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课时作业 34 “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 1 (2018 濮阳高三调考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 “ 治道 ” 。这说明诸子学派 ( ) 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解析: 从材料中的 “ 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 治道 ” 来看,各家都热衷于探讨治国理政的方法和策略,说明诸子学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答案为 A 项。从材料中的 “ 政见各异 ” 来看, B 项 说法错误,排除;并非
2、所有学派都主张 “ 革故鼎新 ” ,也有主张回到从前,排除 C 项;儒家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并非各派都是如此,排除 D 项。 答案: A 2 (2018 本溪高三摸底 )根据学者许倬云的统计,春秋时期政要人物 516 人中出身寒微者 135 人,占总数的 26%;到了战国时代,在 713 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 243 人,占总数的 34%。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 ) A宗族制度彻底瓦解 B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 C宗法制度开始下移 D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 解析: 从材料中看,战国时期政要人物出身寒微 的人数比例比春秋时期要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私学教育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 D 选
3、项。这一现象与宗法制无关,所以排除 A、 C选项。 B 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 答案: D 3 (2018 衡水高三大联考 )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 “ 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 。这一主张 ( ) 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 B体现王在法下 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 D突出依法治国 解析: 韩非子选拔官吏的主张是依靠法律选择人,而不是依靠人来选拔,这是对传统贵族世袭制度的否定,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说明君主是用法选拔官吏,不是 熟悉法律,故 A 项错误;封建社会仍然是王在法之上,故 B 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人治社会,不是依法治国,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201
4、8 兰州高三段考 )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 “ 道家之学,实为【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 “ 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 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 ) 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B “ 无为而治 ” 的理念影响深远 C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 D经典著 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 解析: 材料强调了道家是根,是因为道家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探讨,是因为道家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选项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辩证法思想,选项 A 不符
5、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 “ 无为而治 ” ,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自身正确但和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答案: C 5 (2018 衡水高三一调 )荀子按 “ 上贤、次贤、下贤 ” 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 “ 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 这说明荀子 ( ) A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 B反对靠 血缘关系选官 C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 D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解析: “ 严格的选官标准 ” 表述错误,排除 A; “ 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 与题干无关,排除 B;材料强调荀子按贤能把儒者划分为 “ 上贤、次贤、下贤 ” 三个等级
6、,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故 C 正确; “ 原有等级观念 ” 是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材料有关儒者三个等级的标准突破原有等级观念,排除 D。 答案: C 6 (2018 河北高三段考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描绘了 “ 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 ” ; “ 老而无妻子者有所 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 的理想社会。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解析: 根据题干 “ 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 ” 可知是指没有贫富劳逸的不均; “ 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
7、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 是兼爱的主张;故C 项正确。孔子主张 “ 仁、礼 ” ,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 A。老子主张 “ 无为 ” ,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 B。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 答案: C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7 (2018 威 海高三调研 )韩非子 解老: “ 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 ( ) 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法
8、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解析: 从材料中 “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 可以排除 A 选项,并看出韩非子中含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所以本题选 择 B 选项。 C 选项错误,法家主张的就是变法图强; D 选项错误,法家不是不重变革,而是要精简变革。 答案: B 8 (2018 银川高三质检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 “ 道 ” 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 “ 天法道,道法自然 ” 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 ) A是不同时代
9、背景的反映 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解析: 材料 “ 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 ” 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 追求;材料 “ 重视天人关系 ”“ 天法道,道法自然 ” 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因此两人不同天人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 C 项正确, B、 D 项错误;两人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 A 项错误。 答案: C 9 (2018 上饶市四校高三联考 )下表为孔子年谱 (摘要 ) 年份 年龄 大事记 前 548 4 岁 在鲁,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 前 517 36 岁 离鲁去齐,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 前 49
10、3 59 岁 去卫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 表中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 ( ) A以 “ 仁 ” 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 B主张 “ 为政以德 ” 的施政原则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C以 “ 忠恕 ” 理念对待社会动荡 D对 “ 礼崩乐坏 ” 局面进行反思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 “ 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 ”“ 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 ”“ 卫国内乱父子夺位 ” 等信息,说明这是一个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的 “ 礼崩乐坏 ” 的时代,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产生很大影响。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排除 A、 B、 C 项。 答案: D 10 (2018 连云港高三联考 )孟子认
11、为: “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 。这表明他主张 ( ) 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 治 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解析: “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 表明孟子主张知识分子担任官职,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 B 正确; 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D 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11 (2018 合肥高三统测 )荀子曰: “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 胡适讲道: “ 礼 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 礼 和后来法家的 法 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12、。 ” 这表明 ( ) A “ 礼 ” 和 “ 法 ” 功能异步同趋 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先秦统治强调 “ 隆礼重法 ” 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荀子强调礼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胡适认为 “ 儒家的 礼 和后来法家的 法 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 ,故 A 项正确;礼制主要是儒家思想,诸侯治国的依据主要是法家思想,故 B 项错误; “ 隆礼重法 ” 就是将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礼与法共同化导人心、共建社会秩序,材料未体现,故 C 项错误;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答案: A 12 (2018 承德高三月考 )某学者评价 “ 百家争
13、鸣 ” 时指出: “ 正是这一时期 (战国时期 )的政治混乱才 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 由此可见 ( ) 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 D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解析: “ 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 其实也就是重建社会秩序,这也是材料所强调的争鸣核心所在,选项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自身就是错误的,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百家争鸣也关注社会问题,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 题选 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8 分,第 14 题 24 分,共 52 分 ) 13 (2018 洛阳高三八校联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 “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孔子主张 “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材料二:子曰: “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