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7201820192.天津元代行省制下地方拥有适度权力;5.浙江元朝行省制度;20202021 高频考点高频考点重点:认识辽、西夏、金、元政权和汉民族的相互交融。难点:理解辽、西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学习重难点(一)辽朝(916-1125)-契丹族(1)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2)建立:时间:916年 统治者: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国号:契丹国契丹国辽辽一、辽与西夏(1)对外:与北宋对峙,大部分时间维持和平、通使、互市(2)制度:南北面官制度内容:
2、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政权重心,掌握决策权)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原因:南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影响:有利于皇帝集权和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利于对汉族地区农耕文明的延续。利于契丹族向封建社会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后世提供借鉴。(2)制度:四时捺钵制度内容: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春水、夏凉、秋山、坐冬。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特点:“四时各有行在之所”,政治中心的流动原因:南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评价:a.是契丹人建国后没有改变游牧渔
3、猎传统习俗的一种创举,被后来兴起的草原民族继承。b.蕴含着契丹民族的尚武精神,增强了契丹人的战斗力和竞争力。c.加强了对各个地区的监督,保证了国家统治的稳定。d.促进了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加强了传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互动。2.1 辽治季节主要地点时间活动内容春长春州鱼儿泺正月上旬捕鹅钓鱼;接受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等的朝贺夏永安山碳山四到七月避暑,与北、南面大臣议国政,遐日游猎秋庆州伏虎林七月入山入山射鹿、虎;讲武训兵冬永州广平淀十月以后避寒,与北、南面臣僚议论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并接受北宋及诸属国的“礼贡”四时捺钵制(2)制度:选官制度:世选制和科举制并行。(3)经济:提倡农业,接受农耕生
4、活,与北宋互市贸易;(4)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接受汉族封建文化。(2022山东宁阳县第四中学模拟预测)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A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C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二)西夏(1038-1227)-党项族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时间:1038年 统治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一、辽与西夏(二)西夏(1038-1227)-党项族基本模仿北宋,中
5、央机构除汉式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还有一套本民族成为的官称。官称外,同时还有一套本民族成为的官称。(一套制度,两套称谓)一套制度,两套称谓)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了西夏文字。先后向北宋、金称臣(名义上),实际保持独立,亡于蒙古。一、辽与西夏西夏文特点:藩汉并行,藩汉分治特点:藩汉并行,藩汉分治1、都是与北宋对立的少数民族政权2、都仿照中原封建王朝建立各项制度3、都实行因俗而治、民族分治4、都与北宋先战后和,得到岁币、岁赐 合作探究:辽、夏政权相似之处1.1.起源: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2.建国:建国:1114年,女真
6、族首领完颜阿骨(金太祖)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今哈尔滨阿城)。3.3.征战:征战: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4.4.迁都: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二、金朝(女真族)入主中原1115-1234n 清朝,定都京师n 辽朝,陪都,名燕京n 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n 元朝,忽必烈兴建大都n 明成祖时,迁都京师五五朝朝帝都帝都1125年年,金,金灭辽。灭辽。1127年年,金,金灭北宋。灭北宋。1115年,年,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打称帝,称帝,定都定都会宁府会宁府。【合作探究合作探究】金朝的统治者(海陵王完颜
7、亮)金朝的统治者(海陵王完颜亮)为什么要将都城迁至中都?为什么要将都城迁至中都?(1)原因:统治者自身具有远大抱负,意图统一华夏;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金朝当时统治范围扩大,上京居东北,不便于统治。上京地区相较于中都自然环境更恶劣。(2)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加速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朝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5.5.建制建制(1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制度;(2)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一套管理系统:女真民族的一套管理系统:猛猛安谋克制安谋克制:内容:内容: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
8、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性质: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性质: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特点:兵民合一,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特点:兵民合一,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作用:作用:推进女真族的推进女真族的封建化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交融进程,促进民族交融 既节省开支又能保证有较强的既节省开支又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战斗力;6.6.鼎盛: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7.7.衰落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二、金朝入主中原猛安谋
9、克制是军事编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金封建化基层组织。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猛安、谋克猛安、谋克作为相当于州、县的作为相当于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两级地方行政单位。白寿彝白寿彝中国通中国通史史金朝衰落原因:(1)对北方的统治缺乏政治和文化基础。(2)金后期统治阶层的腐化与内部权力斗争。(3)蒙古族的崛起和政权的建立。(4)统治区内汉人的反抗。共同点:仿行汉法,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共同点:仿行汉法,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 具有很强的具有很强的“中国意识中
10、国意识”历史作用历史作用:缓和民族矛盾,利于民族融合,稳定统治缓和民族矛盾,利于民族融合,稳定统治 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 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少数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民族社会向封建制过渡 (2022上海嘉定二模)下图为某同学对10-14世纪中国主要民族政权时空关系整理示意图,?处对应的是A辽B西夏C金D宋政权辽西夏金元时间916-11251038-12271115-12341206(蒙古)1271-1368民族
11、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铁木真(蒙古)忽必烈(元)都城上京兴庆府主要制度南北面官四时捺钵模仿北宋一制二称沿袭唐宋猛安谋克行省制度四等人制灭亡于金蒙古蒙古蒙古1.1.辽辽、夏夏、金相关制度建设金相关制度建设核心考点突破核心考点突破1.1.统一草原:统一草原: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2.2.扩张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统一的历史影响:元朝统一的历史影响: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为南北
12、方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换来了国内相对的和平安定为南北方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换来了国内相对的和平安定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融合蒙古西征13世纪初(1206),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强大的蒙古汗国。1、背景:2、过程:成吉思汗灭掉花剌子模国成吉思汗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第一次西征:原因:原因:中亚中亚的花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杀害蒙古使臣。结果:结果: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
13、,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第二次西征:蒙古以西亚地区为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目标,攻占攻占巴格达。巴格达。第三次西征:时间:时间:12181218年年时间:时间:灭灭金(金(12341234)后)后时间:时间:结果:结果:1313世纪中叶世纪中叶结果:结果:链接链接选择性必修三第选择性必修三第1111课课P63P633、四大汗国: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钦察汗国)3.3.元的建立元的建立(1)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14、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3)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4.4.元的统一元的统一(1)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2)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大元”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同时说明忽必烈深受儒学影响。5.5.巩固措施巩固措施(1)驿站制度:驿站制度: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输官府
15、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驿站制度的作用?驿站制度的作用?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繁荣和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繁荣和对外贸易发展。(2022河北保定二模)元政府特设站户,每站平均约200户,全国站户在30万户以上。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耕地四顷以下者不输租税,但这些田地不能卖给非站户。驿站上的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大部分由站户负担。由此可见,元代A重视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B着力减轻农民经济负担C保护小农对土
16、地的所有权D积极加强对外经济交往(2022江西赣州模拟预测)蒙古统治者特别注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着帝国版图的确定,其四通八达的对内对外水陆交通体系也逐渐形成,直通往欧、亚、非三洲各国的陆路海路交通也达到了空前规模。蒙古帝国内外交通的发达A为东西方交流创造便利条件B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C有助于维护帝国的长久统一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通(2)中央制度:中书省一省制(一省两院一台一省两院一台)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宰相,六部归中书省。目的:目的:吸取宋朝人浮于事的教训,提高行政效率。内容:内容:行政:设宰相机构行政:设宰相机构中书省(直辖河
17、北、山西、山东)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军政:枢密院军政:枢密院 宗教: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地位与中书宗教: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地位与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相等)省、御史台和枢密院相等)监察:御史台监察:御史台特点:特点:汉蒙结合影响:影响:a.提高了行政效率;b.导致权臣专权,内乱频繁。(3)地方:行省制度内容:内容: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目的:目的:管辖辽阔疆域,加强中央集权特点:特点: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
18、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性质:性质:行省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机构意义:意义: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2022湖北利川市第三中学二模)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其他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外10个行省全国)腹里(河北、山西和山东)皇帝中央中书省(最
19、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行中书省路、府、州、县和宣慰司元朝行省制的历史影响:元朝行省制的历史影响:遵循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以消除割据隐,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提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解释】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
20、治,不是直线统治。(2022河南洛阳模拟预测)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及新附军,还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另外,朝廷还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这些措施()A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B表明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C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2022河南商丘三模)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时人赵天麟则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状况D体现了因俗而
21、治的治国理念(4)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吐蕃: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宣政院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从此,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西域: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宣慰司台湾:台湾:设设澎湖巡检司澎湖巡检司在东北、云南设行省在东北、云南设行省链接链接选择性必修一第选择性必修一第1111课课思考:与汉唐相比元代对边疆统治有何不同?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改变了羁
22、縻制度,实行行省制度;出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2022上海静安一模)元史卷202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官”的管辖权属于A宣政院B腹里C理藩院D驻藏大臣(5)对外关系: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波罗行纪。(6)经济:重视农业生产,中央有专门机构大司农司负责农业;重视农业生产,中央有专门机构大司农司负责农业;松江黄道婆为代表纺织业的发展。松江黄道婆为代表纺织业的发展。元朝疆域图(2022天津红桥二模)元朝在中央
23、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诸王、驸马提供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海内外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这些举措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B巩固了全国的大统一局面C推动了外交体制近代化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驿站制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行省制度:中书省(腹里)、10行中书省(中书省派官员管理地方)()边疆管理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澎湖巡检司、宣政院()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中书省一省制5.5.巩固措施巩固措施1.1.民族的形成民族的形成(1 1)蒙古族:)蒙古族
24、: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2 2)回回:)回回: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四、元朝的民族关系回波斯人阿拉伯人汉人畏兀儿蒙古人2 2.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四等人制四等人制(1 1)目的:)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2 2)措施:)措施: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3 3)实质实质:民族压迫掩盖下的地主阶级
25、统治(压迫)(4 4)内容内容:规律:汉文化接受程度越高的民族,地位越低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第三等汉人北方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处于不平等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四等人制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四等人制的评价?思考思考利:利:有利于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客观上推动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客观上推动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弊:弊:民族矛盾民族矛盾更加尖锐更加尖锐,加速的元朝的灭亡。,加速的元朝的灭亡。3 3民族交融民族交融(1)原
26、因元朝实现了大一统,各民族杂居、交往。忽必烈等统治者采取封建化措施(2)表现人口迁徙。汉族迁徙到边疆,开发边疆;少数民族迁徙到内地,加速民族交融。辽金时期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在元代被视为汉人。回族的形成。民族矛盾减弱,阶级矛盾加剧。(2022河南南阳中学模拟预测)欧阳修在修订新五代史时,把辽朝归到四夷附录中。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史时,规定:“(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成宋史辽史金史。这一变化表明()A政权并立使民族矛盾激化B争夺正统斗争的激烈C修史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D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1 1、背景:、背景: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2 2、过程、过程
27、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1368年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3 3、影响影响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融合。五、元朝的灭亡(2022浙江高考真题)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城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民族民族兴起区域兴起区域首领首领建国建国时间时间都城都城主要制度主要制度辽朝辽朝西夏西夏金朝金朝元朝元朝契丹族契丹族党项族党项族女真
28、族女真族辽河上游、辽河上游、陕北宁夏陕北宁夏黑龙江松花江黑龙江松花江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元昊元昊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打1115111510381038916916上京上京兴庆兴庆汉制与蕃制并立汉制与蕃制并立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会宁会宁燕京燕京民族政权建立民族政权建立时空定位时空定位南北面官制南北面官制蒙古族蒙古族忽必烈忽必烈行省制行省制1271大都大都漠北蒙古漠北蒙古要点探究探究点一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探究点一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北宋时,与之并立的政权有辽、西夏、大理等;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西夏、金、蒙古、大理等。两宋时期的特殊形势,使民族关系呈现以下特点:(1)(1)民族政权并立。辽、西
29、夏、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并立等。(2)(2)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具有民族特色的制度建设。辽的南北面官制度、金的猛安谋克制度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统一的历史趋势探究点二: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特点探究点二: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特点【历史解释】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现1、经济上:渔猎、游牧农耕2、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王朝的官制、法律3、文化上:学
30、习汉族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文化4、生活上:迁徙定居北宋建立时间轴时间轴916960辽建立1038西夏建立王安石变法10691115金建立1125金灭辽南宋建立1127年金灭北宋1206蒙古汗国1141绍兴和议1227蒙古灭西夏1271元朝建立1234蒙古灭金1276南宋灭亡 12791279元元统统一一(2022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三模)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A皇权逐渐削弱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C相权逐渐加强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辽夏金元的统治辽朝西夏金朝元朝起源契丹族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统治:南北面官、行营起源党项族建立:1038年,元昊,兴庆府统治:制度模仿北宋起源女真族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上京会宁府统治:猛安谋克制 大定之治起源:蒙古族 铁木真建立与扩张:1271年 忽必烈 大都;1279年统一统治:驿道驿站、行省制度、对边疆的管理民族关系:形成回族 四等人制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