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何为学业质量2022年版课标中的“学业质量”部分是2011年版课标未曾提到的。那么,何为学业质量?2022年版课标这样界定:“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积极推进省级统一命题,要求最迟到2024年实现
2、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此外,还要求各地要认真落实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的规定要求,坚决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这就说明,未来省统一命题的命题依据和方式大概率基于课标对学业质量的这段解释。首先,学业质量必须反映核心素养,因而是整体刻画,而不是局部地片面考察。其次,学业质量的考察要设计情境,情境存在三种类型:日常生活、文学体验和跨学科学习。再次,学业质量的考察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但对这些语言实践活动要进行整合。这意味着学业质量命题形式不是板块式,而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最后,学科质量反映的是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并非面面俱到。那么2022年版课标
3、对7-9年级的“学业质量”的描述与2011年对7-9年级“学段目标和内容”的描述又有什么不同呢?应该说二者差异是巨大的,下面试举几例说明:2011年版:(一)识字与写字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2022年版: 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常用汉字;在日常记录中使用规范、通行的行
4、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有探究汉字规律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能根据字音、字形、字义三者的关系准确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句和段落,能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首先应该注意的是2011年版课标在表述“学段目标和内容”的时候,都是分条来说,而2022年版课标不再分条。这是形式上的不同。再看具体表述上的区别。2011年版在表述的时候,用“能熟练地使用”、“学会”、“正确”等字眼,这完全是对结果的描述;而2022年版课标中除了结果描述外,还有“探究”“发现”等过程性描述,以及“能根据语境”“根据字音、字形、字义三者关系”等方法性描述。从整体上看,从201
5、1年版课标到2022年版课标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向。简单来讲,过去强调学生是不是掌握了知识,现在强调的是学生能否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猜想和推断,能否在不同语境下正确地理解、合理地运用。说到底,能够灵活运用,能够用已知推未知,才是真正的素养。2011年版: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022
6、年版:阅读新闻报道、说明性文字以及非连续性文本,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能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阅读简单议论性文章,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并能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2022年版课标中的实用阅读与表达包含范围很广,既包括新闻报道、说明性文字、议论性文章,还包括发表观点、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但是学习这些实用类文本不是限于“知”,主要着眼于“用”。2011年版课标中要求“发现联系,作出判断”的,2022年版课标要求“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2011年版课标要求“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2022年版课标要求的是“能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还要“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窥一斑可知全豹,相对于2011年版课标,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运用方面的要求确实是大大提高了。除了识字与写字、实用阅读与表达之外,2022年版课标还对文学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以及跨学科学习进行了学业质量描述。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强调真实情境中的“梳理”、“探究”、“运用”与“表达”。我想,这是未来课堂的主旋律,也是学业质量考察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