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38 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文艺复兴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的启蒙 (1)背景:公元前 5 世纪中叶,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随着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及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出现。 (2)性质: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3)特点: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实利;否认绝对权威,怀疑神灵,敢于创新。 (4)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是其观点的中心内容。他也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5)评价:把人置于世界 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智者运动
2、被看做是西方 人文精神 的滥觞。 疑难辨析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是说个人感觉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里的 “ 人 ” 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的,并不注重集体,更不是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 2苏格拉底 (1)地位:马克思称他为 “ 哲学的创造者 ”“ 智慧 ” 的化身。德尔菲神谕说他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 (2)主张 提出 “ 美德即知识 ” ,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 认识你自己 ” 。 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 , “ 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 。 (3)评价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 “ 自我 ” 。 苏格拉
3、底崇尚理性,追求思想自由,是欧洲 18 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苏格拉底之死,既服从了城邦法律的判决,又捍卫了自身的 思想自由 和人格尊严。 特别提示 苏格拉底的主张不是对智者学派的否定 智者学派主张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苏格拉底倡导 “ 美德即知识 ”“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弥补了智者学派缺陷和不足,是对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否定。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3斯多亚学派 (1)时间:公元前 4 世纪末至公元前 3 世纪初 。 (2)代表:芝诺、西塞罗和塞内卡。 (3)思想:理性是与生俱来的; “ 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 ;人生而 平等 。
4、(4)意义:第一次论证了 天赋人权 、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归纳总结 在古代希腊商品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古希腊先哲从客观实际出发,上观宇宙,俯察人生,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崇尚知识与智慧,追求真理,闪耀着理性探索精神的光芒,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二、文艺复兴 1背景 (1)思想: 基督教 占据神权统治地位,主张禁欲主义。 (2)经济: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城市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 高,人们开始追求 世俗人生 的乐趣。 (3)文化: 意大利 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2核心:人文主义。 3成就 阶段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内容概括 初期文 坛三杰 (意大利 ) 但丁 神
5、曲 赞颂了人的伟大,率先揭露了 教会 的贪腐 彼特拉克 薄伽丘 十日谈 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 人类平等 的思想 高潮 (英国 )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 人性 的高尚与尊严 4.意义:是一场 资产阶级 的 新文化运动,是自希腊的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特别提示 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外衣的原因 当时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不容许其他思想和学说传播。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无力与封建神学正面冲突,所以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而行反对封建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
6、化之实。 1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在 1949 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600 年至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 “ 轴心时代 ”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 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他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2文艺复兴时期的
7、科学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艺复兴的深入,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革命性变化;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激励 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方式探索自然现象。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 (1)哥白尼 (1473 1543 年,波兰 ),提出太阳中心说,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动摇了神学理论的基础,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2)开普勒 (1571 1630 年,德国 ),认为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3)伽利略 (1564 1642年,意大利 ),研制天文望远镜,发现新星体,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4)牛顿 (16
8、43 1727 年,英国 ),发现万有引力。 (5)布鲁诺 (1548 1600 年,意大利 ),提出 宇宙无限论 (被宗教裁判所以 “ 异端 ” 名义烧死 )。 (6)培根 (1561 1626 年,英国 ),提倡唯物主义研究方法。 考点一 蒙昧中的觉醒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2家国情怀 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比较项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相同点 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把
9、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 转向了人和人类社会 不同点 对道德的认识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而各种知识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 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民主政治 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 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政治表示强烈反对 历史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使哲【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地位 人文精神的滥觞 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 “ 人 ” 的学问 要求: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 学形式,论证其体现的不同思想特征
10、。 孔子讲学图 雅典学院 提示:从孔子讲学图与雅典学院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时代特征去分析。 论证: 答案 孔子讲学图中孔子坐于高台之上,学生围坐四周,体现了中国式的师道尊严与等级有序的观念;雅典学院中老师与学生站在一起平等交流,体现了平等的教学氛围与思想自由的观念。之所以存在这些差别是因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 子希望恢复西周的 “ 礼 ” ;古雅典的城邦民主政治制度高度发展及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 (2015 课标全国 ,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 “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 孟子回答: “ 抓起来就
11、行了。 ” 学生又问: “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 孟子说: “ 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 学生问: “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 孟子说: “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
12、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 古希腊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 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 分 ) 审题步骤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 分 ) 1准确审题 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 孟子和苏格拉底 法制观念 10 分, 5 6 个点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2.规范
13、答题 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问题 分层信息 把握层意 概括归纳 法 制 观 念 材料一 “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 办事。 ” 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重视人伦关系 苏格拉底:法制是城邦得以存在的基础,严格守法是正义行为。 “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 ?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所学 遵先王之法的立法思想,以仁政立国的法治思想 材料二 “ 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 守法是正义行为 “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 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所学 古希腊民主政治、城邦至上、崇尚法制 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 分 ) 1准确审题 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孟子和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