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24 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78 年 12 月 内容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 停止使用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 改革开放 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特别提示 “ 文革 ” 结束后, “ 左 ” 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仍然坚持“ 两个凡是 ” 。其实质仍是 坚持 “ 文革 ” 中的
2、“ 左 ” 倾错误。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端: 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 包产到户 。 (2)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 企业活力 。 (2)原则: 政企分开 、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3)内容: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 承包经营责任制 和厂长 (经理 )负责制。 疑难问答 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归谁所有?它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吗? 答: 仍是土地公有 集体所有 ,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
3、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而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设立经济特区: 1980 年, 深圳 、 珠海 、汕头和厦门; 1988 年海南省的海南岛。 (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 1985 年起,在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 辟经济开放区。 (4)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 年 4 月,开辟上海浦东地区为经济开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 对外开放 的
4、重要标志。 2格局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概念阐释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的 “ 特 ” 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特别行政区的 “ 特 ” 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四、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2
5、)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 (1)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体制。 (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 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 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坚持以 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 现代企业 制度。 (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4中共十五大 (1)内容:大会确立 邓小平
6、理论 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 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世纪。 归纳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 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平均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1票证制度 又称为 “ 第二货币 ”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
7、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 “ 票证 ” 。 直到 1993 年,各类商品基本上敞开供应,这段凭票供应的历史 “ 票证年代 ” 宣告终结。 2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又一项伟大创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走向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曾用 “ 异军突起 ” 来形象地比喻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反叛。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冲破了传统的城乡分工体系,开创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考点一 特色建设之路 从计划经济
8、到市场经济 1时空意识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 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 1979 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 农业制度
9、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2017 课标全国 , 31)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
10、体制的实质 弄清题意 本题以中央报告的形式为切入点,报告的内容实际上是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认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技巧运用 先从时空观念上排除 B 项, 1990 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已经 10 余年,对外开放是中央领导层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中国已经有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所以也不可能再有人在 1990 年向中央重提融入的必要性。再从历史概念上排除 D 项,题干材料已明确了计划与市场是手段,不是实质。 难点辨 析 本题容易误选 A 项。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 ,其本质上是为经济改革摇旗呐喊,主
11、要目的不是肯定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答案正解 根据题中的时间信息 “1990 年 ” 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该报告中认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其实质是主张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 C 项。 1从 “ 利改税 ” 的视角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实行了 “ 利改税 ”( 将国有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金 )和 “ 调节税 ” 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节选自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报告 发现问题 分配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
12、环。 “ 利改税 ” 是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纯收入分配的一种改革。 命题角度 “ 利改税 ” 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 利改税 ” 的实质。 2从新词汇的视角看经济体制的变化 不同版本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表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 年第 1 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 年第 3 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 年第 6 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发现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命题角度 所有制的变迁;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3社会阶层变动体现的社会进步
13、 1978 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管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 农业劳 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报告 (中科院 ) 发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 命题角度 社会阶层的流动与经济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发展、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关系。 4从国家行政机构改革的视角看经济体制改革 1952 年 12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局等 17 个办事机构。 199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其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2003年国务院 机构改革中,将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发现问题 国家机构从国家计委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国家发改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