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6 讲 哲学基本问题 重难点梳理 考试大纲规定 重点研究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作用 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哲学的 物质概念 哲学的运动概念 物质运动的规律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具有实践性,人的世界观是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哲学的作用 是社 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 征 实
2、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把唯物辩证 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 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哲学 的物质概念 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哲学的运动概念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理解: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 实践的概念、特
3、点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真理 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 真理和谬误 ?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事物运动的规律 规律具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客观性: 规律本身:产生、灭亡 人可以:认识、利用、改变条件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人不能:创造、改造、消灭 普遍性:万事万物都有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要求我们遵循规律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 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 实践 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特点:直接现实性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 能动性 意识、目的、创造性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普 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普遍的: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 具体的、有条件的: 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反对抽象化) 在一定系统之内(反对断章取义) 能动地认识世界 能动地改造世界 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绝对的: 客观的,含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 人的认识无限发展,没有认识不了的事物 相对的: 深度:一定层次
5、广度:一定范围 进程:一定阶段 反对:形而上学,割裂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和谬误 区别 含义不同: 真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谬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 相互对立:在一定范围内,两者有着明确的界限 联系 相互依存:没有一方就无所谓另一方,相比较而存在 相互转化: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历史阶段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 统一 两者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对矛盾,相互斗争,推动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题一: 山海经 中追日的“夸父”, 淮南子 中射日的“后羿”, 西游记 中七十
6、二 变的“孙悟空”和 聊斋志异 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 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 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 A. B. C. D. 题二: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 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 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
7、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 B. C. D. 题三: 2013 年 8 月, 十万个为什么 第六版出版,开 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 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 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
8、B. C. D. 题四: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 、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 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 “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 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
9、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 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 本侵略者的作用。 第 16 讲 哲学基本问题 重难点梳理 题一: A 题二: B 题三: A 题四:意识是对事物的能动反映 ,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温馨提示: - 本文档仅为 【 2019 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全套资料 之一 】 欢迎点击下方按钮链接, 下载全套资料 ! 请点此到 下载本文全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