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四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课时(第一课时(1)2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B级,理解;C级,分析综合。3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其中“常见文言实词”是考查范围,说明考查的内容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实词,而是文言文中的实词。“理解”是对思维能力层面的考查,“在文中的含义”是一种隐性的话语,其实告诉我们,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时候,一定要有“语境意识”,即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文言实词,离开
2、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的含义往往会发生变化。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4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考查的重点。具体说来,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现象,因此凡是在中学教学中不止出现过一次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应当属于考查的基本内容。5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所谓常见,就是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6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
3、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而考查常见用法,一则因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二则因为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大多较难理解,使用范围较小,不是考生眼前急需掌握的内容,可以留待以后有必要时以常见用法为基础再深入一步地进行学习。7 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对这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两方面进行区别比较,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
4、义。8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这五项内容中,被动句、宾语前置和词类活用是考查的热点与难点。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备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9 除了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的五项内容外,还要特别关注一下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三种倒装句和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它们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10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文言句子
5、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文言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义。“翻译”是指将文言文(语法和表达)转换成现代汉语(语法和表达)。11 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充分体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正确理解文言词语的实用意义,辨析和把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第二,尽管句子已加标点,但仍要注意断句,以便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把握句意;第三,充分体会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勿将两个单音节词误作一个双音节词而牵强附会地作出解释;12 第四,准确辨识一些专有名词、语意和语法结构,避免造成理解上的错误;第五,了解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以便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六,必须坚持“词
6、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必须把句子放到全文中去理解,顾及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13 5.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根据特定的需要“筛选”相关的事实、事例。这种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传统史传类文章大多是考查判定主人公的性格、品德等。筛选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意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它可以促进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读懂读通所供材料。这里所谓的“信息”是指文中所述的种种事实。14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显然要比把握文意又高
7、了一层,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常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考查的。15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它不是单纯分析文章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而应是要求分析概括文章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高考设题常糅合到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题目当中。8.文言断句,属于理解文言文范畴,一要悟大意,二要抓关键性词语。16 u命题角度 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考亭先
8、生尝病其俗病:批评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17 解析:B。“拔”解释为“拔除”明显不通。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此处“拔”应是“超出”之 义。也 可 以 联 系“势 拔 五 岳 掩 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推出“拔”的真正意义。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上下文语境及平时常见的实词含义推测法进行推测;二是平时多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基本意义及用法。18 2.(原创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B被服儒者,邃于经学C夫人之
9、笑韩子者D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19 解析:D。求知:追求知名度(文中义),追求知识(现在义);被服:信奉(文中义),被子与衣服(现在义);夫人:那些人(文中义),男人的配偶(现在义);结纳:古今同义,结交。本题考查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理解,解答此类试题除结合上下文语境外,平时应多积累常见的古今异义词。20 3.(原创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被服儒者,邃于经学B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C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D则挟以为贽21 解析:A。邃,此处活用为动词,译为“通晓,钻研”。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干(追求)、贽(资本)、起(振起)。都不属于词类活用。22第四章文言文阅读第一
10、课时(第一课时(2)2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爽籁发而清风生B孔明移军且至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不觉其言之发也翳桑之饿人也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u 命题角度 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4 解析:B。且,两句均表示“将要”的意思。A项,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陈述后半否定之间,“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放在相同结构的两个半句之间,“顺承”标志。C项,第一句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语意结束”标志;第二句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判断”标志。D项,第一句的“之”是助词,起提宾作用,是宾语前置的标
11、志;第二句的“之”是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指代“王天下”这种情况。25 2.(原创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与“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也26 解析:B。例句与B项中的“乃”都表示“却、竟然”的意思。A项,表肯定,是。C项,副词,“只”的意思。D项,副词,“就”的意思。27 3.(原创题)下列句子中不能补出“于”的一项是()A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B亮不敢据渭水C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D雍容草庐,三顾后起28 解析:A。从句意看,B、C、D三项依
12、次可以加“于”,亮不敢据(于)渭水;委身(于)偏方,特霸者之臣尔;雍容(于)草庐,三顾后起。29u命题角度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译文:_(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译文:_30 答:(1)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2)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宣召熊鼎。31u命题角度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公戒而舍之公禁之,民不敢犯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
13、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A BC D32 解析:D。“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句言其禁巫之事,不能体现“严而不残”;句从侧面言其治军之事,亦不能体现“严而不残”;句言说的是“虎翼军士”,而非陈公弼。33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
14、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34 解析:C。“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35 (2011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 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15、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u命题角度文言断句36 【参考译文】我私下里认为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来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要他一定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今天的一些治学的人,已经违背了圣哲的教导。然而圣哲用来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并且明辨它。37 答: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
16、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38第四章文言文阅读第二课时(第二课时(1)39 一、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仔细分析近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可知仅仅掌握了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同时具备正确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其方法、技巧有:40 1.辨析词性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41 2.语法分析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和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
17、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如“怀信侘傺”,“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应为名词,“忠诚”的意思。42 3.语言结构法。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属对仗,“忠”与“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43 4.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的含义。如“不以外夷见忽
18、”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我”的意思,“不以外夷见忽”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44 5.语境分析法。语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45 例如:“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句中的“责备”是什么意思?如果按现代汉语中的“责备”(批评,指责)去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就连贯不起来了。上文讲几个人都有缺点甚至罪过,按常理应该批评指责,
19、最后怎么说不批评指责了呢?这时就要考虑对“责备”的理解是否正确了,进而想到文言词“责”有“要求”的意思,“备”有“完备”的意思,就可知道文中最后一句是说“君子对于人不要求完备”,即不要求完美。这样理解就与上文语境义吻合了。46 6.逻辑关系法。有时,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亡”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而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的,意思是“同样”。47 7.借助成语法。对于部分实
20、词,我们也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思。例如“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解释“速”字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这里的“速”解释为“招致、邀请”,把这一义项带入句中,理解为“招致祸患”,意思无误,所以解释成立。48 8.借助字音字形法。汉字是表意文字,音、形、义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如“冀得一归觐”,“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是“拜见父母”的意思。又如“贫民虽平价不能籴”,在此之前,也许很多同学没有见过“籴”字,但它从“入”从“米”,意义自然与此相关。再
21、结合前面一个“粜”字,不难推断出为“买进粮食”的意思。49 文言文还经常使用通假字,所以当一个字用本音本义解释不通时,我们就要考虑它是否被借用作同音的另一个字了。如“今殴民而归之农”中的“殴”本意是“打”,照此解释这句话中的“殴”字显然不妥。故可推断它是“驱”的通假字。又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的“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备战,铠甲破敝,兵器也不锋利了。50 二、学习文言虚词的基本方法 文言虚词不如文言实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意义空灵,是学习的难点。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51 (一)
22、分清虚实 要特别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例如同样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的“顾”,义为“回头”,是实词,为动词;但“顾吾念之”的“顾”,义为“但”“不过”,是虚词,为转折连词。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义为“认为”,是实词,为动词;五人墓碑记中,“既而以 吴 民 之 乱 请 于 朝”中 的“以”,义 为“将”“把”,是虚词,为介词。52 (二)了解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1.有的消失了。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为发语词,现在已不用。2.少数沿用下来。如“于是秦
23、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还用。53 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也”是语气助词,帮助表示判断语气,而现代汉语中的“也”是表示重复的副词。4.有的已被别的词所代替。如文言中表示语气的助词“矣”,已被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了”“呢”“啊”等所取代。54 (三)关注代词 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归入实词,在文言文中归入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对于代词以外的文言虚词的词性,特别是一些不典型的或很难区分的词的词性,如果不能分辨,不要纠缠,因为对于文言词的词性这类专门的语言学知识,目前的高考不做要求。55当然,对于一些典型的比较容易辨识的并且与理解文
24、句关系比较密切的虚词的词性,如能区分,对答题还是有帮助的,因为正确分辨词性,有助于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词在虚词中比较特殊,因为它毕竟有比较实在的意思,容易被选来命题。对代词的理解,不能只满足于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还必须弄清它们称代的内容,这是根本性的。56 (四)辨明意义用法 考试大纲中只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没有提到“意义”;但在高考试题中往往“意义和用法”并提。意义是指词义,主要是指某个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用法包含内容较多,诸如词性,在句中表示什么关系,词语在句中担当什么成分,或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等等,均属用法的范畴。57 1.正确分辨虚词的词性,
25、有助于辨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如“之”有三个词性。作动词,“到,往”,如“辍耕之垄上”,作为实词,仅此一个用法,属特殊用法,应着重记住。作代词,有第三、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前者是一般用法,大家比较熟悉,可以不必特别记,后者属大家比较生疏的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解释为“我”。另外,还有近指代词的用法,如“均之二策”,其中“之”解释为“这”,也要记一记。58作助词,一般有六个用法。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如“前事不忘,后事之(的)师”,这是一般用法,一看即知,不必特别记。二是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标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
26、。联系上下文,这个用法也容易理解。三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顷之”。四是宾语前置标志,如“宋何罪之有”,译时省去。59五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在句子中做主语、谓语或分句,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要抓住它在主谓之间(一般是名词、代词与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特点,把它与定语标志区分开来。六是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样,通过词性统帅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通过抓住生疏、疑难、特殊的用法,就减少了复习量。两者结合起来,文言虚词用法的复习就容易多了。60 2.辨析虚词的意义用法不能离开语境。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
27、具体的上下文,综合运用文意理解与句法分析两种方法。例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无疑属于代词。61 (五)强化分类记忆,突破重点虚词 1.要对需要重点掌握的虚词进行细致的归类复习。归类的目的在于化繁为简,以“类”为突破口,逐个突破障碍。比如,在重点虚词中,我们可以首先分离出重要的兼类词,如:而、以、其、之、为、于等;在解决完这些兼类词后再把剩下的分为副词类、介词类、连词类等(当然不能绝对化)。以词性为类来复习虚词,能够加深学生对其语法功能的
28、掌握。62 2.比较异同,提高效率。析异的目的在于探究其使用的范围和条件,存同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提高识记效率。例如,“而”与“以”作为连词来看,用法很相似,只是“以”多了一种用法。“于”作为介词和“乎”作为介词有很多相同点,“遂”和“因”也有可互换的地方。63 3.分类整理,同义归纳。对同类虚词进行分类整理。文言虚词中表“都”“只”的副词有好几个,表否定的副词不少,表“你、我、他”的人称代词也各有好几个,复习时可以将这些词进行同义归类,减少记忆量。另外,还可将表时间的副词按过去时、现在时归类,将表短促时间和迅速的副词分类整理。对用于句首和句末的语气助词分别进行归纳。64 (六)了解一般,注意
29、特殊 1.文言虚词比较偏僻的用法,高考中一般不会考查,但课文中出现过却较生僻的用法并非绝对不考,因此文言虚词有的用法不可不注意。以“之”字为例,“之”字作动词属特殊用法,应着重记住;“之”作代词时用于第三人称很常见,但用作第一人称(如“君将哀而生之乎”)却是比较生疏的用法,要引起注意。65再如“其”字,一般用作代词,但在课文中表反诘、猜测等语气,出现过几次,也要重点掌握,“其李广将军之谓乎”中的“其”字表猜测语气。这样通过抓生疏、疑难、特殊用法,减少了复习量,复习起来就容易多了。66 2.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中的“诸”是“之”和“于”的合音,
30、“之”为代词,指代土石,“于”为介词,引出地点,“到”的意思。3.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67 4.双音单音。文言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白话变为一个双音虚词。对这种情况要格外留意,千万不能将其当做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而加以理解。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是两个词,“因”解为“于是”,“为”解为“写”,千万不能将此处“因为”误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原因的连词了。68 (七)依据课本材料,整理常见义项 在复习时,应该对课本上的语言材料加
31、以足够的重视,如果对课文不熟悉,就无法正确地判断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因此,要将重点虚词的语法解读和平时的阅读复习结合起来,以加深和巩固对虚词的理解。69第四章文言文阅读第二课时(第二课时(2)70 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一)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例如: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直译: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的蛇,黑底子和白花纹;接触草木,全部死掉;如果咬人,没有防御它的办法。71 这里将实词、虚词每一个字都对应译出。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
32、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下面是上文所引一段文字的意译:72 永州城外出产一种稀有的毒蛇,蛇身是黑底子白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会枯死;如果咬人,便没办法救治。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方法。在直译无法翻译,或不能准确传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73 需要意译的地方往
33、往涉及一些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格式等,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不懂,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语言。例如下面一些语句就要采用意译:下车到任 乞骸骨请求退休 投缳道路在贬谪的路上自杀 东曦既驾太阳升起来了 小人之言搬弄是非的言论 徒以口舌为劳只是动动嘴罢了 74 翻译文言文,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要求做到“信”“达”“雅”。信,就是无条件地忠实原文,包括思想内容,感情语气,行文方法等。不误解,不遗漏,不增添内容,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达”,就是要表达明确,语言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内容、形式以及风格表现出来。“雅”是较高要求,能做到最
34、好,如做不到也无大碍,但“信”和“达”是必须做到的。75 翻译的具体方法可用“留、对、拆、增、删、改、调”这7个字来概括。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应保留下来,不必变动。如“永州之野产异蛇”,翻译时“永州”照抄不译。76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亦称前缀或后缀)。例如:鼠(老鼠)度其无他技。(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例如:永州之野产(出产)异(奇异)蛇。(3)将古汉语
35、词换成一个与之对应的现代汉语词。例如:黑质(底子)而白章(花纹)。77 3.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分别进行翻译,而不能将它当做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率妻子(妻子儿女)邑人来此绝境。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后省略“鼓”,翻译时应补出“击鼓”。再如:深山中则四月花。“花”是名词动用,应译成“开花”。78 5.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而现代汉语里又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以删去。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36、也。“者也”是语尾助词,翻译时可删去。79 6.改。如果直译不便表达意思而需要用意译,就需要用到“改”这种方法。例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其中的“东西”“南北”是修辞上的“互文”手法,实际是“到处”的意思,就可以将“东西”“南北”改译成“到处”。7.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古之人不余欺(没有欺骗我)也!80 (二)在具体翻译时,还要注意“四个关键”。1.结合语境释词。文言词语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考生在翻译古文语句时,要善于结合具体的语境,对词语做出恰当灵活的处理,以求整个句子的翻译准确通顺。81 例:翻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37、”一句。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有两个:“给”和“亟”。(1)“给”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项有“供给”“丰足”等。在这个句子中该怎样解释呢?这就要结合语境来思考,发现与之相关的另一句话“每宴飨费千金”,同时参照“给”字所在句“取诸县以给”,就可以断定这里的“给”应是由“供给”引申为“满足”的意思。82 (2)“亟”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项有“紧迫、急迫”“屡次”等。结合具体语境,注意它与“府不敢迫”句的关系,参照“知大谷永以书抵幕府”的事实,就可以断定“亟”作“紧迫”讲了。译为: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83 2.注意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并
38、且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被称为词类活用。常见活用方式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84 例: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多”字是翻译该句的关键。“多”指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形容词,在该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称赞、赞扬”。译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85 3.转换古今句式。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86 例: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一句。这道题考查的重点除了“其”和“谓”两
39、个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考查古今句式的转换能力。本句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李将军”是动词“谓”的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其放在动词“谓”的后面。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87 4.巧译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也使用比喻、比拟、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要根据具体实际灵活恰当地翻译。例:翻译“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一句。“不惜美锦”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美锦”比喻“国家大事”。88 译为:大王您设置官位选择合适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会使官位虚设。现在您拿国家大事让我来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得太深刻了。在明确要求、掌握方法的前提下,突出对关键点的训练,文
40、言翻译备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89 四、准确筛选文中信息 (一)根据不同文体特点,准确获取必要的信息。1.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2.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3.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90 近些年高考一般选用人物传记类的史传文章命题。对于一篇记叙性文字,我们应该知道以下信息:(1)写的是什么人(身份或官职)。(2)生活在什么时代。(3)做了什么(起因、经过、结果),共做了几件事。(4)文章还涉及什么人,这些人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等。91 (二)吃透题干,明确要求。回答信息筛选题,要严格按照题干的特定要求,对选项进行细致入
41、微的分析判断,以便进行相应的筛选。如果题目问“能直接表现某人某种品质的一组是”,那么,“间接”表现某人某种品质的语句就不能选。如果题目问“属于某人做某事的原因的一组是”,那么,表现结果的句子就不能选。92 (三)要有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步骤。近几年高考信息筛选题,最常见的是,用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全都与哪一类内容相关的一组。完成这类题目,可按下列步骤进行:93 首先疏通文言字词,理解文言句意。第二步是理清题目中那几句话每一句所涉及的具体段落、语句,辨清每句话是否与文章具体段落、语句文意相符。由于题目中的那几句话一般是用现代文写的,又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归纳、概括出来的,所
42、以这一步“辨别”“比较”“鉴定”的过程至关重要。94第三步是根据题目要求,辨别这几句话与题目所要求表现的那一内容是否紧密相关。做这一步工作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某一句话所指的内容到底是谁做的,或者是表现谁的;二是那一句话所指的内容到底是否与题目所指的内容相符。将这三步完成以后就好办了,只要将与题目所指内容相符的那几句话一一挑出,看四选项中哪一选项全是这几句话中的就行了。95 (四)巧解文言信息筛选题。1.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在文言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陈
43、述主体不一致的选项应首先剔除。96 2.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有些选项中,虽然所陈述的主体符合题干要求,但是其关涉对象却偏离了题意。譬如题干要求选择表明某人的某种品格,而选项的内容却是表明该人的性格或是其他方面。这样的选项就应首先排除。97 3.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的两个漂亮的外围歼灭战,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98 【例】以下句子分别编写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知宾非盗者,
44、即便放之 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每见则谈问玄理 仍致于听事梁上 遂上表陈状 A.B.C.D.99 所谓“处事艺术”,实际上说的是在处理事情时,遇到难办之处不直来直去,而是讲究策略,既不碰硬处,又把事情办得圆满。明白这一点就很容易选出句,第句是说苏琼避开道研提及征租的话题,与他谈论缥缈的玄理,既达到自己的目的,又没有因正面拒绝而得罪道研。第句“仍致于听事梁上”是说考虑到赵颍“年老、告请”,苏琼无法拒绝赵颍送给自己的新瓜,但又不愿剖食,于是把新瓜放到了大厅的梁上。这也是一种处事艺术。100 4.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
45、错误选项的干扰。5.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101 五、关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从选项的构成上看可以分为分述式和综述式两种。分述式就是四个选项分别从一个方面进行叙述,综述式就是四个选项都是对全文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不管哪一种形式,解题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将选项与原文对照,确认是否一致。“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看所叙述的事实说明或表现了什么。“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既可以分开单独命题,也可以综合起来命题
46、。102 回答涉及这一考点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归纳内容要点,要注意文体的特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103 (二)归纳内容要点,要善于分析层次结构。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所以,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是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可按地
47、点的转换或空间顺序归纳,可按时空结合顺序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分类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104 (三)概括中心意思,要善于从整体上理解。概括中心意思是在归纳内容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心意思既指文章主要内容,也指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对于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难字、难词、难句不必过于纠缠 105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此外,通过研究文章标题,分析主要的人和事,联系作品的背景,也有助于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106 (四)要掌握综合题设置干扰的方法。
48、总的来说,纪传文不外乎从叙事的角度(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人物的动机、态度),从评价事情的角度(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从鉴赏叙事方法的角度(人物对比、语言描写、以小见大、置身矛盾)设置干扰。做题时要留意这些设题特点,排除干扰。107 六、关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所以,这类试题难度较大。108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基础,是要弄清作者在文章中
49、的观点态度,即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概括”和“分析”。“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109就难度而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部分,因为它不仅要求领会选文的整体意思,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对选文所涉及的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来一番加工:或分析,或判断,或推理,或评价。不仅如此,命题者还常常利用某些考生极易以今人的观点或立场去看待古人古事的通病来设置陷阱,诱使考生误
50、入歧途。因此,解答此类题不能不小心谨慎。110 怎样把握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态度呢?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人物、事件本身进行推断。要把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放到原文中去分析,弄清选项中列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是一个句子,还是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的内容。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作者的态度,并与选项中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对比分析。111 (二)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推断。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选史传类文章命题。在这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通过评论性语言来表达的。如史记的“太史公曰”。史传作者的