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课时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总特征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 (1919 1949 年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上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 “ 农村包围城市 ” 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思想上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 ,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 社会生活方面 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
2、程度的发展。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第 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3 国共十年对峙局面: (1)“ 工农武装割据 ” 思想及实践。 (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主干梳理 考点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 )五四运动 1.背景 (1)1915 年日本提出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 “ 二十一条 ” 。 (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 外交失败 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过程 (1)揭开序幕: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各校 3 000 余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 游行,高呼 “ 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 、 “ 废除二十一条 ” 等口号。 (2)迅速发展: 工
3、人阶级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 上海 。 “ 三罢 ” 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3)初步胜利:罢免了曹汝霖、 章宗祥 、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意义 (1)是一次伟大的 反帝爱国 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2)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 新文化 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4)是一场伟大的 思想解放 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5)爱国 救亡、民主科学、 文化启蒙 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 1.条
4、件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不断发展壮大。 (2)思想基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组织基础:各地 共产党早期组织 的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 (1)时间: 1921 年 7 月 23 日。 (2)地点: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3)内容:确立了党的名称、性质、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决定党的 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的政党。 3.中共二大 (1)内容:将党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军阀,建
5、立民主共和国。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2)意义: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 反帝反封建 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为终点。 (3)影响: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 的必要性。 (三 )国民 革命运动 1.国共合作 (1)背景? 中共方面:中共 “ 三大 ” 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孙中山方面:接受了 共产国际 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2)实现: 1924 年 1 月,国民党 “ 一大 ” 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
6、式形成。 (3)意义:反帝、反军阀的 国民革命 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2.目标:反对 北洋军阀 和帝国主义。 3.成果: 1926 年 7 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张作霖势力也遭到沉重打击。 4.结果:失败 (1)标志: 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2)原因?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5.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作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考点二 国共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 革命道路的探索 (1)南昌起义 概况: 1927
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等人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a.打 响了中 国共产党 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3)井冈山道路 创立: 1927 年 10 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创建了 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 意义:走出了一条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的正确道路。 2.红军长征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1)原因:蒋介石 “ 围剿 ” 红军; “ 左 ” 倾错误的领导,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败。 (2)过程
8、: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至 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 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重大事件 遵义会议: 1935 年召开,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八一宣言: 1935 年 8 月 1 日发表,提出了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主张。 3.西安事变 (1)背景: 民族危机 的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 (2)过程: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最终在 中国共产党 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意义:为国共第
9、二次合作的实现、 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 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巧学妙思 漫画解史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同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国际上依然毫无尊严。 深化理解 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的各种因素 (1)政治上: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构图解史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易混提 醒 中共 “ 一大 ”“ 二大 ” 的奋斗目标 中共 “ 一大 ” 提出党的
10、奋斗目标之一是 “ 推翻资产阶级 ” ,这表明中共当时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国情;中共 “ 二大 ” 准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修改了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图画证史 国民大革命 图示体现了 “ 打倒列强,除军阀 ” 的时代主题,说明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大革命取得巨大历史功绩的主要原因。 图证历史 土地革命时期宣传标语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老百姓 的广泛支持。 构图解史 遵义会议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1历史现象 巴黎和会与中国山东问题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德国强占
11、胶州湾,把山东作为势力范围; 1914 年,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出兵山东; 1915 年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7 年,与段祺瑞政府代表换文时,中国政府以欣然同意字样,把德国在山东权益转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但是被操纵会议的英、法、美转让给日本,激起中国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1922 年,美、英不愿看到战后日本在中国势 力的扩大而支持中国与日本签订会外协定 ,中国收回山东,赎回胶济铁路。 2史学争鸣 五四运动的救亡与启蒙 (1)观点一:以李泽厚为代表,认为五四运动包括新 文化运动和爱国反帝运动这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
12、动,二者由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发展到“救亡压倒启蒙”。 (2)观点二:以丁守和为代表,认为五四运动是反帝爱国的救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救亡与启蒙的关系是:救亡唤醒启蒙,启蒙为了救亡。 3史实概念 改订新约运动 1928 年,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 “ 自主 ” 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南京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 “ 改订新约 运动”。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它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
13、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双方迟迟不能签约。 主题一 彰显新的时代潮流 五四运动的影响 史料研读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史料一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 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 1895 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 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 ?( 前者 )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 ?( 而后者 )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史料二 在国 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 “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上 ) 解读史料 1史料一论述了五四运动对公车上书的超越,解读史料注意前后对比。从参加的城市、实际参与者和参与人数的对比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