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29 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我国 “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 的方针,讨论在贯彻 “ 双百 ” 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 的深刻含义 2017 全国卷 ,31 2016 北京卷, 37 2016 浙江卷, 19 2015 全国卷 ,31 侧重于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基本政策和措施,试题的解答角度是结 合这些举措的时间,明确当时新中国国家建设
2、的基本需要和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向,把握这些举措对新中国和人民的教育、生产、生活的内在关系 分值: 2 10 分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 “ 两弹一星 ” (1)目的: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成就 1964 年,中国第一颗 _原子弹 _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1964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 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_ 东方红一号 _”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 _核垄断 _及对中国的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中国国防。 2载人航天 (1)决策: 1992 年
3、,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成就: 2003 年 10 月 15 日, “_ 神舟五号 _” 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果: 1973 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_南优 2 号 _。 (2)评价: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 _水稻杂交 _优势的第一人;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 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 成就: 1983 年,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 “_ 银河 号 _” 计算机。 地位:中国高
4、性能 _巨型计算机 _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意义:加速了国家 _信息化 _发展。 (2)生物技术 1965 年,人工合成 _结晶牛胰岛素 _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我国政府最终确定每年 4 月 24 日为中国航天日,是因为 ( B ) A 1964 年的 这一天,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 1970 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C 1980 年的这一天,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 D 2003 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发射 “ 神舟五号 ” 载人宇宙飞船 解析 19
5、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空间技术,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故 B 项正确; 1964 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使我国进入核国家行列,与航天事业无关,故 A 项错误;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与 “ 航天日 ” 不符 ,故 C 项错误;我国成功发射 “ 神舟五号 ” 载人宇宙飞船是航天技术成就,但晚于 B 项,故 D 项错误。 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1制度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 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
6、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4主观因素 (1)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以及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 (2)老一辈革命家对 “ 左 ” 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 支持。 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例题】 1964 年 10 月,境外媒体报道: “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C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
7、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 A 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 B 项错误;据材料 “ 中国首次核试 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 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 1在 1958 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希望其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
8、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 (1965 年最终合成 )。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A冒进的风气客观上助推 了科技发展 B科学 “ 大跃进 ” 在全国掀起高潮 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 D “ 大跃进 ” 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 1958 年夏天,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希望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加速实现蛋白质人工合成项目,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提前进行该项目,这体现了 “ 大跃进 ” 时期的 “ 冒进 ” , “1965 年最终合成 ” ,反映了冒进的风气客观上助推了科技发展,故选 A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全国科技发展情况,故 B 项排除;青年在科技研究中发挥
9、作用,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故 C 项排除;材料信息无 法体现政府的科研投入,故 D 项排除。 2 1970 年 4 月 28 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 “ 被自由世界 抛 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 ? 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皇冠。 ” 新中国取得的这一 “ 科技成就 ”( D )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 解析 1970 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 ” 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
10、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 代,故选 D 项。 考点二 “ 双百 ” 方针与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见学生用书 P150) 1 “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 (1)提出 背景: 1956 年初, _三大改造 _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出: 1956 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内涵:艺术问题上 “_ 百花齐放 _” ;学术问题上 “_ 百家争鸣 _” 。 硕果:出现了一系列贯彻 “ 双百 ” 方针的出色作品。 (2)曲折的年代 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 “_ 文化大革命 _” 。 表现:
11、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背景: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林彪、江青的极 “ 左 ” 路线;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 “ 双百 ” 方针。 表现: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 “ 五讲 ”“ 四美 ” 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出现了以反映 “ 文化大革命 ” 为主题的 “_ 反思 _文学 ”“_ 伤痕 _文学 ” 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 建立人民 教育: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
12、育改变为沿着 _社会主义 _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教育方针: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教育制度:在发展 _全日制 _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_国民教育 _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 表现: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1966 年, _高考制度 _被废止;20 世纪 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 “_ 工农兵学 员 _” 。 影响: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 _文化素质 _大大下降,中国与发
13、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3)教育的复兴 “ 文革 ” 结束后,邓小平整顿教学秩序,恢复 _高考制度 _,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提出 “_ 科教兴国 _” 发展战略。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 _义务教育法 _;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边缘学科 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 “211 工程 ” 计划。 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启动了 “_ 希望工程 _” 。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 “ 向科学进军 ” 到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再到“ 科教兴国 ” 和 “ 科学发展自主创新 ” 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 B )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受苏联模式 影响较大 解析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来的,由于国情与时代不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国防科技,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