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导航: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教材第 15 页例 2,以及第 1617 页练习四第 47 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 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 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 识。 【重点难点】 1.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2.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在学习 2、5 的倍数特征时,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那么 谁能回答一下,什么叫做奇数
2、?什么叫做偶数?(生回答后)那么,奇数和 偶数又有那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奇数和偶数。 板书课题 奇 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 【新课讲授】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 30 个学生分成 5 组,人数分别为 4、5、6、7、8。我们大 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 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 4 人、6 人、8 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 5 人、 7 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 4、6、8 恰好是双数,都是 2 的倍数;而 5、7 是单数,不是 2 的倍数。
3、 2.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 (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 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五组人数:4 人、5 人、6 人、7 人、8 人,那么猜 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 (2)探索奇数与偶数相加时存在的关系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 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方法如下: 方法一: 利用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奇数除以 2 都余 1,而偶数除以 2 没有余数, 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 2 还余 1。 所以: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方法二: 利用算式寻找规律 例 如 : 5+8=13, 7+8=15 5+7=1
4、2 , 7+9=16 8+12=20 , 12+24=36 通过上面的算式发现: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偶数, 偶数与偶数的和是偶数。 奇数? 奇数? 奇数? 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 偶数? 偶数? 偶数? 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 度进行) 3.探索奇数和偶数存在的其他关系及对比优化 方法一: (1)计算下题的结果 16-12= 103-71= 19-12= 11 13= 30 4= 14 8= (2)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12+16=28 16-12=4 1
5、03-71=32 13+71=84 114+25=139 19-12=7 11 13=143 31 4=124 14 8=112 方法二:利用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奇数除以 2 都余 1,而偶数除以 2 没有余 数,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 2 还余 1,所以,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 数;奇数 偶数=奇数(大减小) ;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 练一练: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3721+2007 22280+102 38800-345 两个偶数相加(减) ,和(差)是偶数。 两个奇数相
6、加(减) ,和(差)是偶数。 偶数和奇数相加(减) ,和(差)是奇数。 偶数和奇数相乘,积是偶数。 奇数和奇数相乘,积是奇数。 偶数和偶数相乘,积是偶数。 综合以上关系可得 出: 奇数与偶数的关系: 奇数奇数=偶数; 偶 数偶数=偶数; 奇数 偶数=奇数(大减 小) ; 奇数奇数=奇数; 偶 数偶数=偶数; 偶数 奇数=偶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 1617 页练习四第 47 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有着非常紧密 的联系的。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用眼观察,多用脑去想,更 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数学知识就非常简单了。 教学板书:教学板书: 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 5+8=13 , 7+8=15 ; 5+7=12 , 7+9=16 ; 8+12=20 , 12+24=36;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 数。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面主要引导学 生研究加减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 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 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思考 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 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