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建阳二中 蒋剑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下面我就结合张长文老师的这堂片断教学课,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如何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一些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教学思路设计,二是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思路设计是指:对所教内容的认识(课标要求、这段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的作用、学生
2、对这一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学生以往的活动经验等),对整堂课设计的思考(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散难点等)。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
3、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看一看张长文老师关于“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教学设计思路。平行线的性质设计思路说明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按照“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形成认识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为了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所以,首先利用大屏幕出示了学生所感兴趣实际问题-汽车在赛道上行驶拐弯的拐角问题,然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抽象
4、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平行线性质的几何模型,针对这个几何模型,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精心设计四个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在学生充分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之上,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效果,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平行线的性质,形成了认识,加深了印象,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从推理能力来说, “说理”对于七学生来讲还较为陌生,不知应该说什么,根据什么,得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性质1对性质2、3进行说理、论证。为了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还精心编排了一些填空题。对于例题的安排,目的在于想让学生再次体会如
5、何抽象出隐含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探究题的安排,是希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力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艺术水平。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导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研究问题;抽象建构和解决问题;讲练解决和巩固问题;小结梳理问题;延伸深化问题”。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教学的基本环节都是以问题为纽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问题的好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它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
6、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实现师生、生与生的情感交流。1、首先来谈谈本节课的问题设计的几个特点:(1)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满腔热情,才会集中注意,才会积极思考。本课导入环节所设置的问题它本身就来源于实际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使学生顺其自然地走进问题,产生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基础、动力和保证。(2)设置了针对性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即针对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有明确意向地设计问题。它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提问的设计,也产生
7、于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有的放矢,以教学目标为宗旨,为强化学生完整思维习惯而设。在本课的探究环节中所设置的至的问题,向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保证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有效性,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感悟,收到的效果也很大。在本课的小结环节中所设置的3个问题,再次向学生明确了本节课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这样的问题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能及时反映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为解决后续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石。(3)设置可接受性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设计的可接受性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情合理地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进行因材施教,使
8、学生能够轻松,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抽象环节中关于几何推理的训练,所设置的“由性质1说明性质2成立的道理”这个问题中,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补充完成推理过程,根据“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原理,这样做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又如在本节课的讲练环节中,1、2两道练习题,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生性好动的特点,以抢答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了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轻松自然的接受知识。(4)设置层次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指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
9、”作为铺垫,然后逐步深入解决“总问题”,起到了降低思维的难度的作用。在本课的探究平行线性质的环节中,设计下列问题:图18765432请同学们利用图1写出平行线性质的符号语言。1ba问1: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角1234度数角5 678度数问2:记录后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你发现它们数量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你发现它们数量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你发现它们数量有什么关系?、在图2中,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你的猜想还成立吗?、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一:_。结论二:_。结论三:_。问3:类比平行线的判定,能否将我们发现的结论给予较为准确的文字表述?问4
10、:请同学们利用图1写出平行线性质的符号语言。问5: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引例中的答案了吧?问6:同学们能否使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说出性质定理2、3成立的道理呢?通过上面辅设6个“子问题”降低了问题的思维难度,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寻找相应的对策,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自身的思维水平,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活动中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使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对这一堂问题的设置提一点建议:本节课还可以创设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放性问题,它不仅仅是一种问题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且解决
11、问题的方向(思路)不唯一,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cba例如:本节课在探索平行线性质完成之后,可以编拷制一道开放题:除了课本上提到的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外,针对“三线八角”图形,你能编写几种与课本上不同的性质吗?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马上提出几个定理的猜想。对于每一个猜想,同学们都经过热烈讨论,给出判断结果和理由。这种问题设计很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潜能,通过多种设计方案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也增强了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是唯一的,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到创造程度,与此同时还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可见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问
12、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只有多方位、变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达到求异、求佳、求新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认真组织实施,把这些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达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2、其次,我们再来谈谈本节课学生活动的设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忘我地投入课堂活动时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本节课设计的平行线性质的探究活动情境中,在这一
13、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参与实验、主动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乐趣,可以较好地提高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本课的讲练环节中设计的抢答题的活动情境中,很好地注意到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时效性,大家都知道学生在一堂课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当课堂进行到这个时间段时,学生的精力已经进入了疲劳阶段,此时抓住七年级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及时地给出学生所兴趣的活动内容,重新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3、最后,谈谈本节课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
14、效益。本节课在导入环节中,使用软件的动画效果,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在建构平行线性质的认知阶段,又利用几何画板软动态地演示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况,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特别适合七年级学生思维由具体到形象的规律。因而它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消化问题,掌握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几个重要特点的评析,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堂课的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做为新时期数学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从学习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做好精心的设计,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解疑、质疑,自我浅探、合作深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