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二:观点与依据名师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课时)学习任务二:观点与依据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这一学习任务的主要目的是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比劝学和师说,思考两篇文章在有关学习的话题上各自立足于解决怎样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是怎样论证、支撑各自观点的。 虽然主体以两篇古文为依托,但在“怎样论证”的教学部分,分析劝学比喻论证的手法时,将以拿来主义第8段、第9段来印证;分析师说对比论证的手法时,将以反对党八股第2段来印证。 这一学习任务重视以读带写,本着学以致用的理念设计了仿写、续写、微写作等各种写作任务。 课时安排:4课时
2、 设计意图 在群文教学中不妨打破古文与古文放在一起教授,现代文与现代文放在一起分析的惯常做法,不局限于文章的外部特点而认真寻找文章的内在联系,设计有深度的思考点,激发学生思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诵读两篇古文,不读错音,不读破句。 2.关注两篇古文的关键字词、关键句子,落实翻译和理解。 3.抓住两篇古文各自的论点,理清作者分析论证的思路。 教学重难点 列出师说的结构图,理清其论证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 荀子,被认为是“战国散文四大家”之一。韩愈,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们是擅长表达观点的人。而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当今时代也对年轻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能够“准确表达观点,用清
3、晰而严谨的逻辑来证明观点”。 设计意图 在熟读两篇文言课文、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这一节课将帮助学生把握各自论点,理清作者分析论证的思路,而根本目的则是助力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 学习活动一:配乐朗读,读出情感 根据同学们配乐朗诵的选择,课前将全班同学分为劝学组、师说组每组推举两位同学,分别展示第1-2段、3-4段的配乐朗诵,共同呈现一首作品。同学可以选择现场配乐,现场朗诵,读出情感;也可以连上多媒体,播放课前录制的朗诵作品。 以上安排在课时充裕的情况下可重复一次,将有八位同学可以在课堂展示。 学习活动二:分析文章内容,列出结构提纲 在预习阶段,布置学生通过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等方式疏通文章大意
4、;将理解困难记录在“预习本”上。正式上课时,老师安排一定时间,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根据质疑,有针对性地讲解。 疏通文意后,思考两个问题: 1.两篇文章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2.两篇文章的观点及阐述的行文思路是什么?列出结构提纲。 (此处省略具体分析,详见“方案设计1”的“第四课时”) 设计意图 劝学的结构比较直观,学生可以自主分析,列出提纲;而师说的论证思路不是常规的三段式,没有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学生自主分析有一定难度,教师应给予充分启发。 作业 1.背诵劝学全篇。 2.预习拿来主义,提出三个质疑问题,提交在语文学习的网络区内(或社交平台的语文班群里)。 第
5、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劝学最富有特点的论证手法:比喻论证。 2.分析拿来主义中最富有特点的论证手法:比喻论证。 教学重难点 破解阅读拿来主义时学生与鲁迅写作背景的时代隔阂。 设计意图 议论文是各级各类考试中选用频率最高的文体。从考场作文评阅和平时作文批改情况看,许多学生之所以写不出说理透彻的议论文,部分原因是不能恰当运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本学习活动希望能针对学生的不足,做有效的引导和突破。 教学过程 导入 议论文最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本单元有两篇文章突出、集中地运用了“比喻论证”,这节课将集中分析论说文中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学习活动一:整
6、理分析劝学中比喻论证的运用,探究其效果 劝学中比喻论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将之分类。 1.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2.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读之毫无板滞之感。 3.有的比喻论证寓意含蓄,单说比喻,而将道理隐含其中,留出空间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4.有的比喻论证并不含蓄,设定比喻之后自然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
7、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有的比喻论证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达到层层叠加的效果,让人印象深刻。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因此可以说,劝学借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类取譬,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理解。 学习活动二:整理分析拿来主义中比喻论证的运用,探究其效果 阅读拿来主义第8段、第9段中的比喻论证,分析“大宅子”所引领的这一整“套”比喻论证中,各个比喻主体的具体所指。(此处省略具体分析,详见“方案设计1”的“第五课时”) 作业 1.下节课
8、将继续学习“比喻论证”,从读过的作品中找出你认为算是比喻论证的一个文段,不限古文、现代文、中国作品、外国作品,提交在班级学习群里。 2.拓展阅读: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两篇古文谈从师、谈学习,结合劝学中的观点阅读,一则可以深化相关思考,二则可以储备写作素材。 3.用“/”为下列文段断句。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设计意图 作业2是给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布置的,学有余力,不
9、必局限于教科书的学习;作业3是对学习能力不够强的同学布置的,阅读并理解名篇中的片段也有价值。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拓展感受比喻论证的说理效果,学习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2.分清作为修辞手法的“比喻”和作为论证方式的“比喻论证”间的区别。 3.体会比喻论证运用的技巧,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议论性文段。 教学重难点 分析俗称“打比方”的比喻,作为文学修辞和作为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导入 写作中的比喻论证,就像做菜的时候的佐料,必不可少。 学习活动一:品味大家智慧,感受比喻论证的效果 展示三段文字。思考:面对下边的不同情况,如果直截了当地回答,该怎么说?如果用打比方的方式回答,该怎么说
10、?试对当事人的回答做点评。 1.1920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在一次会议上作报告。当时,有些农民对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不甚理解,向加里宁提了一个问题:“什么对于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对此,加里宁说:“”农民们听了以后欢呼起来,掌声经久不息。 2.钱锺书先生是个“甘于寂寞的人”,他不愿被人炒作,也不愿抛头露面只想一心做学问。一天,一位英国女士打来电话,说喜欢围城,想见见钱先生。钱锺书婉言谢绝。但是那位女士十分执着,最后钱钟书实在没有办法了,说道“” 3.李肇星出任中国驻美大使后,有一次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演讲,一个老太太问他:“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李肇星没有直接反击,而是亲切地
11、说道“” 提示: 1.加里宁反问道:“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左腿还是右腿?” 2.钱锺书幽默地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你认为有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吗?” 3.李肇星亲切地说道:“夫人,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 由此可见,表达观点的时候如果用上打比方的方式,表达效果往往很奇妙,它能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其实比喻论证的使用是有规律可循的。如: (1)比喻论证应该选用自然中或者生活中的常识或公理做喻体。 (2)比喻论证选用的喻体要隐含地呈现出与本体的逻辑关系。 (3)喻体、本体的相似性在于关系相似或
12、道理相通,不在于表象相似。 设计意图 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的学生可能已经知道那些流传广泛的精彩回答,这学习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他们“露一手”方面也能让课堂活跃起来。 学习活动二:品读文字,区分比喻修辞与比喻论证 教科书“单元学习任务”二中说“劝学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这个“比喻”和小学课文里的“比喻”一样吗?阅读以下六则材料。 1.他的手指每一节的小骨和另一节的结合处都会箍成一个圈,好像一串短短的香肠。(表现长得胖) 2.我刚生下来时,我妈说我即使瞪大眼睛,也不过像是裁纸刀在板上划出的两道划痕。(表现眼睛小) 3.我的生命,就像一辆缓缓前行的重型货车,每节车厢里装满悲喜,不幸的是,喜装在行李
13、箱里,悲却是装在集装箱里的。(表现人生艰辛) 4.我毫无心理准备地被丢进了一个叫“小五班”的地方,同学之彪悍让我无数次怀疑人生,我就像一个把自行车骑上高速公路的傻子,担心自己早晚被撞得血肉模糊。数学老师每天讲得飞快,他驾着满载“实数、有理数”的豪车飞驰而去,留我在后面穿着拖鞋哭着追赶。(表现学习压力大) 5.按锁配钥匙,锁锈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作锁,是先有锁,后配钥匙。对很落后的人,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分析如何解决思想问题) 提示: 前四则是比喻修辞,只有第五则属于比喻论证。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比喻修辞重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
14、道理简单化;比喻修辞的本体、喻体之间重在形似,即外在特点的相似,比喻论证的本体、喻体之间重在神似,即关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区分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修辞和议论性作品中的比喻论证,体会其差异,不再含糊其辞甚至将两者混为谈。 学习活动三:基于喻体,续写本体,建立内在逻辑 用下列材料做喻体可论证什么观点?在横线处续写几句话,形成一个观点,和前文共同构成一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文字。 1.蝴蝶要历经从卵到毛虫再到蛹等多次不同的生命磨难,才能最终破茧而出变成蝴蝶,绽放美丽。 2.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 3.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
15、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会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而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参考观点: 1.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挫折、失败,才能最终使自己坚强成熟,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2.人的心灵也要经常清理,才能保持住生命之初的那种纯洁、明净,否则就会让自私、残忍等各种垃圾占据。 3.个人、社会、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就像树木森林、气候之间的关系。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风气,只有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思想端正了,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好转。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比喻论证的价值和不足。一方面比喻论证能加强论证效果;另一方面,因为比喻论证的本体、喻体双方只存在
16、着关系、道理方面的相似性,两者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因此比喻论证往往有逻辑缺陷。论述观点时,定要把比喻论证和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结合起来使用。 作业 微写作训练。以“读书”为题写一段文字,不超过300字。要求:运用比喻论证;任选下列两个文段中的一段,模仿其思路;提交在语文学习网络交流区。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貫注,稍有分散
17、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选自弗兰西斯培根论学习,王佐良译) 2.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像河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
18、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选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设计意图 学生可以在两个文段中选择。选择中将会发现,如果模仿文段1中的比喻论证,应创设一套比喻,各个组件之间必须精密安排,像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那样;如果模仿文段2中的比喻论证,多个喻体间的联系则比较松散,像劝学中那样,单点设喻即可。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师说和反对党八股中最有特点的论证手法:对比论证。 2.根据要求,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仿写文段。 教学重难点 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过程 学习
19、活动一:整理师说中的对比论证,完成表格 师说第2段分析“时俗”时使用了对比论证,整理并填写下列表格。 组别 对象 对比点 结果 现状 做法 点评 1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2 3 (此处省略具体分析,详见“方案设计1”的“第五课时”) 学习活动二:整理反对党八股中的对比论证,分析说明 反对党八股第2段提及“罪状一”时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手法。找出其中属于对比论证的部分,加以分析说明。 “罪状一”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就是文章写得很空、很长,或是写得又短又空,它们都没有什么实际内容。 为了充分论证,这一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 (1)开头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作比喻论证,形象地批判了那种
20、长而空、令人生厌的文章。 (2)接下来用对比论证。先设问“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点明其动机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进而分析其效果是坏的,“群众见了就摇头”“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紧接着以斯大林的演说为例,树立正面典范,在对比中提出战争时期的写作要求。 (3)接下来引用资本论是举例论证,俗语是引用论证,共同论证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的道理。 设计意图 提醒学生关注议论文写作中的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通过分析第2段,帮助学生收获直观印象,启发他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尝试、使用。 学习活动三:拓展文言积累,完成微写作训练 宋史中的杨时传记录了“程门立雪”的故事:“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尺矣。”这个故事自古被视为尊重老师热爱学习的典范,是学界佳话。 谈谈你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分析时运用对比论证,不少于150字。 设计意图 “程门立雪”是历史上从师学习的著名故事,内容与本单元的“学习之道”相关,容易理解,用于片段写作,难度适中。 作业 1.查资料,了解何为“破立结合”。 2.阅读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思考“单元学习任务”第二部分的第2个任务。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