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面的旋转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能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并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认识圆柱和圆锥体的过程;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内容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圆锥的模型;
2、2.学生准备:各小组安排每组准备小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半圆各一个。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加深印象1.你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说一说。2.你都学过哪些立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3.你学过这些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他们都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让学生说一说。(设计意图: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得出以前学过的图形都是由平面组成的图形,为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奠定基础。)(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活动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1.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让学生先想后说。2.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再指名说。延伸的铁路 雨刮器刮过的车窗
3、 旋转门3.用纸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4.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1)学生用自带的学具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学生发表意见并归纳。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学生说。(3)学生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5.找一找:请你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动”带来的数学思考,初步感知“点、线、面、
4、体”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回归生活,到现实情境中寻找类似的生活现象,进一步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神奇。)(三)导探结合,形成新知活动二: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1.圆柱与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2.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同时出示课件进
5、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1. 交流解惑(1)圆锥与圆柱有哪些区别?(2)圆柱有多少条高?圆锥呢?学习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后指名回答。圆锥与圆柱有哪些区别?圆柱圆锥底面高侧面(设计意图:本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思考,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并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 “说一说”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认知、强化图形表象,并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四)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让学生说。 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的。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
6、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地面的直径和高。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3.想一想,连一连 4.应用题 某种饮料罐的形状为圆柱形,底面直径为6.5厘米,高为11厘米。将24罐这种饮料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入箱内,这个箱子的长、宽、高至少是多少?(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及时温故知新。学生小组内讨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汇报。)(五)全课小结,回归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困惑?请说一说。最后请同学们对自己的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板书设计面的旋转点 线 面 体圆柱底面(2个)、侧面、高圆锥顶点、底面、侧面、高教学流程图 回顾旧知 初步感知 导探结合 巩固深化加深印象
7、建立表象 形成新知 拓展延伸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学习:1. 从“静态到动态”,即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2.从“整体辨认到局部刻画特征”,鼓励学生在以前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同时,对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的认识,使学生对面的认识从平面过渡到曲面,这是认识上的再一次上升。3.从观察圆柱、圆锥实物到认识它们画在平面上的“图”。体现的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关注“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堂上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准备了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把点、线、面的运动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