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血管病高热病人的护理刘海玲定义 体温超过39以上者,称为高热,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高热期间病人代谢率和氧消耗量增加,易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物理降温 1、擦浴法擦浴降温法是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国外有学者认为擦浴浪费了护理时间,不支持这种做法。国内同行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擦浴降温的的作用虽然不够持久,但在短时间内不失为效果明显的快速降温措施。护理人员对此项护理措施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指导社区农村地区家属及时处置高热患儿,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擦浴降温措施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为探讨更有效的擦浴方法,对酒精擦浴的温度进行观察对比,发现41-43酒精
2、擦浴降温效果优于传统的酒精擦浴法。原理是热酒精挥发快,从机体带走的热量多,同时,热酒精可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机体散热增加,产热减少,酒精温度高于皮肤2-3,有利于血管扩张,血流增快,皮肤表面温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扩大,出汗时带走体内大量的热,因而降温效果更加明显,而且,由于酒精的温度与患者皮肤的温度接近,擦浴时不会因刺激引起不适冷袋和水囊降温法 化学冰袋可以通过传导作用吸收机体热量,而且铵类化合物因其理化性质具有吸热作用,两者合并使体温调节定点下移,导致体温下降,同时由于化学冰袋重量轻、不易破裂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普通冰块形状固定,不能与体表接触,容易滚动、脱落、不
3、易固定。通过对不同浓度的盐水冰袋降温的实验研究,发现10%的盐水冰袋在室温18-24度的环境下持续3小时时其温度仍在-5度。低温持续时间长,在融化过程中其形态为霜冰混合,冰袋很松软,能充分与体表接触,易于固定,用于高热病人降温效果优于清水冰块降温。灌肠法 无低血压、意识清楚的中枢高热的病人可用冰生理盐水100毫升灌肠。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有以下优点: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的作用,以达到出汗散热的目的。由于解热药与物理降温相结合,在一定时间内较理想地控制了体温回升 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 对冷敏感的病人不易用任何方法的物理
4、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战,使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酒精擦浴往往导致出血症状加重。擦浴禁擦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低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采取降温措施30分后测量体温(最好测肛温、如测腋温,需测量侧停止物理降温半小时),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腋下冰袋降温后,腋温的测量不易在50分钟内进行。应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体温探头应放在直肠或腋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帽,冰袋降温将碎冰去除棱角后装入橡胶冰帽内.冰帽戴在患者的头部让脑部处于低
5、温环境,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使用前用薄毛巾垫于冰帽内层,以防颈部,耳廓等部位皮肤冻伤.两耳用脱脂棉花塞住防止水流入耳内.将用干燥毛巾包好的冰袋置于体表大血管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使用时间不易过长,一般为1530.并且需要定时更换部位,观察皮肤情况,防止冻伤.冰帽,冰袋内的冰块融化后应及时更换,以保证效果.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每日口腔护理2次,定时翻身或改变身体受压部位,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平整.防止压疮的发生.保持二便通畅,有留置尿管者应做好导尿管的护理,防止尿液逆流引起尿路感染.2.5避免引起颅高压的各种因素抬高床头2030.,头
6、颈部不要扭曲,使脑静脉回流通畅.促进脑脊液循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气管内的分泌物.吸痰时动作要轻,每次吸痰时间限制在10内2.吸痰前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根据病情适当选用镇静剂.避免患者因烦躁,对抗约束带等原因引起颅高压.同时注意有无尿潴留等情况 脑卒中致体温调节中枢直接或间接受损,并可阻断体温调节的传导通路,导致高热和散热机制失衡,从而出现中枢性高热.中枢性高热临床特点为体温骤然升至40以上,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无寒战;体温分布不均匀,躯体及头部温度高.而肢体温度不高,身体两侧体温可不对称,相差超过0.5;全身皮肤干燥无汗,四肢厥冷;单纯药物降温效果 好,而物理降温有一定疗效;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3;无感染的血象征象,不伴寒战及其他感染中毒征象5.脑卒中患者一旦形成中枢性高热,可使脑水肿加剧,脑细胞受损加重,颅压增高,后者进一步加重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脑卒中后中枢性高热不同于一般的发热,由于脑部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受到损害,其热型呈稽留热,且药物降温常不能达到较好疗效,因此应采取冰袋,冰帽,静脉输入低温液体等一系列综合降温措施.同时加强原发病的治疗,护理,以有效控制中枢性高热,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