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生平与思想孔子生平与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和大思想家,他集中国上古文化之大成,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与学派体系。论语是经孔门弟子整理而成的孔子言论集,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史料。图1 孔子行教像 一、孔子生平业绩一、孔子生平业绩 1、孔子的自我总结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晚年的孔子把他的人生历程概括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2、孔子的生平业迹 上述孔子人生历程主要是指孔子学问和思想成长的里程,我们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孔子其他方面生平事迹如下:1、多能鄙事与好学乐道
2、 孔子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苦。他曾回忆青少年生活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所谓“鄙事”是指他青少年曾当过看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等低等差使。贫贱的生活并未熄灭孔子心中求知的火焰,他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学有所成,并声称:“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般人“不如我之好学”而已。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吾师”。因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他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向师襄子学习演奏。他三十六岁到齐国学习韶乐,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他读易经时,翻来覆去地读,竟然韦编三绝(注:编连竹简的皮绳子断了好几次)。孔子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闻“道”、明“道”、弘“道”。天道无所不在,形诸于人
3、,即为人道。因此,人性即是天性。声称“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要安贫乐道,要求自己“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意思是坚信道而又好学,还要不惜用生命来捍卫道的圣洁和保护道的完善。为官参政与周游列国 五十岁的孔子自以为达到了“知天命(即天道)”的境界,可以从政治国了。于是他应邀出任管理鲁国国都的“中都宰”,一年后升任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和管理治安保卫的“司寇”等官职。但在推行改革、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时,却处处碰壁,劳而无功。由于政治上失意,五十五岁的孔子带着十几名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希望有别的诸侯国能采纳他的施政主张。图2 孔子访问列国往返示意图 孔子师徒历经卫、曹、宋、
4、郑、陈、楚等国,四处游说达十四年之久(497 484BC)。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在从卫国到陈国的路上,被匡(今河南长垣县境内)人包围,身处险境的孔子坦然自若,以“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自勉。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经过郑国都城的时候,不幸与弟子走散,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犬,孔子听后连说:“是啊,是啊!”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被人围困,粮草断绝数日,随行弟子也疲惫不堪,在此存亡危急之中,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绝。虽然一路艰难备尝,但孔子的主张还是没有人接受,最后只好返回故乡。晚年的孔子在鲁国主要潜心于文化教育事业,实践他的教育思
5、想,并完善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七十三岁的孔子离开人世,葬于曲阜城北。图3 孔子墓 创办私学与实践人文教育 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他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例,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而且从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人文教育特征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其中颜回等人以德行著称、子贡等人以言语见长、子路等人以政事显名。整理文献 孔子的家乡鲁国素有崇文重教之风,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和礼乐制度,这些均为孔子授徒讲学和整理文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关于孔子对古代文献典籍的整理工
6、作,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孔子不仕(即不当官),退而修诗、书、礼、乐”。仅在对诗一书的整理工作中,孔子就搜集阅读古代三千多篇诗文,然后加以精选至305篇,成为流传至今的诗经。孔子一面根据鲁国旧史编写春秋,一面对诗经、尚书、周礼、乐经、易经等古代典籍进行整理,并不断加以完善,使它们成为儒家教育教学的基本教材,被后人称作“六经”。创立儒家学说和学派 作为儒家的“儒”者,既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为己任的完美君子。“士”的素养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
7、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这两方面的统一,才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德才兼备的儒士形象。早期儒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其基本思想理论都是孔子创立的,主要有“仁”、“礼”、“中庸”、“大同”、“德治”等思想学说,后来被孔门弟子及其后学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为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和学派体系。二、孔子的思想 1、天道观与人性论论语阳货有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礼记哀公问中在回答鲁哀公“君子何贵乎天道”之问时,孔子说:“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子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顾炎武说:“夫子之文章,无非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夫子
8、教人,文行忠信,而性与天道在其中矣。”“春秋之义,尊天王,攘戎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日知录)2、“仁”与“礼”的伦理思想 “仁”的学说-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包含恭、忠、孝、悌、信、恕、智、勇、宽、敏等多种含义,但主要体现在“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两方面。(所谓“仁者爱人”,包含对己要“克己”与对人要“爱人”二者统一于“仁”之中,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是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强调人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以仁的品德去遵循礼的制度和规范。)“礼”的学说“礼”是当时典章制度与行为规范的统称。作为行为准
9、则,“礼”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符合“仁”的要求,以达到“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与“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融会贯通。3、“大同”与“德治”的社会政治思想孔子崇尚“大同”社会,认为大同社会是真正德治的社会。“德治”又称“德政”,即“为政以德”,是以道德教化为主的政治主张,后来被孟子发展为“仁政”学说。5、“中庸”的哲学思想中庸具有中和、执中、持中、稳健、包容、调和的特征。“中”和“庸”的观念早已有了,而“中庸”合称成为一个范畴则始于孔子。雍也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执中”应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内心的“执中”就是仁,发于外
10、便是:一是在极端中寻求平衡;二是避免“过”与“不及”;三是适可而止(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于朋友,颜渊“忠告善道之,不可则止。”);四是和而不同,和为贵(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为政君子“群而不党”,尧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五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中和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中是天下的本根状态,和是天下的最终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自然生长。
11、6、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宗旨“成人”教育。孔子的教学是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目的在于教育弟子“成人”。具体来讲,既要使学生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又要使他们追求仁、智、勇,知、意、情与真、善、美的全面发展。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对学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身份贵贱、经济条件好坏,凡是虚心求学者一概加以教诲。教学内容“六艺”与“六经”。孔子教学的内容主要分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大学科,简称“六艺”;以诗经、尚书、周礼、乐经、易经、春秋等为基本教材,简称“六经”。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启发式教学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师长之教与学生之学两方面。从“教
12、”的角度讲:首先提倡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时倡导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学”的角度讲:孔子强调学思结合,要求学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并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在教与学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上,孔子主张教学相长和尊师爱生,倡导“学无常师”且“当仁不让于师”。三、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三、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实践人文主义教育,翻开了教育史
13、的新篇章。(2)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之大成”,创立了著名的儒家学说与学派体系,创造了以“仁”、“礼”、“中庸”为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内的完整思想体系。他的学说博大精深,自成一家,饱含着人文理性精神,洋溢着与时俱进和历久弥新的变革气息。王夫之尝谓,“孔子之术,合三代之粹而阐其藏者也”(见读通鉴论卷三)(3)孔子学用结合,行道济世,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他坚持理想,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修养与价值取向。王国维:王国维:“孔子者,孔子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践躬行之学也。
14、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实践躬行之学也。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其圆满之智如海。又多诸圣贤之学说,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其圆满之智如海。又多才多艺,至其感化力之伟大,人格之完全,古今东西,未见其比。才多艺,至其感化力之伟大,人格之完全,古今东西,未见其比。”2、孔子在亚洲历史上的地位。秦汉以降,伴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一个以中国文化为轴心,包括今天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日渐形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正是这个文化圈的精神核心。虽然孔子的学说受到不断挑战,但其历史文化地位却不会动摇。3、孔子思想对欧美文化的影响。1718世纪的
15、欧洲,由于传教士从中国带去了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形成了长时期的中国文化热,使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新思想结合,成为欧洲启蒙思想的重要渊源。可见孔子思想对中国,对亚洲,对全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类共有的珍贵文化遗产。所以,1984年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哥白尼、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长期在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15521610)说:“中国哲学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这位博学的伟大人物,诞生于基督纪元前551年,享年70余岁。他既以著作授徒,又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断言他远比世界各国过去所有被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为神圣。”(利玛窦中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3页)2019年9月29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届执行会议作出决定,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奖励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这是对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儒家学说永远的肯定和不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