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常识;(教学重点) 2、 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教学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4、能够学会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叙事脉络,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领略烛之武的才华和品德。 教学层次设计 一、导入(2分钟) 二、文学常识(8分钟) 三、相关史实及背景介绍(15分钟) 四、初步感知课文(15分钟) 五、作业及五分钟机
2、动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去年红极一时的清宫剧甄嬛传同学们看过了吗?在最后一集的时候,已经成为皇帝的四阿哥弘历还是担心自己的皇位,不放心六阿哥。他当时是怎么跟太后说的,你们还记得吗?对,他用了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来暗示。大家知道吗?这篇文章其实来自于左传。这本书记叙了春秋时期大量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在本文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基本文学常识。 二、文学常识 1、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那么什么是散文(体裁)呢?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文学体载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
3、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2、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先秦时期散文主要有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古代记叙散文源自于先秦历史散文,主要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三类。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资治通鉴。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另一部战国策。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所著的汉书是断代史史书。 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僖公十三年。那么左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它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4、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被称为“春秋三传”。 三、相关史实及背景介绍 同学们先齐声朗
5、读一遍,疏通生字词,注意语气和停顿。(基本解决字词读音,停顿) 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来讲讲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好,下面我们先从地图上分析一下当时各国之间的关系。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秦
6、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公子夷吾出逃,后以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国并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没想到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就反悔了,拒绝割地。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文中提到的晋文公重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期间经过郑国,郑文公不太看得起他,所
7、以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发生了一场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一跃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地处两国之间,又因为曾经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于是,晋与郑结盟,也就是郑国承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先请全班齐声
8、朗读。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同学们对于本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先从文章标题看起,烛之武退秦师,“退”是“使退”的意思。全文也是围绕着这一“退”字展开的。下面,请同学们回答我几个问题,看看你们预习的怎么样。 1、 烛之武是谁,他为什么要退秦师? 2、 秦师有同伙吗?他们之间关系怎么样? 3、 烛之武为什么不是选择退晋军而要退秦师? 4、烛之武是怎么退秦师的?有没有用什么计谋? 全文分为四段,每一段都十分简短,却意思非常清楚。你们能不能用更简短的话来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五、作业 下节课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请同学们课后细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字词,“之、以、于、焉”字,看看它
9、们有几种意思。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和欣赏古代记叙散文的叙事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3、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法,解决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 4、反复朗读,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以古鉴今,通过文章中分析各国攻伐与结盟关系的实质来反思当下。同时,从国家之间的分分合合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教学层次设计 一、 导入及回顾(5分钟) 二、 文本分析(25分钟) 三、 欣赏叙事艺术(10分钟) 四、五分钟机动时间及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介
10、绍了本文的相关历史背景,对文章页有了大致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先朗读全文。上节课结束的时候,我要求你们找出古今异义的字词,我请同学来说说,找到了那些。好,看来大家课后还是看了书的。那么,看到课后习题二,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行李、以为、夫人、去、东道主 二、 文本分析 一)通过检查,发现同学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还不错,希望没有记住的同学在早自习的时候多花点时间记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本文。 第一自然段 (齐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注意断句。“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
11、为动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齐读)“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12、明确: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教师重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段(齐读)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示弱。郑已经知道自己抵不过秦晋的军队,房地姿态,减轻秦伯的戒心)以退为攻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翻译) (灭郑对秦国没有好处,即使因一时意气灭亡了郑国,也难以维持在郑国的统治)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翻译) (铺陈利弊,灭郑国除了对秦国没有意义之外,相反会带来不利,会增加晋国的实力。会使自己在与晋国的较量中居于不利地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13、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进一步陈述了留郑的有利,将利害关系展现在秦穆公面前,让他知道是否该选择攻打郑国。)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分化瓦解。若只是铺陈利弊,让秦国考虑退兵,秦穆公或许会考虑到与郑国的同盟关系,不好独自先退兵,但是,烛之武重提晋文公背信弃义之事,使秦穆公减少了对维持同盟关系的顾忌,同时考虑同盟的可信度。)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翻译) (从根本上说明郑国灭亡后,秦国也会深受其害,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只不过是帮晋国增加领土,这是烛之武谁退秦师的最关键的一点,仔细为秦穆公分析当前的局势,让他
14、明白秦,晋,郑三国所处的地位与利害关系。) 阙秦以利晋,为君图之。 (烛之武说动秦穆公之后,并不是直接请求秦穆公退兵,“为君图之”是让秦穆公仔细考虑,但其实结果已经知晓,烛之武用这种方法维护了秦穆公作为君主的决断权,不会让别人以为是烛之武让秦伯退军,秦伯就听从,而是在陈说利弊后,由秦穆公自己做出决定。) 烛之武请求敌国退军但又不失其气势,以退为进,层层推进,不是一味的请求退军,而是站在秦国利害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劝说,并援古例今,全方位的考虑各方面的情况。 第四自然段 (齐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翻译)“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
15、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晋军为什么没有追击秦军? 明确:从仁、智、武三个方面考虑。 字词积累 重点虚词 “之”字的用法。 1)代词,在句中做定语或宾语。例:许之 2)连词。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例:寡人之过也2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状语。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了解了“之”的用法后,我希望同学能真正理解。 提问:请同学找出文章中的“之”字,并判断属于哪一种用法。 (作代词:1.许之;2.若不阙秦,将
16、焉取之?3.为君图之。4.杨孙戍之。5.子犯请击之。6.亦去之。7.何厌之有(注意:这里是做代词,复指“有”前面的宾语。 “的”:1.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1.臣之壮也。2,邻之厚,君之薄也。3.行李之往来4.君之所知也) (第二个重要的是“以”字的用法,“以”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字的用法。 1) 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因为” 2) 介词,“用”“拿”,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 3) 连词,连接两种行为,表示前后关系。 4) (下面,请同学根据讲解,判断下面“以”字属于那种用法) 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不武。越国以鄙远。焉用亡
17、郑以陪邻。 (1.属于第一种用法23属于第二种用法.4.5属于第三种用法) “而” 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于”字用法 1)表处所、时间 2)介绍涉及的对象。 “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2、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1.烛之武退秦师(使 退)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 灭亡) 3.阙秦以利晋(
18、使 获利) 2)名词用作动词 1.晋军函陵(驻扎) 2.越国以鄙远(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 3.既东封郑(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薄弱) (了解了一些词语的用法之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文的一个特殊句式,这个句子在多文言文中都会出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3、 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何”是有的宾语,“之”在这里作代词,复指“有”的宾语,同样用法有我们在初中学过的“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19、欣赏叙事艺术,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经过我们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文的详细解读,请同学归纳一下本文采用了那些技巧: 1用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呈现故事发展矛盾。 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殽之战。本文中的故事是发生在秦晋围攻郑国的紧张气氛下,通过佚之狐之言引出烛之武出场。烛之武与郑伯的一段对话既可以看出烛之武曾经怀才不遇的悲愤,也可以看出面对国难时,烛之武不计前嫌,为国效力。烛之武说秦穆公这一段更是通过烛之武的言辞,讲故事发展推向高潮,并同时铺陈出了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攻交伐谋的本质。 2.叙事精炼,语言简洁。 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是文章的主体,因此,文章着重对此进行了描写。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虽然只有短短百字左右,但是,却将秦,晋,郑三国利害关系分析的非常明朗,并且抓住人物的心理,叙事有理有据,非常全面。 例如其他的叙事技巧:伏笔,照应等,并举例论证相关观点。重要的是同学自己根据文章进行的有依据的分析。 四、 作业 假如晋国单独对郑出兵,郑伯要你去说服晋侯,你会怎么说?就此写一段劝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