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演讲人单元(或主题)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单元(或主题)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作为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好价值观。与此同时,乡土中国作为第一次走进高中语文学习的学术著作,更讲求建构学术著作的思维逻辑,获得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阅读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联系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生成新的思考,解决新的问题。乡
2、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项目学习单元,更讲求学习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乡土中国项目学习单元在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和核心目标的指导下,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学习目标、筛选学习内容,提供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量规和支架以推进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建立开放性的学习评估,设计了三个任务、6个课时学习内容。单元(或主题)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价值分析不同于学生熟悉的小说类作品,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类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全书七万余字,扎根传统文化、关照现实生活、论述简洁生动,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风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结构的理论性著作。这部由14篇文章构成的著作,是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
3、乡土社会学”一课内容的总结和提炼,以此来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乡土中国是一部探究中国基层社会体系的书,一部追根溯源的中国社会理论之作。教学价值分析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从内容上说,学生可以分别从文化传递、家族制度、社会规范、道德伦理、权力结构、时代变迁等方面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特点。从而把对乡土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作为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其他中国文学文化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扎根于中国基层社会的传统文化著作和文学著作,如平凡的世界、呐喊、边城等。从形式上说
4、,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论著作建立起阅读学术著作的自信心和有效方法,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学习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和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目标来说,阅读学术著作,有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社科类学术著作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教学价值分析把握学术类作品的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丰富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与热爱,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乡土中国每篇章主题突出,论述简洁,篇章之间逻辑严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
5、力,提升思维品质。阅读本书,学生可以通过理性认识,全面把握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客观评价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乃农业大国,中国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阅读乡土中国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乡土社会、鉴赏中国乡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大地上留存的道德光辉和智慧宝藏。理解和认同乡土文化,认同民族心理,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优秀文化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必经之路。单元课时分配任务1:解决了什么问题?圈画通全书,导图勾脉络任务2:如何解决问题?横展辨文化,比
6、较促阅读任务3: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纵深溯根源,传承慧当今任务一,圈画通全书,导图勾脉络。这一任务需要学生用两周的时间和三个课时完成全书的通读。通读全书,使学生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关键学术名词,掌握全书的逻辑脉络和知识体系。任务二,横展辨文化,比较促阅读。这一任务需要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和一个课时,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掌握并实践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任务三,纵深溯根源,传承慧当今。这一任务把语文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连结起来,让学生带着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进入到文学类文本阅读,并迁移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学生情况分析本单元教学所依读本,选用的版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7月出版的乡土中国。然而
7、乡土中国是一部社科类学术著作,学生在此之前几乎没有阅读学术类作品的经验。学术著作传达的知识难理解、观点难把握,著作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复杂,学术文章的内容较抽象、语言较艰涩等问题,都使得阅读学术著作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比较困难和陌生的。在初中阶段,学生阅读过一些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阅读过一些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过一些科技作品,能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鉴于学生的阅读经验,本单元教学将把梳理、整合文章基本观点,分析、建构篇章之间逻辑作为教学起点。学生情况分析在学生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基础上
8、,开展研读和深读使学生能够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从而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并且乡土中国这本不到7万字的“浓缩”学术经典,正适合于开启学术著作阅读的高中生。文中虽有由大量专业术语支撑起的社会结构理论,但恰适的浅显生活实例和多种论述手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术概念;文中虽没有跌倒起伏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但篇章之间紧密的论述逻辑能使学生快速划分结构、找寻主旨;文中虽没有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物,但来自中国基层社会的人物群像和文化力量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共鸣
9、。学生情况分析单元(或主题)教学目标1利用表格或图示,说明本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目标与各课时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联系。21.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提高逻辑建构能力和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32.建 立 阅 读 学 术 著 作 的 自 信 心 和 有 效 方 法,体 验 学 者 发 现问 题、探 索 解 决 问 题 的 路 径,学 习 陈 述 学 术 见 解 的 思 维 过程 和 表 述 方 式,从 而 进 一 步 提 高 阅 读 素 养 和 表 达 能 力。43.理解和认同乡土文化,客观评价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54.
10、感悟学者艰苦卓绝的治学精神和心怀乡土的家国情怀,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优秀中国传单元(或主题)教学目标统文化。学习重点: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学习难点:学习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提高阅读素养和表达能力。任务1:解决了什么问题?圈画通全书,导图勾脉络单元(或主题)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自读指导抓住核心,掌握知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术著作的特点,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简单方法。2.了解全书探讨的核心问题,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3.学习费孝通先生艰苦卓绝的治学精神和心怀乡土的责任情怀。单元(或主题)教学目标二、课前准备(3天):1.提供学习支架介绍符号法、标注法、思维导图法
11、,阅读学术著作。2.阅读经典作家小传”、“重刊序言”、“名师点评”、“后记”、“附录”,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和写作目的。3.浏览“目录”和第一章乡土本色,了解本书基本内容和核心概念。4.阅读各章的“经典名句”,了解本书各章学术名词和基本概念。三、教学步骤:以情境导入,拉近学生与学术著作的距离学术著作进入到高中语文学习是必然,但为什么是乡土中国呢?那是因为乡土中国勾勒出了中国人的血脉,就是这样的一份对乡土共同的眷恋成为了学生进入阅读的支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拉开了中国春运五十年。无论回家的路有多难多远,游子们也拼尽全力回家过年。而在这背后支撑他们的力量是什么呢?就是这样一份乡土情怀。宏志中学的学
12、生大多来自于偏远的郊区,我们同学住在学校一周才能回一次家。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在高一新生活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想家。周五放学回家,是同学们一周最开心的时刻。无论车站有多拥挤,队伍排得有多长,都低挡不住同学们回家的脚步。有好多同学在回家路上,都激动地拍照留念来分享自己回家的喜悦心情。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共有的这份对家的依恋,对土地的眷恋,成为了学生进入乡土中国阅读的契机。以情境导入,拉近学生与学术著作的距离如今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如果给如今的中国加上一个定语,那么我们会看到的是腾飞中国、科技中国、文化中国等等。中国的腾飞不仅体现在城市,还发生在中国的美丽乡村
13、。请同学们谈谈北京郊区、农村的变化。小到一个村落的改革,大到中国农村的建设,所有改革和发展的基础都是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一批批青年从乡村走进城市,乡土文化和城市规范发生着种种的碰撞。要了解中国乡土文化和城乡变迁中的种种现象,我们就要来读一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2.师生问答:以情境导入,拉近学生与学术著作的距离乡土中国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提示:学术著作的写作目的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情境导入,拉近学生与学术著作的距离快速浏览重刊序言,全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提示: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特具的体系”是把其作为认识事物的工具,深刻了解具体的中国乡村,“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3)
14、快速浏览第一章乡土本色,找寻每一段的论述对象,为本章分段。3.学生活动:(1)阅读第一章乡土本色,圈画主要概念和关键词句,回答“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梳理本章论述思路第1段:提出核心观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第2-6段:分论点:土气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不流动第7-10段:分论点:聚居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第11-16段:分论点:熟悉终老是乡,人与人,人与法,人与物以情境导入,拉近学生与学术著作的距离快速浏览重刊序言,全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第17段:联系现实乡土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产生了流弊01=1*GB3 抓住本书核心问题“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了解
15、每一章如何回答的这一问题。=2*GB3 圈画每段的主要论述对象来划分全篇结构,圈画每章的概念名词和主要观点。=3*GB3 用思维导图帮助梳理文章主要观点,把握论述对象与论述内容的关系。(2)总结经验,指导接下来的阅读:02以情境导入,拉近学生与学术著作的距离快速浏览重刊序言,全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4.布置任务(5天):圈画每篇文章的概念名词和主要观点。解释概念名词(50-100字):“特殊语言”、“差序格局”、“团体格局”、“个人主义”、“自我主义”、“感情定向”、“亲密感觉”、“礼治社会”,“法治社会”、“横暴权力”、“同意权利”、“血缘”、“地缘”用5-10个关键词概括“乡土中国的基
16、本特征”。评价方式1.每两天查看学生在书上圈画、批注的情况。能准确圈画出每章的核心观点,能分清观点和例子,能区分核心观点和分论点,能比较全面把握乡土中国的核心关键词并能在批注中看到思考作者论述思路的为优秀。能比较准确地圈画出每章的核心观点,能抓住乡土中国的核心关键词的为合格。圈画的内容可能有些是典型例子或用于对比的概念,大面积圈画没有重点或几乎没有圈画的为不合格。评价方式2.上交“解释概念名词”作业。对概念名词的解释有核心观点,内容概括全面、正确,语言流畅。解释名词缺少核心观点,能抓住相关语句中的重点整合,内容基本正确,语言较流畅为合格。没有逻辑地抄写原文或理解不正确的为不合格。学生作业展示第
17、一课时:研读指导精读篇章,辨识概念011.探究作者研究问题的路径,体验形成概念、得出观点的过程。2.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比较、归纳,辨识作者提出的核心概念,学习作者严密的论述逻辑。3.品读作者生动的比喻和严谨的论证,积累论证方法。一、教学目标:02二、课前准备:1.完成教材必修上册P81表格。再读第五章差序格局完成下列表格1.导入: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提炼的“乡土中国基本特征”的关键词,解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并举例说明。2.学生活动:绘制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思维导图 快速浏览两章内容,抓住论述的核心观点中国乡土社会没有用文字来帮助社会生活的需要。把握两篇文章的关系并列再读第五章差序格局完成下
18、列表格提示:由再论文字下乡的第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两篇文章分别论述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空间和时间的阻隔都不需要用文字来表情达意、传递经验。中国乡土社会有自身的表达方式和传递经验方式。以“中国乡土社会的达意方式”为核心,绘制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思维导图提示:注意回答“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表情达意是如何解决空间阻隔和时间阻隔的?”这一问题。小组讨论后,展示思维导图展示内容: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论证结构和思路。作者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得出的观点和结论。作者探究“中国乡土社会的达意方式”这一问题的路径。再读第五章差序格局完成下列表格3.师生问答:第四章差序格局论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提示:第二三章论述了“中国
19、乡土社会的达意方式”这一问题,得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达意方式是“特殊语言”与“口口相传”。第四章差序格局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模式”。展示作业答案:提问:作者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提示: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总结辨识观点和概念的方法再读第五章差序格局完成下列表格精读最感兴趣的两篇文章(不包括课上精讲篇目),摘抄或概括最精妙的论证段落,提炼论证方法。四、评价方式:上交“精妙论证”作业。4.布置任务(1天):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1.能抓住生动的例子和精妙的论证且概括准确,能分清例子和观点,能准确分辨论证方法的为优秀。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2.能抓住典型的例子和论证且有概括,能分清例子和
20、观点的为合格。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3.不能分清例子和观点,随意抄写原文的为不合格。学生作业展示课时:研读指导画出骨骼,梳理逻辑一、教学目标:1.梳理各篇章论述思路,划分全书结构,把握全书的学术知识体系。2.思考章与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基本的逻辑建构方式。3.品味学术著作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感悟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积极的探索精神。二、课前准备(3天):1.梳理全书大纲小目,抓住每章各学术概念之间的关联,做出全书各章内容提要或思维导图。2.依据各章内容提要,找寻章与章之间的逻辑关联,划分全书的结构,分析划分依据及提炼各部分核心观点(300400字)。3.小组课下讨论,每组绘制一张全书思维导图。
21、第二课时:研读指导画出骨骼,梳理逻辑1.导入:分享“精妙论证”作业中生动的例子和有力的论证,提示学生在阅读学术著作的过程中要分清观点与论证并思考“论证是如何为观点服务的”这一问题。乡土中国的撰写是基于作者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丰富生动的素材降低了我们理解学术概念的难度,但同时也加大了我们提炼观点的难度。作者费孝通先生学贯中西,文中中西方社会的对比使我们更容易看到中国乡土社会自身的特点,但同时大量学术名词也加大了我们理解的难度。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就是抓住整本书的骨架和筋脉,梳理全书的逻辑结构,建立全书的知识体系。2.学生活动:课时:研读指导画出骨骼,梳理逻辑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全书逻辑结构思维导
22、图。展示内容:全书主要建构的知识体系每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学生结构划分有争议的地方展开讨论。3.教师指导:学术著作篇章之间逻辑构建基本方式:因果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作者概括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土气”,在第二三章中得到了阐释,原因在乡村熟悉的社会中是不需要文字来帮助社会生活的。归纳和演绎在第四章差序格局中阐释的以亲属关系的层级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第五、六、七章都是围绕第四章“差序格局”展开的各方面论证。课时:研读指导画出骨骼,梳理逻辑从一般到具体第一章乡土本色中作者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的一般特征为“熟悉”,接着又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礼治社会具体论述了“人与人”之
23、间的熟悉和“人与法”之间的熟悉。并列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分别论述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空间和时间的阻隔都不需要用文字来表情达意、传递经验。递进无讼在礼治社会的基础上,谈论维持礼俗的力量在自觉地对传统规则的服膺。比较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4.布置任务(3天):整理全书作者选用的古代经典中的段落和例子(如论语、中庸),选取两处结合你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理解,写一写心得体会。小组思维导图展示能准确梳理全书结构,能分清观点和材料,能抓住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能抓住每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汇报表达流畅且能自圆其说的小组为优秀。A能基本梳理全书结构,能分清观点和材料,基本抓住每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有少量错误,汇报表达
24、较流畅,能围绕中国乡土社会特征谈的小组为合格。B不能抓住篇章核心观点,只对篇章题目进行分类,少有分析的小组为不合格。C参与讨论最后得分:56分为优秀;2-4分为合格,0-1分为不合格。学生作业展示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将乡土文化与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做对比,进一步把握乡土文化的特点。2.拓展阅读,学习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掌握学者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掌握并实践阅读学术著作和论文的基本方法。3.激发学生阅读学术著作和撰写科研小论文的兴趣。课前准备(2天)阅读学习资源包中的学术论文阅读学习资源包中的学术论文1.导入:阅读乡土中国不仅是让我们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更让我
25、们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科研论文的基本方法,并且学习学者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由此让我们学会研究我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孤立的、单本的阅读是片面的阅读,为了更加深刻和准确的把握乡土文化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使同学们辨析乡土文化的特点,并进一步始建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2.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炼乡土文化、海洋文化、游牧文化的差异,比较提炼和总结学术著作阅读的经验。3.教师指导:总结学者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评价方式1.能使用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阅读科研论文,能掌握论文的体系和脉络,测试题错两道以内的为优秀。2.能使用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阅读科研论文,能抓住论文的
26、核心问题和主要观点,测试题错四道以内的为合格。3.阅读论文没有方法,测试题错四道以上的为不合格。学生汇报展示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海洋的博大和无限使得海洋文化呈现出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游牧民族一直与恶劣的生活环境相斗争。所以,游牧民族的游牧文化呈现出不断迁徙的特点。而乡土文化因为根植于土地,所以呈现出稳定、静态的特点。海洋文化,无论是从古代的郑和下西洋,还是如今的海上丝绸之路,都可以看到海洋文化的博大包容、开放交流的特点。游牧文化,一直与恶劣的环境相斗争,所以其崇尚自由,崇尚力量与高昂的生命。而在生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中,人们崇尚经验,追求稳定。教学目标在右侧编
27、辑区输入内容1.阅读文学作品,客观评价乡土社会中的人物,理解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012.理解和认同乡土文化,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乡土社会中的道德光辉和智慧宝藏。02回顾初中课文台阶思考问题:父亲为何用一生的努力去修建“高台阶的新屋”?(200字)导入乡土中国为什么放在高一必修上让同学们来阅读呢?那是因为乡土中国不仅能让我们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其知识体系更能成为我们接下来进行语文学习的支架和背景。乡土文化不仅存在于乡土和农村之中,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基层社会的风貌。基于我们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去挖掘乡土类文学作品的背景,更加客观的评价乡土生活和乡土
28、文化。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课前阅读的两篇文章的思考问题并汇报。提示:结合中国农村是“熟人社会”的特点,理解台阶中父亲的坚持和局限性。结合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谈谈社戏中“我”和“农村孩子”之间的差异和原因。学生作业展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父亲用一生的努力去修建高台阶的根本原因,他想靠双手建起新屋、砌起台阶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他的追求、他的执着也是他的局限。父亲对修建高台阶的执着来源于他对“高台阶代表高地位”这条经验的深信不疑,来源于父亲要在乡里乡亲面前证明自己的要强。在这个不流动的熟人社会,好强的父亲渴望被人看得起,渴望通过建筑高台阶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在生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
29、经验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准则。评价方式评价方式1.能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客观评价,能结合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进行清晰论述,能看到乡土社会中人物的优秀品格和局限性的为优秀。2.能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观点明确且基本正确的为合格。3.片面评价人物,不能结合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进行分析的为不合格。教学目标1.将 语 文 学 习 与 生 活经 验 联 结 起 来,用 乡 土 中 国 的 知 识体 系,思 考 生 活 中 的现象和问题。2.感 悟 一 代 代 中 国 建设 者 心 怀 乡 土 的 家 国情怀,热爱中华文化,传 承 中 国 优 秀 传 统 文化。3.
30、理解和认同乡土文化,认同民族心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课前准备(3天)课前准备(3天)1.在第五章差序格局中,费老用红楼梦中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袖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的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生活中还是存在着如此具有伸缩能力的“差序格局”。比如近日就有网友唏嘘,范冰冰生日在偷税被查前后的巨大反差,显示了娱乐圈的人情冷暖曾经的大明星范冰冰在偷税犯法前的生日,各路明星好友都掐着点排队为她在微博上送上生日祝福,叫着“冰冰姐”的他们好似范冰冰的兄弟姐妹
31、。而如今和“范冰冰自己祝福自己”相映衬的是留言区中的冷清。对生活中的此类现象,你有何想法和看法?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你能否结合“差序格局”的特点谈谈你对此类现象的剖析和理解。课前准备(3天)(提示:最中心的一层是你长翻阅、留言的人;其次的一层是你经常点赞、偶尔留言的人;再其次一层是你偶尔点赞的人;再再其次是你屏蔽但是还没删掉的人)思考:自你高一入学以来,你的朋友圈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差序格局依然存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它的伸缩性,它的变化性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情冷暖。结合下列诗歌,谈谈在社会生活中,你对这种“人情冷暖”有何认识和理解?贫交行【唐】杜甫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
32、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课前准备(3天)酌酒与裴迪【唐】王维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杜架阁【宋】文天祥昔趋魏公子,今事霍将军。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黄沙扬暮霭,黑海起朝氛。独与君携手,行吟看白云。2.阅读下则新闻,结合乡土中国的主要观点,思考问题:新闻一中新网四川新闻2019年8月8日电(苗志勇 王艳)。广元的代大爷7日高高兴兴从民警手里接过被“邻居”诈骗的现金,并一再向民警表示感谢。据悉,7月份以来,广元市利州区公安分局雪峰派出所陆续接到群众报警,说他们被一个女邻居给骗了钱。杜架阁
33、某小区代大爷说,他在小区遇上一中年女子,称自己孩子生病了,老公在电业局上班,并称跟代大爷住同一楼的6楼6号,她老公还没下班,娃儿要送医院,向代大爷借了1000元钱。家住另一小区的受害人马大爷也有同样遭遇。马大爷住在3楼,这位女“邻居”自称住在马大爷楼下2楼,说她妈出了车祸急需钱。马大爷当时怀疑说没看到过这位楼下的“邻居”,但见她言之凿凿,感觉像真的一样,马大爷起了恻隐之心,给她借了500元。可是,过了几天也没见这位女“邻居”还钱,找到她当时所说的住处,结果跟本没这个人。问题:素未谋面的“邻居”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为什么被骗者会借钱给陌生人导入现代社会中依旧具有乡土社会的特点,现代人中国人依然有乡
34、土社会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展开讨论。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课前两个问题。分享思考和感受。教师指导:一代代中国建设者的共同选择中国五代海归人才,从第一代詹天佑,第二代周恩来、邓小平到第三代钱学森,以及现在大批的留学生归国建设中国。我们看到,处于不同时代的中国建设者却做出了共同的选择-回到中国。是什么让身处不同时代的中国建设者却做出了共同的选择呢?评价方式 能结合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深刻思考社会生活现象,有客观正确的理解并表达清晰有逻辑的为优秀。01 能结合对乡土中国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表达清晰的为合格。02 不能结合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思考生活,言之无物且表达不清晰的的为不合格。03学生作业展示单元(或主
35、题)学习效果评价及结果分析以第三课时对小组完成“全书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的评价设计为例。小组思维导图展示能准确梳理全书结构,能分清观点和材料,能抓住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能抓住每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汇报表达流畅且能自圆其说的小组为优秀。能基本梳理全书结构,能分清观点和材料,基本抓住每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有少量错误,汇报表达较流畅,能围绕中国乡土社会特征谈的小组为合格。不能抓住篇章核心观点,只对篇章题目进行分类,少有分析的小组为不合格。评价 优秀8-10分 合格4-7分 不合格0-4分参与讨论最后得分:56分为优秀;2-4分为合格,0-1分为不合格。评价目标1.用评价促学习,掌握思维逻辑的建构方式,激
36、发学生创造性思维。2.由评价表格的评价角度,了解优秀汇报的基本构成要素。3.有效落实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学质量分析从学生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逻辑脉络和知识体系。学生抓住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以己为中心建立的差序格局,乡土社会呈现出是一个以经验为主的,聚居的血缘的社会。从同学们绘制的生动的插图,可以看到学生对乡土中国有着自己特别的理解。有的同学绘制的插图蕴含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义。美丽的彩虹,寄予了对中国美丽乡村发展的美好祝愿。更有的同学打破乡土中国篇章之间的逻辑建构关系,直接以“血缘”为主题,挖掘并阐释整本书的思维脉络。因为血缘,所以这是一
37、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稳定社会;因为血缘,所以乡土社会建立的是以己为中心,向外像水波纹一样推开去的差序格局;因为血缘,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坚信经验,建立了长老统治。教学质量分析从同学们的打分表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评价与小组汇报质量相符,理解并掌握了思维逻辑的建构方式。本单元(或主题)教学特色分析(300-500字数)1.抓住文体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体系和创造性思维。乡土中国作为第一次进入高中整本书阅读的学术著作,注重使学生掌握阅读、梳理学术逻辑的一般方法。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区分观点与例子、乡土社会与西洋社会。通过画思维导图,使学生把握每章核心观点,理清各章及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知识体系
38、。并在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获得阅读方法与自我理解。教学质量分析2.在兴趣导读、教师示范、任务单管理下,把控整本书阅读的速度和质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前三章教师领读,把握全书的基本观点,介绍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降低后文阅读的难度。后11章阅读每篇带着任务完成通读,让学生在通读后对全书面貌有基本把握,对核心观点有印象有理解。3.横向比较阅读,进一步实践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孤立的、单本的阅读是片面的阅读,为了更加深刻和准确的把握乡土文化的特点,我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使同学们辨析乡土文化的特点,并进一步实践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教学质量分析4.突破文本体裁的拓展阅读,联系学生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从学术著作到乡土类文学作品,再联系学生生活中的新闻和伟人事迹,使学生能带着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进入到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对文化生活的再认识中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