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凤阳花鼓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学校:学校: 姓名:姓名: 一、教学背景: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凤阳花鼓、铃鼓、三角铁等打击乐器 二、教学课题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花城版教材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歌曲凤阳花鼓 。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方面: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用铃鼓、三角铁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 ,让学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 2、教育方面: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新旧凤阳花鼓音乐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歌曲凤阳花鼓中衬词的演唱。 四、教材分析 新凤阳花鼓 ,为五声宫调、4/4 拍、一部曲式结构。歌曲为扩充了的一
2、段 体, 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特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全曲具有 抒情叙事性,歌与舞相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 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 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前 10 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的衬 词富有韵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感受。 五、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律动哆来咪 (二) 、导入新课 1、教师跳一段凤阳花鼓舞蹈 师:老师手上拿着什么? 2、介绍凤阳花鼓 3、设置疑问,导入课题。 (二) 、新课教学: 1、师用凤阳花鼓敲打节奏,学生拍手模仿
3、。 (拍手) - - 0 1.师唱主旋律,生念:- - 0 咚 咚 咚咚锵 2.初听歌曲。 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拍子? 板书:新凤阳花鼓:欢快、喜悦 拍子:4/4 同学们!听了这么欢快、喜悦的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你们想不想学唱啊? 3.复听 感受歌曲的节奏,找出难唱的地方。 4.跟录音轻声学唱歌曲。 5.再唱歌曲。 引导学生用愉悦的情绪,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6.再听歌曲。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下面我们就怀着欢快的、喜悦的心情再听这首新凤 阳花鼓 ,注意听听歌曲中哪一句是你最喜欢的呢? 、学习衬词的演唱。 师:好!这首歌曲中哪一句是你最喜欢的呢? 生:得儿铃铛飘一飘。 师:同学们真
4、棒! “得儿铃铛飘一飘”是歌曲的衬词,衬词是民歌的一大特 点。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 “得儿铃铛飘一飘”是什么意思呢? 生: “得儿”是模仿鼓振动的声音。 (得儿是儿化音,不要分开来唱) 生: “飘一飘”是鼓上的穗子, 生:还有打鼓人腰上的腰带随风飘。 师:那我们用动作来模仿“得儿”和“飘一飘”吧。 (引导学生做好这个动 作) 4、自主表演歌曲。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棒!我们演唱一遍歌曲,请同学们根据歌曲的内容自己 创编动作,在衬词的地方加上刚才的动作。好吗? 5、合作表演。 同学们真棒!好!今天, “开心宝贝”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乐器,请学生出 来挑选自己喜欢的乐器,为歌曲伴奏,好不好?(凤阳花鼓
5、、铃鼓、三角铁等) 请一组学生演唱,一组同学用各种乐器伴奏,一组同学请做律动,全班合作 表演歌曲。 (四)、扩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回到旧时的安徽省凤阳县,看到了当时的凤阳环境是怎样 的?(很荒凉的) 感觉那时候的生活很艰苦。 听旧版凤阳花鼓 (凄凉的) 出示板书(旧凤阳花鼓:凄凉、委婉) 、教师引导总结:是的,因为天灾人祸,她们背井离乡,四处逃荒,以唱 花鼓戏来讨生活,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人们努力拼搏,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凤阳人 民的生活也好了起来,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凡是遇到喜事,或 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 总结:
6、同学们,今天,我们今天学习了新版的凤阳花鼓,体会到幸福生活来 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板书设计: 新凤阳花鼓:欢快、喜悦 八、教后反思 凤阳花鼓是一首安徽民歌。本节课,我利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听赏感受 歌曲,通过情景的创设,歌曲对比,欣赏等环节,让学生学习歌曲,理解歌曲。 课上,我通过播放旧凤阳花鼓以及讲解原曲流传的情况,让学生了解这首优 美动听的民歌还有一个美妙又凄婉动人的故事。 再感受改革开放后人们过上幸福 生活演唱的新凤阳花鼓 。让学生逐步了解音乐来自生活,它反映了一个地区 劳动人民的生活,它是一方人情感的表达方式。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 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创编环节, 凤阳花鼓这首歌曲,旋律简单易 学,内容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因此,让学生用鼓、铃鼓、三角铁等打击乐器,通 过创编简易节奏律动, 边唱边表演, 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在创作歌词活动中,让学生大胆的用凤阳花鼓的旋律把 云浮的美景歌唱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整节课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在美的音乐情绪中充分感受 凤阳花鼓 的民间音乐风格,使课堂充满安徽民间歌舞的氛围,学生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 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