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3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限 一、选择题 1 2017 广东湛江四校联考 大公报 1913 年 6 月 15 日,粤女学生之怪状记载“ 穿着猩红裤袜,脚高不掩颈,后拖长尾辫,招摇过闹市 ” 。这反映出当时 ( ) A追新求异成为时髦之风 B国人思想完全受到西化 C伦理道德已经不复存在 D个性解放思潮占据主流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 “ 穿着猩红裤袜,脚高不掩颈,后拖长尾辫,招摇过闹市 ” 可知,当时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时髦,故 A 项正确。 B 项中 “ 完全 ” 的说法 太绝对,故排除; C 项 “ 伦理道德已经不复存在 ”
2、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项 “ 个性解放思潮占据主流 ”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 2017 四川广安调研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 1982 年为 144.6 公斤, 2002 年降至 78.5 公斤。这表明 (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 C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 持续下降与自然灾害无关,故 A 项错误; 1982 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故 B
3、 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 C 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这与 “ 改革开放以来 ” 不符,故 D 项错误。 3 2017 太原调研 1929 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 “ 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 对此解读最准确 的是 ( ) A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B北洋政府加强法制建设 C大公报属于政论性报刊 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答案 D 解析 19 世纪 40 年代鸦片战争前后,林则
4、徐组织人编译各国律例,开始介绍西方法律,故 A 项错误; 1929 年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 “ 离婚法论卖书广告 ” 可知,广告内容反映了人们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而并非是说大公报【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属于政论性报刊,故 D 项正确, C 项错误。 4 2018 河北邢台月考 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 “ 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 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 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 “ 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 ” , “ 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 ”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
5、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答案 D 解析 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上海 “ 电车初试人都怕 ” 等不能说明 “ 深深融入 ” ,故 A 项错误;近代电车进入上海被接受的事例,不能说明 “ 完全改变了 ”中国传统习俗,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 了西方物质文明传入中国,但没有体现 “ 相互渗透 ” ,故 C 项错误;从 “ 电车初试人都怕 ” 到 “ 人坐车中称稳便 ” 表明市民逐步接受新鲜事物,故D 项正确。 5 1912 年 3 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 1916 年内务部又颁布内务
6、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 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答案 D 解析 政府法规可引导风尚礼仪,但不能 “ 决定 ” ,故 A 项错误;近代中国的风俗发生了 巨大变化,但没有发生 “ 根本变迁 ” ,故 B 项错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就已经主张 “ 废止缠足 ”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十多年间民国政府不断颁布政令劝禁缠足,说明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故 D 项正确。 6 2017 辽宁抚顺模拟 1895 1911 年中国创办报刊 1520 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
7、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 大,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政论性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 D 项错误。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7 2017 郴州一模 下表是根据邹依仁所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而得出的1935 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 职业 所占比重
8、 职业 所占比重 注释 农业 0.1% 交通运输 1.25% 专门事业: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医生、记者、作家、会计等。杂类:传统服务行业 (小商贩、洗衣、帮佣、理发等 )和少量游 民及帮会成员 工业 18.3% 政府市政机关 0.7% 现代商业 16.4% 演员、运动员 0.3% 专门事业 1.3% 杂类 55.3% 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 A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的提高 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C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 D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从事专门事业的人数仅占 1.3%,说明华人总体素质并没有大幅度提高,故A 项错误;材料是华人职业分
9、布情况统计,无法体现华人的政治权利,且租界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 “ 国中之国 ” , 不可能保障华人的政治权利,故 B 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 1935 年上海公共租界里从事农业人口的比重,无法体现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华人从事的职业门类多,分布在各行各业,说明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故 D 项正确。 8 2017 山东青岛模拟 2016 年 11 月 16 18 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 B 1946 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C 1990 年中
10、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 通 D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迅速扩大 答案 C 解析 “ 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 ” 符合信息时代的史实, A 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946 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B 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993 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网民规模迅速扩大符合史实,故 D 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 2017 成都一联 服饰和娱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近现代中国服饰和娱乐也在发生着改变,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 年 3 月 5 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
11、“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 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材料二 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装的趋势。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着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苏联服装成为思想进步、追求革命的象征,主导着当时人们的服饰取向与选择。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 装设计的 “ 坦克服 ” 、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 “ 布拉吉 (连衣裙
12、)”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材料三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广为传唱的歌曲 东方红 大海航行靠舵手 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 万岁!毛主席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2015 年 11 月国内某网站发布的卡拉 OK 歌曲排行榜 陈洁仪 (新加坡 )祝君好 谢霆锋、林忆莲爱的味道 王心凌远在眼前的你 黄子韬我是大主宰 Joyce Chu(马来西亚 )好 想你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 (2)历史学者冯尔康先生曾说: “ 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 ” 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相
13、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3)材料三反映出社会文化生活有哪些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政治变革的促进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 );外来文化的渗透;先进人士的推动;政府政策的影响。 (2)论证: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 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 (3)变化:从政治化到生活化、个性化,从单调到丰富多彩、开放。 前者原因: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社会文化生活受到 “ 左 ” 倾错误的冲击。 后者原因: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繁荣,生活观念逐渐变化,国际交流频繁,信息时代到来。 解析 第 (1)问,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有政治因素如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经济因素如民族资 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外来因素如对苏联流行服装的仿制,先进人物的推动如 “ 中山装 ” 等。第 (2)问,两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合这两个时期的【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社会背景总结归纳。第 (3)问,第一小问,据 “ 毛主席 ”“ 文化大革命 ”“ 爱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