二、讨论疾病的治疗原则 原文原文 黄帝曰:其黄帝曰:其生于阴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忧思伤心;重寒伤肺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
42、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者也。一、讨论内伤五脏的病因一、讨论内伤五脏的病因 注解释义注解释义 黄帝曰:其黄帝曰:其生于阴生于阴者,奈何?者,奈何?生于阴:生于阴:与前与前 病病起于阴起于阴同义,如张介宾注同义,如张介宾注云:云:“此言情欲伤脏,此言情欲伤脏,病起于阴也病起于阴也”、“凡伤脏凡伤脏者,皆病起于阴也。者,皆病起于阴也。”黄帝说:病生于黄帝说:病生于阴即内脏受伤发病是阴即内脏受伤发病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岐伯曰:忧思伤心;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重寒伤肺;忿怒;忿怒伤肝伤肝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
43、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重寒伤肺:重寒伤肺:重重寒,重复感受。重寒伤寒,重复感受。重寒伤肺,肺,即外寒即外寒 、寒饮重、寒饮重复伤害肺脏复伤害肺脏 ,正如正如 灵枢灵枢 邪气脏腑病邪气脏腑病形形所言:所言:形寒寒饮则形寒寒饮则伤肺。伤肺。岐伯回答说:岐伯回答说:因忧思因忧思动神、神由心主,故忧思动神、神由心主,故忧思伤心而神乱;伤心而神乱;形寒、寒饮形寒、寒饮则外内合邪伤肺而气逆;则外内合邪伤肺而气逆;怒为肝志,故愤怒、肝志怒为肝志,故愤怒、肝志太过致肝气逆乱而伤肝;太过致肝气逆乱而伤肝;脾主饮食运化,故酒醉、脾主饮食运化,故酒醉、饮食不节则伤脾,而汗出饮食不节则伤脾,而汗出受风风木乘土则脾
44、虚运化受风风木乘土则脾虚运化失健;失健;用力过度或入房太用力过度或入房太过则骨气动、肾气浮,故过则骨气动、肾气浮,故伤肾,而入房之时汗出沐伤肾,而入房之时汗出沐浴则水湿之气同类相求亦浴则水湿之气同类相求亦会伤肾。会伤肾。此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者也。内外三部之内外三部之所生病所生病:指前文风指前文风雨伤上雨伤上 、清湿清湿伤下、喜怒不节伤伤下、喜怒不节伤脏而发生疾病。脏而发生疾病。以上即为风雨以上即为风雨伤上、清湿伤下、伤上、清湿伤下、喜怒不节伤脏三种喜怒不节伤脏三种不同性质病邪引发不同性质病邪引发疾病的病因。疾病的病因。图表分析图表分析 内伤五脏的病因内伤五脏的病因 病病
45、因因 病病 位位 所所 伤伤病病 机机忧思忧思(忧愁思虑)(忧愁思虑)心心心藏神,忧思过度,则心伤而神乱心藏神,忧思过度,则心伤而神乱 重寒重寒(形寒寒饮)(形寒寒饮)肺肺外寒由皮毛伤其合,外寒由皮毛伤其合,寒饮由太阴经上犯肺,则肺伤而气逆寒饮由太阴经上犯肺,则肺伤而气逆忿怒忿怒(恚怒大怒)(恚怒大怒)肝肝怒为肝志,大怒则伤肝而气血逆乱怒为肝志,大怒则伤肝而气血逆乱 醉以入房醉以入房汗出当风汗出当风脾脾酒醉、饮食不节则伤脾酒醉、饮食不节则伤脾汗出受风风木乘土则脾虚而运化失健汗出受风风木乘土则脾虚而运化失健 用力过度用力过度入房汗出浴水入房汗出浴水肾肾肾主骨为作强之官、藏精主生殖,肾主骨为作强之
46、官、藏精主生殖,故用力、房室过度则伤肾;故用力、房室过度则伤肾;肾主水、为寒水之脏,肾主水、为寒水之脏,故汗出浴水寒水之邪同类相求则伤肾。故汗出浴水寒水之邪同类相求则伤肾。小结小结 本文论述了五脏病的常见病因,与篇首本文论述了五脏病的常见病因,与篇首喜怒不节则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相呼应,相呼应,前面通过对虚邪发病的传变和积证病因病机的前面通过对虚邪发病的传变和积证病因病机的论述,已分别就上部之气和下部之气做了阐述论述,已分别就上部之气和下部之气做了阐述,本文是本文是对中部之气的再讨论对中部之气的再讨论,因此最
47、后总结说:,因此最后总结说:此内外三部之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所生病者也。喜怒不节则伤脏喜怒不节则伤脏只是五脏所伤的一个例证,只是五脏所伤的一个例证,五脏所五脏所伤的病因伤的病因,除情志外除情志外 ,尚有饮食、起居之房事、劳倦等尚有饮食、起居之房事、劳倦等,均为人为的生活因素均为人为的生活因素。故本文也可以说是。故本文也可以说是邪气淫泆邪气淫泆变化变化多端的体现。多端的体现。补充补充 本篇对后世病因分类的影响本篇对后世病因分类的影响 第一节第一层第一节第一层“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三部之气,所伤异类”说明百病始生即疾病的发生,是因说明百病始生即疾病的发生,是因风雨寒风雨寒暑清湿六淫、喜怒七情两类
48、性质不同的致暑清湿六淫、喜怒七情两类性质不同的致病因素病因素引起。引起。而本篇第四节第一层而本篇第四节第一层“论述五脏所伤论述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及治疗原则”所述所述饮食劳倦房室所伤也能饮食劳倦房室所伤也能致病致病。因此,本篇所述实际就是后世因此,本篇所述实际就是后世外因外因、内因内因与与不内外因不内外因三类病因分类的雏形。三类病因分类的雏形。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本文谓五脏病心肝二脏多伤于精神情志失本文谓五脏病心肝二脏多伤于精神情志失调、肺脏多伤于寒邪、脾脏多伤于饮食不节、调、肺脏多伤于寒邪、脾脏多伤于饮食不节、肾脏多伤于房劳过度或劳倦,这为后世脏腑辨肾脏多伤于房劳过度或劳倦,这为后世脏腑辨证提供
49、了理论依据。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原文原文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至治。二、讨论疾病的治疗原则二、讨论疾病的治疗原则 注解释义注解释义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黄帝曰:善。治之奈何?黄帝说:你讲得好。那么对疾病怎样治疗呢?黄帝说:你讲得好。那么对疾病怎样治疗呢?岐伯答曰: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察其所痛,以知其应,察其所痛,以知察其所痛,以知其应:其应:痛,即外现的症痛,即外现的症状。状。察其所痛,以知其察其所痛,以知其应应
50、言诊察疾病的外候,言诊察疾病的外候,即可了解其所相应之病即可了解其所相应之病因、病位、病性,测知因、病位、病性,测知其相应的内部病变。其相应的内部病变。岐伯回答说:岐伯回答说:诊察疾病的外候,即诊察疾病的外候,即可了解其所相应之病可了解其所相应之病因、病位、病性,并因、病位、病性,并测知其相应的内部病测知其相应的内部病变。变。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天时,是谓至治至治。至治:至治:至,极至,极也。至治,指最佳的也。至治,指最佳的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有余为实、不足为有余为实、不足为虚,虚证当补则补,实虚,虚证当补则补,实证当泻则泻,证当泻则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