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毫米的认识 第 1 课时 总计第 节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 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3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进行一些直观判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厘米和毫米间的换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过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我们一般
2、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指出: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其它的长度单位。二、动手测量,感受意义1估一估。(1) 师:请你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2) 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并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师:你是怎么想的? 思考:谁估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估 计测 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2量一量。 (1)提出要求: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2)汇报交流。谁的答案最准确呢?(3)教师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
3、行点评。提出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它的宽也不是整理米数,怎么办?(4)引出课题。说明: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估计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通过判断估计结果是否准确,引发认知冲突,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引出精确测量的活动。三、合作探究,认识毫米1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直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说说你有什么感受?(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光
4、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思考:大约几张纸的厚度约1毫米?(学生动手量一量)【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引导学生边表示边叙述,在表达中内化对1毫米长度表象的理解,接着通过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知1毫米的长度。不同活动的设置,意在提供丰富的表象支撑,培养学生1毫米的长度观念。2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1)教师引导观察。师: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展示1格1格地数,从0刻度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2)学生看尺子,自己数一数。师:其他的1厘米是不是也有10个1毫米呢?学生独立发现,教师指名汇报。 板书:
5、1厘米10毫米 (1cm10mm)。(3)变式理解:30毫米是几厘米?5厘米是几毫米?3用毫米测量。(1)师:数学书的厚度不够1厘米,那它是几毫米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2)如何准确地描述数学书宽的长度呢?指导:直尺上,在每一个1厘米之间,都有一根刻度线稍微长一点,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5毫米(在展示仪上出示直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5毫米的刻度线),这根线虽然只长了一点点,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第2题应引导学生正确地摆放直尺,以及正确读数,提醒学生先认准长度单位,再正确填写。2完成练习五第1、2题。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五、全课总结,应用生活1.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希望课后同学们找出自己周围的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教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