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子宫肌瘤、子宫癌、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影像学表现熟悉:男性、女性生殖系统正常影像表现;卵巢囊肿、卵巢畸胎瘤、腹膜后肿瘤、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学表现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一)X线检查 1.子宫输卵管造影 2.盆腔动脉造影(二)超声 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三)CT(四)MRIMRI检查前病人准备:检查前病人准备:1 膀胱充盈尿液 2 去除体内外金属异物,女性病人有金属避孕环者,需取环CT检查:正常输卵管检查:正常输卵管难以识别难以识别(一)子宫异常(一)子宫异常 1.1.子宫大小、形态异常子宫大小、形态异常 2.2.子宫肿块子宫肿块(二)盆腔肿块(二)盆
2、腔肿块卵巢病变卵巢病变 1.1.卵巢囊肿卵巢囊肿 2.2.囊腺瘤囊腺瘤(浆液性和粘液性)3.3.囊性畸胎瘤囊性畸胎瘤 4.4.原发性恶性肿瘤原发性恶性肿瘤 5.5.卵巢转移瘤卵巢转移瘤(略)子宫病变子宫病变 1.1.子宫肌瘤子宫肌瘤 2.2.子宫癌(宫体癌、宫颈癌)子宫癌(宫体癌、宫颈癌)可分为单纯囊肿和功能性囊肿,包括滤泡囊肿、黄体囊肿和黄素囊肿等多数为单个,直径一般小于4cm多呈单房、薄壁、边缘光滑CT、MRI表现平扫:附件区圆形、卵圆形囊性肿块,大小不等,CT值接近水,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整齐,囊壁薄光滑;T1W1可为低、中、高信号,T2W1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左侧卵巢囊肿可分为
3、浆液性和粘液性两种可分为浆液性和粘液性两种1.1.浆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常为双侧,单房性;囊壁薄且均匀一致,部分可见有乳头状突起;囊内液体CT值接近水;囊肿直径可达10cm左右,部分囊内可见间隔2.2.粘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常为单侧,多房性;体积一般较浆液性大;内含粘稠液体,CT值高于水,但低于软组织;囊肿直径多大于10cm;囊内常见由多个细条样间隔所形成的小囊,乳头状突起较少见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囊壁可强化也可不强化 肿瘤多为囊性,表面光滑 囊壁较厚 囊内常可见毛发、牙齿、骨骼及脂肪组织CT、MRI 表现1.平扫 典型表现为含脂肪密度的囊性肿块中见有结节状钙化和软组织成分,结节状
4、钙化代表牙齿或发育不全的骨骼,部分可见脂肪液体平面2.增强 囊性部分不强化,软组织成分可强化一、病理 最常见的为囊腺癌,分为浆液性和粘液性两种,前者发病率高,大部分是由囊腺瘤恶变而来二、临床表现 早期无症状,发现时往往已属晚期。最常见的症状为腹部不适或疼痛,下腹部包块或腹水三、CT、MRI表现1.盆腔肿块:肿块大多同时具有实性和囊性部分,边缘不规则,囊壁多厚薄不均,可有结节2.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3.腹水:多数为大量腹水,CT值偏高4.腹膜或大网膜转移 大网膜转移表现为前腹壁后方相当于大网膜部位扁平形软组织肿块,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常称为“网膜饼征”(一)病理 子宫平滑肌瘤(简称
5、肌瘤)是子宫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肌瘤多呈球形,常为多发,大小不等 根据部位分浆膜下、黏膜下和壁内(间)肌瘤三种 镜下肌瘤主要由平滑肌组织和少量纤维组织组成子宫肌瘤二、临床表现 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下腹部触及包块,较大肌瘤可产生压迫症状如尿频、尿潴留及便秘三、CT、MRI表现(一)平扫 肌瘤的密度等于或低于正常子宫,大部均匀,10%患者瘤内可出现钙化。部分肌瘤内可出现液化、坏死区 1.壁间肌瘤子宫常呈分叶状增大 2.浆膜下肌瘤可见子宫局部向外突出 3.粘膜下肌瘤使宫腔变形或消失 MRI上:典型肌瘤T1W1信号类似于子宫肌,T2W1呈明显均一低信号,边界清楚;肌瘤变性时,可有混杂
6、信号(二)增强扫描 肌瘤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坏死液化区不强化,二者对比显著 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宫体癌与宫颈癌,以后者多见概述概述 又称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占整个妇女恶性肿瘤的第四位 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50-60岁,与雌激素过度刺激有关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白带增多和阴道不规则流血 病理病理:起于子宫内膜,90%为腺癌,晚期癌组织可直接侵犯肌层,并向宫旁附近蔓延,血行转移较少见1 早期局限于子宫内膜时,CT、MRI和超声均难 以发现2 肿块较大时引起宫腔增大,内见软组织肿块,MR以T2WI矢状位显示最好,肿块信号与肌层 或内膜信号相近,但信号明显不均匀3 T2WI联合带中断
7、或破坏是诊断癌肿向深层肌 肉侵犯的重要征象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 矢状T2WI见宫 腔扩大,其内 MR信号不均匀 cervical carcinoma发病年龄以3555岁最多 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是阴道出血及白带增多,年轻患者常为接触性出血,老年患者常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病理病理:起源于鳞状上皮及柱状上皮交接处(宫颈内外口处),组织学上分为鳞癌和腺癌 鳞癌最多见,约占95%,生长方式分为外生型及浸润型;鳞癌偏向于形成外生性肿块,可累及宫颈外及阴道 腺癌起源于宫颈管的腺体,偏向于侵犯宫颈及宫体旁组织CT与与MRI(1)宫颈增大(横径大于30mm),可见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
8、WI肿块信号明显高于肌肉组织,(2)半数病例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区,提示肿瘤坏死(3)中晚期侵犯阴道、宫旁组织,也常侵犯膀胱和直肠(4)部分患者肿块可侵犯宫颈内口,形成子宫积水、积血、积脓(5)增强扫描:肿块不规则强化子宫颈癌女性女性,48岁,岁,子宫颈癌侵子宫颈癌侵犯宫体、膀犯宫体、膀胱胱第四节第四节 男性生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一)X线检查(二)超声 为初查方法,可经腹或经直肠进行(三)CT:平扫+增强;应用不多(四)MRI:平扫+增强、MRS、DWI等 为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方法正常前列腺正常前列腺前列腺腺体组织前列腺腺体组织外周带外周带 70%-75%移行带移行带5%中央带中央带20%-25%
9、前列腺非腺体组织前列腺非腺体组织尿道尿道(urethra)纤维基质带纤维基质带男性盆腔正常男性盆腔正常CTCT表现表现膀胱大小、形态随充盈程度和层面高低而不同。膀胱壁厚度均匀一致,充盈良好时约1-3mm在耻骨联合下缘层面,可见前列腺 前列腺上方层面,可见精囊,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呈两侧对称,精囊与膀胱后壁的间隙为精囊角,正常呈锐角正常前列腺正常前列腺CT表现表现正常前列腺正常前列腺MR表现表现(一)前列腺增大(一)前列腺增大 1.对称性增大:常见于良性增生和炎症对称性增大:常见于良性增生和炎症 2.非对称性增大:常见于前列腺癌非对称性增大:常见于前列腺癌(二)精囊肿块(二)精囊肿块(三)睾丸肿
10、块(三)睾丸肿块 一、良性前列腺增生 二、前列腺癌 三、睾丸肿瘤(略)睾丸肿瘤(略)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肥大又称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见前列腺病变病理 前列腺增生病变起源于移行带和中央带,尤其是后尿道旁区的腺组织、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织 镜下检查可见纤维、平滑肌及腺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排尿困难和排尿不尽,次数增多横径大于5cm正常前列腺上界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10mm。如果在耻骨联合上20-30mm还能见到前列腺可确定为前列腺增大增大的前列腺呈球状或椭圆形,两侧对称或不对称,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常向上压迫膀胱底部,突入膀胱“假肿瘤征”,膀胱壁完整MR
11、I表现在T1W1上,增大前列腺呈均匀低信号,在T2W1上,显示中央区和移行区体积明显增大增生结节依增生成分而有不同信号强度 腺体增生为主高信号 基质增生为主低信号 两种成分混杂高低混杂增生结节周围可见假包膜低信号环79岁,男性,前列腺增生岁,男性,前列腺增生正常前列腺正常前列腺MR表现表现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好发于老年,发病率低于前列腺增生病理前列腺癌多为腺癌,70%起源于周围带,20%起源于移行带,10%为中央带,起源于腺管和腺泡上皮,常为多病灶,单个结节仅占10%以下 主要症状 排尿困难,有时有局部疼痛。直肠指检可触到前列腺硬结节,质地坚硬,表面不规则一、平扫,对早期前列腺癌诊断价值不大,可
12、表现为前列腺增大,密度无异常二、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强化程度高于正常组织,延迟后肿瘤呈相对稍低密度三、侵犯精囊,致精囊增大,精囊角消失四、膀胱受累,膀胱底增厚并分叶状肿块五、盆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骨转移1.T2WI在高信号的外周带内见低信号病灶;T1WI上信号变化不明显 2.精囊受侵征象:膀胱精囊角变钝或消失,两侧不对称;T2WI上信号降低3.在T1WI上见前列腺周围高信号脂肪影内出现低信号区,提示癌肿向周围侵犯 早期前列腺癌如仅限于包膜内,可无任何异常CT表现,或仅表现为前列腺普遍增大,与前列腺增生难以鉴别 当前列腺癌发生外侵时,需同直肠、膀胱和盆腔恶性肿瘤侵犯前列腺作鉴别,通过观察肿块的主
13、要部分的位置大致可进行鉴别第五节第五节 腹膜后间隙腹膜后间隙 位于后腹部,是壁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间隙及其内解剖结构的总称,上达膈下,下至盆腔入口。分为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一)X线检查(二)超声 为初查方法(三)CT:为主要影像检查方法(四)MRI 一、原发腹膜后肿瘤 二、腹膜后纤维化 原发和转移瘤 原发瘤少见,恶性居多,85%以上。以间叶组织来源的肉瘤和恶性畸胎瘤常见,包括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纤维肉瘤等 良性有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 后腹部肿块 良性:较小,质地均匀,界限清楚,增强呈均匀强化 恶性:肿块较大,形态不规则,可浸润周围结构,包
14、绕腹部大血管和转移a.平扫CT,右肾下极前方长圆形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b.增强CT,肿块未见强化,可见肿块局部与下腔静脉右后壁粘连 病因不明,70%为特发性,可能与自身免疫、药物、感染、肿瘤、外伤、出血及放疗、手术有关 组织学上由纤维细胞、炎性细胞及胶原组成,病理特征是沿腹膜后间隙的后部有纤维组织增殖,并包绕大血管和输尿管,使其受压狭窄,产生梗阻 40-60岁男性,大多无症状,可有腰、背痛和体重下降,尿路梗阻、排便障碍、下肢水肿或血栓形成 腹膜后间隙软组织密度肿块 一般沿腹主动脉前方及两侧分布,可局限或广泛 与腹主动脉关系紧密,常包绕输尿管和下腔静脉 增强呈小片状强化 简述子宫肌瘤、前列腺癌的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