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3.地主田庄:汉代
2、,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4.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成就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中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5.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
3、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
4、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政治: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教育:a.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b.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造纸术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
5、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4)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2.文学: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3.绘画(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2)代表:夫妇宴饮图。4.书法(1)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
6、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重理解1.秦朝焚书禁学与汉代独尊儒术的目的及手段秦朝焚书禁学与汉代独尊儒术的目的均是为了统一思想,但采用的手段却大相径庭。秦朝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汉代独尊儒术政策下其他学术思想的发展状况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士人专注于学习、钻研儒家经义,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兴盛,推动了当时学术的发展。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儒学
7、的地位,将其奉为官方统治思想而已,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事实上,儒家之外各家学术的传习者仍不乏其人,他们不仅可以公开教授、治学,而且不少可以进入宫廷为官。这样,既确保了思想的统一,又为不同思想留下了适度的发展空间。3.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4.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
8、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概括材料中信息得出“求富”观念。(2)定时空,找关联: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3)提信息,找关键:得出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得出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得
9、出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答案】 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深化拓展】 长期以来,史学界多数人认为西汉前期统治者为了恢复农业经济和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一些措施抑制私营商业的发展。但很少有人关注另外一个方面,即西汉前期也有许多措施是有利于商业发展的。西汉前期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商业的发展激起了人们的求富心理,形成了一股求富思潮。,【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依据材料”表明答案来自材料,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从中央集权、官僚行为、关注百姓生计等角度分析“作用”。(2)定时空,找关联:汉代,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
10、阳五行家等思想改造儒学,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3)提信息,找关键:反映出儒家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反映出儒家思想成为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反映出儒家思想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答案】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计民生。,【深化拓展】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
11、思想体系,发展并改造了先秦儒学。(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看,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相当多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不占统治地位。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
12、】 角度一汉代的庄园经济【典例1】 (2016全国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试题分析】 汉代个体农户“五口之家”包括男女老少,男耕女织,显然与画面所显示的情形不合,故可排除A;精耕细作在汉代以牛耕、铁制农具为主要特征,画面显然也不能反映,故可排除B;土地公有制在汉代早已不存在,故可排除C。符合题意的答案只能是D。答案:D,【教材补缺】 中国古代庄园经济1.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
13、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4.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角度二汉代以后儒家伦理的强化【典例2】 (2014全国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试题分析】 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两大基本手段,但各朝代的侧重点并不相同。相对而言,秦朝更加重视法制,西汉“罢黜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