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第一章章 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流变传统文化的产生与流变本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赖以产生的地理环境、经济土壤以及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2、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期与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的发生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的奠基和创制期秦汉统一帝国的探索、定格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的文化融合期唐中叶至明中叶的近古文化定型期明清的东西文化交汇及转型期本章目录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文化的发生期:上古 二、文化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
2、至春秋战国 三、统一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 四、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五、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六、东西文化交汇及转型期:明(中后期)清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一般来说,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
3、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疆域: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在秦朝基础上虽然时有变化,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政区:春秋以来,历代主要行政区划系统大致经历了萌芽期、郡县制期、州制期、道制期、省制期等五个时期。民族:曾经在中国范围内居住活动的民族有几十个,除了为数很少的民族外迁到中国以外地区,其他各民族几乎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人口: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一般维持在15以上的水平。在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工具的条件下,这无疑表明中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力。地形:“三大阶梯”、地形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往往产生重大
4、的影响。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有利的地理环境因素为创造中国文化奠定了经济基础2、多样性的地理环境创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彼此不断交流的两个源泉,它们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殷商西周时期 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阶段东周至明清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阶段古代商品经济的发
5、展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更是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就总的趋势而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化的深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这种不断进步的商品经济,推动了多元化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更新,对旧的生产体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量。正因为如此,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变动时期。(三)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在历经数千年的文化演变发展中,
6、农业自然经济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起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农耕经济的延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三、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征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三)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四)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宗法型特征与伦理型范式文化专制性特征与政治型范式文化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文化的生成、发展都具有阶段性。中国文化自有其独特的发展脉
7、络。这种脉络当然与王朝更替相关联,但文化史的进程又往往突破王朝界域,有着自身的发展序列。某些跨王朝的阶段,如周秦之际、魏晋南北朝之际、明清之际,以及某些朝代的中段,如唐中叶、明中叶,文化均发生了重要转折,或形成思想学术的高峰,故而中国文化史的段落划分又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冲决王朝的樊篱。概言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一、中国文化的发生期:上古上古时期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包括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中国人的起源(二)原始物
8、质文化(三)上古文化分布二、文化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或称“元典时代”(一)夏朝:废禅建制(二)殷商:神本文化(三)周朝:文化维新(四)春秋战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他们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正是如上种
9、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由此应运而生。三、统一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一)秦朝: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汉朝: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寻找到了与地主制经济、宗法专制君主政体比较吻合的文化形态四、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一)魏晋:玄学的崛起(二)南北朝:胡汉交会与文化互补(三)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四)隋唐(唐前期):隆盛时代五、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一)唐(中后期)五代:中国文化的第三次转折(二)宋朝:理学建构与市井文化勃兴(三)辽夏金元:朔方冲击六、东西文化
10、交汇及转型期:明(中后期)清(一)明中后期:早期启蒙思想(二)清代:朴学兴起与文化总结(三)西学东渐【思考题】1、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它们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如何?2、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其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如何?【扩展阅读】1、冯天瑜,杨华 中国文化发展轨迹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阴法鲁,许树安 中国古代文化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英凯伦阿姆斯特朗 轴心时代 孙艳燕,白彦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5、王会昌 中国文化地理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