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赋赤壁赋苏轼【任务驱动】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读两篇课文,标记出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留待课上解决。2.通读赤壁赋,说说作者描绘了月下赤壁什么样的景色,客与苏子的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3.通读登泰山记,画出作者登山的路线,说说文章雪后泰山描写了怎样的胜景。4.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景状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素养目标】1.知识拓展与延伸:了解作者、背景知识及相关古代文化常识。2.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实词“望、歌、如、东、阴、然、长”和虚词“于、乎、以”的含义、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句式。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两文所写的景与情,学习两文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赤壁赋“主客问答”的方式和登泰山
2、记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历代文人对待入仕的态度与观点,找出他们与苏轼、姚鼐的异同,说说对个人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关系的理解。赤壁赋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一)作者简介 苏轼苏轼(1037-1101)(1037-1101):字子瞻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号东坡居士,北宋北宋文学家、书文学家、书画家,画家,豪放派豪放派词人代表词人代表。历史历史治水名人,治水名人,眉州眉山眉州眉山(今四川)(今四川)人,与其父人,与其父苏洵苏洵、其弟、其弟苏辙
3、苏辙并并称称“三苏三苏”。(一)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资源助读资源助读作品背景作品背景乌台诗案后的人生选择乌台诗案后的人生选择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被投入大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这年年底,在亲友的多方营救下,苏轼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被贬谪到黄州。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
4、在与田夫野老的交往中,他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思想更接近现实。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于秋冬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了两篇赋,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称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情感。相关常识相关常识赋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它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
5、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知识梳理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rnxzhopngqioyo tioniolliozh lshpinpo znmzhshujifyuzh2.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同“”,意义:。(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同“”,意义:。冯凭乘缪缭盘绕,围绕3.一词多义 劝请嘱托往好像享有适合,适应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眺望名望,声望疑问词,相当于“吗”介词,相当于“于”,在 形容词词尾 介词,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用作动词,下,攻占;东,向东进军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名词的意动用法,
6、以为伴侣、以为朋友这里指明月停留。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旷远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文中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美貌的女子。6.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凌万顷之茫然()(4)客有吹洞箫者()(5)何为其然也()(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7)而今安在哉()(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被动句宾语前置判断句7.文化常识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
7、“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称。文本研读探究文本研读探究赤壁赋研读任务一:厘清文本段落层次1.第一段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明确】可分三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2.第二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可分两层:写作者的歌声。写客人的箫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研读任务二:鉴赏文本的艺术手法3.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理完美融合的?【明确】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
8、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溯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揭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4.赤壁赋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传统赋体的结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明确】古代赋体散文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赤壁赋也继承了这一表现手法,但做了很大的改造。这里的客,不是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最终主说服了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
9、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也就是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文白对译文白对译 本段展示了一个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诵文、迎风赏月的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反,也反映了他映了他无拘无束、洒脱不羁的思想无拘无束、洒脱不羁的思想。第一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第一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明确明确:作者借助作者借助夸张、想象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画和生动的比喻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