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108187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材料一: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

2、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

3、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

4、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

5、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

6、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

7、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

8、,我认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9、项是(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D.材料一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

10、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鼠疫(节选)【注】法加缪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

11、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了。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死亡病例已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的瘟疫。贝尔纳里厄的一位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卡斯特尔说。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不过当时谁也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里厄,您和

12、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病。”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您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鼠疫”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暂且把贝尔纳里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

13、释。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鼠疫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及,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会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人们总是过高地看待自己,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

14、谓“前景堪忧”的鼠疫,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成一亿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过仗时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就行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淋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

15、句话,这句话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语:“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是的,那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大夫仍在凭窗望着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鼠疫”这个词在屋里回荡。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瘟疫虐得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默等死的病人;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霉臭的病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里的还活着的人、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的大车,还有日日夜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们无休

16、无止地呼号。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唯有那鳞次栉比的灰暗屋群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宁的东西存在。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鼠疫”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承认的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随后,假如鼠疫停止了这最有可能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知道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后制服它。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啦声从隔壁的车间传了进来。里厄振作精神。坚

17、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其余的一切如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不得体的谏言与要求。【注】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1947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B.“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中作者用煞有介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C.

18、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难以置信”和“耸耸肩”,都暗示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D.“人们总是过高地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提醒着读者应该及时审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2.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但他却能旁征博引,借史诗般的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类苦难图景。B.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人只有在打过仗时”都在暗示鼠疫与战争同样残酷,而这恰好契合了小说的创作背景。C.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

19、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来的鼠疫的反差、惨烈图景与平静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生发巨大张力。D.在其他译本中,画框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切不能慌乱”,这种翻译虽然简洁有力,但两者相比,选文的翻译更生动,也更符合情境。3.“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这句话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4.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生终于承认,他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贶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

20、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而翦剥齐整凡今之纷殽驳冗者欤?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其言难行。孔子曰:“道不远人。”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于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耶!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凡此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邪!此君

21、子之所学也。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唐、虞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然则书之言岂不高邪?然其事不过于亲族,平百姓,忧水患,见诸侯,谨权衡而已。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

22、切于事实而已。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而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取材于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有删改)注二典: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不宜为足下道之也B.乃以混蒙虚无为道

23、乃圣人之道也C.盖以其渐远而难彰盖切于事实而已D.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今学者不深本之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拔今以复之古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B.孔子删书,断自尧典孔子删篡尚书,依据来自尧典C.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D.而一本乎大中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肯定了张秀才的治学初衷,赞赏他好学有志。B.文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话,内涵丰富,说服力强。C.作者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D.“陈言浅语”既是作者自谦,又意在引发对方思考。4.将下面语句译为

24、现代汉语。(1)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2)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5.作者针对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治学之道。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请简要说明。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杜甫春日无人境,虚空不住天。莺花随世界,楼阁寄山巅。迟暮身何得,登临意惘然。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注】梓州、阆州、遂州、果州均位于四川境内,此诗为杜甫流寓四川时所作。安禅:佛教语,指静坐入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描写了春天惠义寺环

25、境的清幽以及诗人进入寺庙后的心境。B.诗歌颔联描写了惠义寺花开莺啼的灿烂春光和寺庙楼阁高耸的巍峨景象。C.诗人登临惠义寺,突感友人仕途得意而自己迟暮无为,顿生怅然之意。D.诗歌颔联所描写的浓浓春意与颈联所表达的失落惆怅形成反差,对比鲜明。2.诗歌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直接提到了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一句表现了茅草被抢之后,诗人的焦急和无能为力;“_”一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穷困。(3)苏轼赤壁赋中,作者

26、感到人生短暂、自身渺小后,发出了“_,_”的希冀。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_。这场具有中国特点的思想解放运动发端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它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发展了新文化运动,只有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后,经过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才取得真正效果并长期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才开始转向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新人物、新思潮、新主义_。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社会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一股脑涌现在中国思想领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极其繁荣活跃又_的状态。在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

27、_时,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从而自觉接受并积极传播马克恩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真正找到了进步、民主、科学的真谛,中国人的思想才真正从封建主义之蔽中、从西方列强之蔽中解放出来而实现了“焕然一新”。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或缺异彩纷呈错综复杂纵横交错B.举足轻重横空出世错综复杂犬牙交错C.不可或缺异彩纷呈鱼龙混杂犬牙交错D.举足轻重横空出世鱼龙混杂纵横交错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

28、后,经过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才开始转向社会主义,才取得真正效果并长期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B.只有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后,经过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才取得真正效果并长期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才开始转向社会主义。C.在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后,经过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才开始转向社会主义,才取得真正效果并长期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D.只有在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后,经过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才开始转向社会主义,才取得真正效果并长期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使得五四运动后

29、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演变成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武器和人才储备。B.这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C.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D.这使得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转变成马克思主义,并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做好了思想准备。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文字,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古往今来,东方和西方的思想家都在思考着宇宙和人的关系,_,从源头开始就有非常大的不同。马克思曾称古希腊是人类文明健

30、康的童年;_,称为中国古代健康的童年。健康并不是讲那时没有战争、_,而是指人们的思想比较贴近自然。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2019年6月30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涉及的机场主体工程、航空公司基地工程、空管航油工程、各项配套工程以及外围的高速公路、高铁城铁等工程均如期建设完成,相关竣工验收工作有序推进。大兴国际机场主要工程项目的如期竣工,为下一步开展联调联试、投运演练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投入运营阶段,大兴机场将进行6次综合演练,共计787个项目,航班量达500班次,计划模拟旅客51984人次,模拟行李35270件次。9.阅读下面的

31、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儿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

32、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C;2.D;3.D4.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表述严密,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5.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和暴露现实问题。文学的“真实”。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

33、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解析:1.“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错误。原文说的是“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2.A.“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错误。由原文“作家一方面被吸引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选项以偏概全,且“本质对立”的说法与原文不符。B.“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错误。由原文“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它又呈现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的

34、严谨性有值得商榷之处。C.“只有才”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3.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D项中当作者感觉和历史有隔阂时,决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体现了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A项体现的是文学的创造性,B、C两项体现的是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性”及其意义。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用语等方面思考。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在论证“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

35、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这一观点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李辉的封面中国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梁庄在中国为例进行论证。同时,又将像李辉、梁鸿这样的“非虚构写作”作家和那些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的一些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从用语来看,“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中“似乎”一词以及“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表述严密,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另外,材料二中,作者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即它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

36、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同时也指出了它的不足,如其艺术性偏弱,论证比较客观。5.本题要求分析非虚构文学的“真实”的内涵,答题时应从材料一中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归纳。由原文“在真实的基础上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可知,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基于事实的“真实”,是用纪实的形式,调查和暴露现实问题。同时,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是一种文学的“真实”。由原文“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从品味

37、把玩变为息息相关”可知,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还指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2.答案:1.C;2.A3.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这是准确数字”是对前文政府和媒体刻意隐瞒的反驳,颇具讽刺意味;用冷静、平淡的语气描摹出鼠疫的凶险。4.在后文说明叙事者就是里厄医生,可以使选文的大段心理描写变得合理,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使叙事口吻冷静客观,形成一种史诗的气魄。丰富小说的主题,使选文变成了带有反思人性意味的心灵独白。正是通过真诚的反省,里厄医生找到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实现自我救赎。正如选文中所言“让笔者对大

38、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解析:1.“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错误,“耸耸肩”表现的是里厄医生并不认同“鼠疫已经绝迹”这个观点。2.“为单一线索”错误。除了“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线索”外,小说中明显还有一条线索,即窗外的景色。景色的变化与里厄医生的心绪变化一致,与小说的叙事节奏一致。3.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首先看叙述语言风格,“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侧重于客观说明,强调数字化,强调准确性,而这种平淡、冷静的口吻更能让人认识到鼠疫的凶险。然后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是准确数字”与前文“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形成反差,造成强烈

39、的对比,讽刺了政府和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增强小说的批判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此句运用描写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的现象,揭示了鼠疫的凶险与可怕,让人警醒。4.里厄医生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角度,作者在文章后半部连续使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些心灵独白式描写真切地反映了他自省过程,这是反思,也是自我救赎,丰富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小说主题。从人称的使用上,以里厄医生为

40、叙述者,运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视角,使叙事更客观、冷静。从艺术效果看,以里厄医生的口吻来叙述,使故事真实可信,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3.答案:1.C;2.B;3.C4.(1)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2)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5.张秀才治学的问题是:遵循三皇太古时期的学说,舍近求远,追求高深玄奥的言论,脱离现实。然而书作者首先指出君子治学的目的是践行“道”,这种“道”应是“易知可法”的,对“道”的阐述应是“易明可行”的;接着用孔子删书的例子说明君子所追寻的“道”并非越久远越好,太久远后世就难以理解和效法了;最后以

41、二典和孟子的言论为例,说明“道”体现在贴近现实的人与事中。解析:1.C项,两个“盖”都是副词,表推测,大概。A项,动词,践行;介词,跟,同。B项,副词,却;是,表判断。D项,名词,根本;动词,探究。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B项,“断”的意思不是“依据”,而是“截取”,该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孔子删篡尚书,从尧典开始截取记述。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错误,原文“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可知批评的是“舍近求远”的作风。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昔

42、”,当初;“孰”,谁;“去”,距离。(2)“且”,而且,又;“弗”,不;“道”,探讨。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第一问,由原文第一段“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可知,张秀才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第二问,由第二段“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第三段“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第四段“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可知,作者首先指出治学的目的在于践行“道”,然

43、后阐述“道”的特点,接着用孔子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以二典和孟轲的言论来论述道应“易知而近”。参考译文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我)前几天离开后,又拿之前(您)赠送的十几篇(谈论)古今的杂文,多次阅读它们,(发现您的)言论十分高深并且志向非常远大。(我)揣摩您的用意,难道不是忧虑时俗,(因而)深入研究古代学说、阐明圣贤之道,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整治现今的混乱繁杂的现象吗?这之后(我)更加了解到您是好学、有远大志向的人啊。但是(您)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这样是不太对的。君子在治学上一定要践行道,之后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

44、理事务上,并且呈现在文章中阐发它,来让后世人信服(它)。这种道,就是周公、孔子、孟轲等人经常践行从事的;这种文章,就是六经中记载的、至今都为人相信的。这种道容易懂得并且能够效法,这种文章容易明白并且能够践行。至于虚妄的人谈论道,却把混沌蒙昧、子虚乌有(的说法)当作道,(把)洪荒虚无的远古当作(要效法的)古代,这种道难以效法,这种学说难以践行。孔子说:“道不远离人。”所谓道,是圣人之道。这道是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就能够掌握的,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孔子说“我爱好古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它”。凡是这样的所谓古,它(包括)的事是君臣、上下、礼乐、刑法的事,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

45、呢!这是君子追求的学问。所谓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这个问题,(是指)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孔子删篡尚书,从尧典开始截取记述,不论及尧舜之前(的事),他谈论的治学,就称为效法尧舜。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太遥远难以说清楚,不能让后世人信服(它)。现在(的学者)生在距孔子很远的后世,却反过来想要探求尧舜之前(的事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尧舜之道是诸王(思想)的源头,孔子赞叹:“广博啊!”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至于那尧典舜典,记述尧舜之道明白清楚,让后世尊重崇敬、仰望难以企及。然而书的

46、言论难道不高深吗?但它(论及的)事情没有超出使家族和睦,百姓安定,忧虑水患,会见诸侯,严谨法度罢了。孔子之后,只有孟轲最懂得道,但是他谈论的没有超出教人种植桑麻,蓄养鸡豚,来说明(百姓能对父母)生前奉养与死后安葬是王道的根本。二典的言论,难道不是(深奥广博的)言论?孟轲谈论的道,难道不是(真正的)道?但(二典记述的和孟轲谈论的)那些事却是世人特别容易了解接近的,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论述)切合现实的事情罢了。现在的学者不认真遵循这种治学方式,却喜欢追求虚妄的人的言论,思慕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太古之时,把虚无当作最好的学说,没有(辨别)高下远近。假如贤者能做到(正确地治学),愚者能努力做到(正确地治学)

47、,没有过分的和达不到的,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就能延绵万世,可以践行不变了。现在(的学者)认为(正确的治学之道)不值得学习,却以追求高远虚无为本领,去推广虚妄的人没有用处的言论,这不是治学的人(应该)竭尽心力(追求)的。应该稍微降低高度,拉近距离,来达到中正之道,这样差不多就符合(治学之道)了。我所说的这些,都是些陈旧浅显的言辞,像您这样见闻丰富学识广博,(本)不应该对您说这些。但我说这些的原因,是想让您降低高度,切近真正的道,那(我)怎敢刻意用新奇的言辞来抬高自己呢?愿您稍微考虑一下(我所说的)。4.答案:1.C2.虽一生无所得,但仍想出来做官、为国效力。诗歌最后两句反问,“谁能”正是“不能”,诗人虽然登临而怅然,但仍不能脱离官场去学佛,说明他仍满怀抱负,想得到朝廷重用。解析:1.“突感友人仕途得意”无中生有,从诗歌中得不出此信息。2.诗歌首联写春天的惠义寺的幽寂,“无人境”“不住天”凸显出佛法包裹宇宙的境界和气概。颔联写惠义寺到处是莺语燕声、百花争艳,而抬头则能看见寺庙的楼阁矗立在山巔,巍峨壮观。颈联写诗人登临惠义寺,看到如此生机盎然的大好春光,不禁生出年老无为的失意之感。尾联发问,好佛好禅的人不少,但谁舍得放弃手中权柄,在寺院中与和尚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